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梅花观怀古   其十

 乐水无涯 2023-03-14 发布于辽宁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翻译】

她不依傍在梅的身边却在柳的身边,

谁知道这中间究竟谁得到画里婵娟?

团圆时不要去回忆春香已来到面前,

秋风一起转眼间又是相别一年时间。

【注释】

①梅花观——明代汤显祖戏曲《牡丹亭》中写杜丽娘抑郁成疾,死葬梅花观后面梅树之下,柳梦梅旅居该观,与丽娘鬼魂相聚,并受托将她躯体救活。后来二人结为夫妻。

②“不在”句——杜丽娘死前曾自画肖像,并在画上题诗一首:“近睹分明似俨然,远观自在若飞仙。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末句中隐柳梦梅名字。

③个中——此中。拾画婵娟——指柳梦梅在观中拾得杜丽娘的自画像。婵娟,美好的样子,多形容女子。

④“团圆”二句——不要去回想春香来到而得团圆的情景,别离以来,西风又起,又过去一年了。春香,杜丽娘的婢女。剧中柳梦梅在外怀念丽娘,有“砧声又报一年秋”等语。

【梅花观由来】

        梅花观怀古是为写薛宝琴的命运而所做的铺垫。薛宝琴出身大皇商家庭,自幼随父外出经商,见的世面多,生活阅历丰富。后来许配给梅翰林的儿子。但终未成婚,反而与柳湘莲并肩战斗。(书中查不到,因八十回后遗失,此为红学派探轶的结果,也未做肯定。)

        梅花观:明代汤显祖《牡丹亭》剧中的女主人公杜丽娘死后,葬于梅花观。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她同丫鬟春香到花园游玩,在牡丹亭便睡着了,梦中与柳梦梅相会,醒来思念成疾,留一自画像而死,葬于梅花树下,建成梅花观。三年后,柳梦梅到南安,住在梅花观,拾得杜丽娘的画像,又在梦中见到杜丽娘,而后杜丽娘死而复生,他们终于结成夫妻。

        不在梅边在柳边:《牡丹亭·写真》一折中,杜丽娘自画像题诗:

近观分明似俨然,远观自在若飞仙。

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

        《梅花观怀古》·其十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此诗咏汤显祖戏曲《牡丹亭》。 

        有人猜“纨扇”或“团扇”,因扇上多绘杨柳、仕女美人,似较切谜面。 

        有人猜“秋牡丹”亦自有其理。

        有人认为作者真意是指“林黛玉”,将杜丽娘与黛玉相比很相似。而西风则隐指潇湘馆“落叶萧萧,寒烟漠漠”的悲凉景象。 

        众人看了,都称奇道妙。宝钗先说道:“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后二首却无考,我们也不大懂得,不如另作两首为是。”黛玉忙拦道:“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这两首虽于史鉴上无考,咱们虽不曾看这些外传,不知底里,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有见过不成?那三岁孩子也知道,何况咱们?”探春便道:“这话正是了。”李纨又道:“况且他原是到过这个地方的。这两件事虽无考,古往今来,以讹传讹,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这古迹来以愚人。比如那年上京的时节,单是关夫子的坟,倒见了三四处。关夫子一生事业,皆是有据的,如何又有许多的坟?自然是后来人敬爱他生前为人,只怕从这敬爱上穿凿出来,也是有的。及至看《广舆记》上,不止关夫子的坟多,自古来有些名望的人,坟就不少,无考的古迹更多。如今这两首虽无考,凡说书唱戏,甚至于求的签上皆有注批,老小男女,俗语口头,人人皆知皆说的。况且又并不是看了'西厢’'牡丹’的词曲,怕看了邪书。这竟无妨,只管留着。”宝钗听说,方罢了。大家猜了一回,皆不是。

【梅花观谜底】

        谜底:1、莲 2、董小宛 

        解读 1、“在柳边”,“柳”多依水而种,如上面提到的隋堤之柳,那么“在柳边”表示在水里。

        “个中谁拾画婵娟”,谁知道可以用它比对着画“婵娟”呢?“婵娟”即月亮,所以应该是圆形,而且和月亮大小相似,这能是什么呢?荷叶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中秋的时候不要想起春天的荷花香,荷花开在春天,秋天当然指没有莲花之莲了。

        “一别西风又一年”,西风一吹荷叶就枯萎了,只有明年再见了。所以谜底是莲。 

        2、莲→无花之莲→青莲→董小宛。 董小宛,明末清初江南名妓,秦淮八艳之一,号青莲,早亡。其夫冒僻疆有《影梅庵忆语》忆之。所以作者在这里调侃冒僻疆:

        你这个傻瓜,怎么会在“影梅庵”怀念董小宛呢?董小宛号“青莲”,“青莲”当然应该在水里了,你应该去水边才对啊?或者说:你这伪君子,分明是在装模作样,别再假惺惺的了。所以有“不在梅边在柳边”之说,“梅”即指影梅庵之梅。

【赏析】

        杜丽娘受传统礼教约束,婚姻不自由,抑郁而死,在这一点上与林黛玉很像。小说中黛玉还常常有意无意地引用丽娘的唱词,可见两心是相通的。

        但“画蝉娟”在这里却是脂评所谓的“画中爱宠”的意思(参见《秋窗风雨夕》鉴赏),亦即成了“镜中花”、“水中月”的意思,说贾宝玉的愿望终于成了“画饼”。

        黛玉不能像丽娘那样死而复生,所以诗的第三句用否定语气说不能“团圆”。黛玉死于何时,脂评虽无明文,但《葬花吟》中已经作过“谶语”:“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同时,春天又是宝黛曾经以为可以实现美好理想的时节,所谓“三月香巢初垒成”是也。但后来“人去梁空巢已倾”,理想全破灭了。所以“团圆莫忆春香到”句还可能包含这些双关意在。

        脂评还说后来潇湘馆“落叶萧萧,寒烟漠漠”,如果这是宝玉“对境悼颦儿”时所见的景象,那就恰好与诗的末句相符合了。

        而薛宝钗之所以否定这首灯谜诗,并非是因为其古迹“无考”,而是其内容她不能接受。她受封建礼教的侵染太深,颇为赞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限定的婚姻形态,反对男女间自由恋爱的“柔情私意”;对于闺秀读一些词艳曲,以为有伤大雅,可说深恶痛绝。对诗的题旨,她哪是“不大懂得”,而是出于维护封建伦理道德标准的需要,予以全力排斥,从诗的形式上找毛病,达到彻底推翻内容的目的。

        这种伎俩怎么瞒得过黛玉,她岂能缄默无言?!“黛玉忙拦道:'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这两首虽于史鉴上无考,咱们虽不曾看过这些外传,不知底里,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有见过不成?那三岁孩子也知道,何况咱们!”(第51回)。驳斥得何等巧妙、机智、锐利!

        林黛玉之所以如是说,是为了给宝琴的创作予以热情的支持和鼓励,因在内心深处,她和宝琴的思想是出于一脉的,宝琴的观念就是她的观念,她岂能见宝琴受斥而不援之以手?

        同时,也是为了保护自己,团结友军,将宝钗置于众人的对立面上。我们不能忽视宝玉和黛玉曾共读《西厢记》的情景,宝玉说:“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而黛玉“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辞藻警人,余香满口”(第23回)。

        黛玉对《牡丹亭》之“艳曲”亦分外欣赏,初听时“十分感慨缠绵”,止步侧耳细听,“不觉点头自叹”,“心动神摇”,此后,竟“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石子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弄得“心痛神痴,眼中落泪”(第23回)。黛玉以“虽不曾看这些外传,不知底里”敷衍过去,然后来一句“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有见过不成”,把宝钗一并牵进去,意思是说“咱们不是都看过这两本戏吗”,一下子击中了宝钗的要害,让她挣挫不脱,有口难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