分享

“孤单的时候,忽然热闹一下,心里高兴。”

 解语渊 2023-03-14 发布于福建
“我知道自己身上有一种漠视生活的危险倾向。”这句话像寂静中的惊雷般在心头轰然炸响。
我听到有什么东西破碎的声音,我愣了一下。
思想有时候很可怕,不论是亲近或远离,它都随时可能涌出来、溢出来,就那么一下,就足够自己受的。当然,我也没想过远离它,实际上是无法抽身。我的所有觉知、思想和情感,无不在思想的范畴之内。
想必也正是这样,我常常忘记生活,忘记他人,也忘记自身。就像有时候,我会突然地在是否要添加上“我”这个主语而迟疑,同样的,还有在选择“你”、“我们”、“他们”时,我的思想陷入停滞,有时候它又格外顺滑流畅,像理所当然那般坚决且毫无障碍。
你我都深知,在对话时,哪怕我不说“我”,它也依旧是“我认为”、“我觉得”、“我看来”。除非是其他什么人,才需要特别注明,比如苏格拉底,比如亚里士多德,又比如杜威。往往这种时候,其实我也分不清楚,我究竟是借用其表达还是在借助其权威,又或两者都有。
我不知道别人如何看待这种行为,无论是在说话前加上前缀“我”,还是在引用他人表达时注明表达者。我曾经看过一些文章说,在说话前老是强调“我”的,大多自我、自大,而老是引用别人的话的,则脑袋空空、没什么自己的思想。还有什么,老是嘴上挂着“我朋友怎么怎么样”的,他们也没什么大出息之类的。
分析得条条是道,好像理由充分,逻辑连贯,依据合理。往往看到这种东西,我都会避而远之。
诚然,它符合大多数人“简单”的需要,就像老板只需要结果,就像大人只告诉我们教训、经验,就像大多数“后事之师”,我警惕它们。我看到的不是这样的,我看到的是,即使说得过去却无法抵达的差距,我看到的是即使看起来“知道”却对于之外的事物一无所知,我看到的是我的恐惧,对愚昧和偏见的恐惧。然后,我想逃,逃出语境,逃出文字,逃出话语。
我就知道——他们和我一样,都在漠视生活。漠视生活就是漠视生命,漠视生命的一切可能性,同时,他们还在漠视自己、漠视他人。
一个漠视自己和他人的人,能有什么思想呢?这就好像在说,如果你不符合那个标准,你就不是人而是其它什么稀奇古怪的玩意儿。
我所知道的是,我们的经验也好,教训也罢,知识或成就都行,它从来就不是我们所看见的那个样子,最起码不是那样绝对的存在。
所以,往往这种时候,我就只能逃了。我要看见事实,我要去经历,我要停下思考,我要去生活,然后,去接触具体的人,去亲历一些事,以及去和别人交谈。不反驳,不同意,不发表任何评论,只聆听和观察。
往往这个时候,很轻易就发现:道理是虚高的。道德也是如此。
然后,我很高兴认识对方,很高兴能听见不同的声音,很高兴能看到我理解之外的事物,以及,我看到自己的孤单。还是很高兴,高兴大家都不是我所理解的那样,高兴我又可以理解到更深,更高兴的是忽然热闹一下,我又重新认识到自己的漠视生活是危险倾向,然后纠正,不论是自我纠正还是自我欺骗,它们得以遏制。很高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