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更好地行善积德

 彭莫山一束光 2023-03-14 发布于广东
619/700

本文约 1500 

预计阅读时间 分钟

  文章| 黄排    

编辑  | 陈以乔

从小常听老一辈人说,做人一定要多积德,将来才会有福报,各种好事才会降临到自己身上。

特别是哪家哪户的子女后代有出息,人们常会夸赞这家人的祖先积了阴德子孙后代有福报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馀庆”。

最近在看日剧《重启人生》,意外发现剧情的设定,也蕴含了“积阴德”这一理念。

33岁的公务员近藤麻美,每天过着平淡安稳的生活,却在某晚聚餐后回家路上,因车祸意外死亡。

之后她来到一个全白世界,并被告知自己因为缺少必要的德行,下辈子只能投胎为危地马拉东南部的一只巨型食蚁兽。


无法接受的麻美选择重新再活一次自己的人生,尽量做好事积阴德,以换取投胎成人类的机会。

于是她的人生就这样重启了,并投入了「积阴德」的行动中:

千方百计阻止同学爸爸和幼儿园老师出轨、挽救老师因被误会性骚扰而被开除的命运,让外公避免因混吃药物而折寿……

在做这些事情过程中,麻美不仅要克服不为人知的种种困难,还要不时面对他人的误会和内心的纠结,但她默默承受一切,心无挂碍。

这的确是“积阴德”的表现。

什么是积阴德?从“阴”字来理解,所谓的“阴德”就是阴性、隐藏的,不为人所知的德行。

南怀瑾先生认为,中国文化几千年来,对于道德的行为,始终注重四个字,就是“阴功积德”,主张为别人做了好事,别人并不知道,帮助了别人,受帮助的人也不知道,不求名、不求利,更不望回报。

就像老子说的“善行无辙迹”。真正做大善事,行止高洁的人,他所做的好事,完全不着痕迹,人们完全看不出他的善行所在。

相反,如果做了一点好事,还要人家来宣扬,就像有了轮印的痕迹,就知道车子经过哪些地方,等于自挂招牌,标明去向,那就落了下乘,不符合传统文化的精神。

《了凡四训》道:“阳善享世名,阴德天报之”,即为人知晓的善行,可以为人带来世俗的声誉;而低调不露的品德,得到的是来自上天的报答。

所以“立荣名不如种隐德”,创造好的荣誉、高的地位,不如培植阴德。


不过,话说回来,要培植阴德,做到“善行无辙迹”,并不容易。

因为某种程度上,当所有人都在赞美一个人的时候,哪怕最懦弱的人也会变得勇敢;当全社会都在称赞一个人的时候,即便傻瓜也能有英雄的壮举。

但对于一个人来说,一心行善,而不在乎其他人是否赞许,这需要一股强大的意志和一颗不执著的心。

记得前不久「答读者问」助人是一种很深的修行》里,曾探讨过助人的两种发心:

我们做善事,是出自想要证明自己是个好人,证明自己有能力,有爱心,道德高尚,还是真心想要帮助到想帮助的人?

前者很容易滋长傲慢和自负,喂养的是需要被认可、被肯定的“小我”,如果这些条件没有被满足,就会带来计较,失望、委屈乃至愤怒、怨恨,产生类似“我都这么有爱心了,你们怎么能这样对我”的负面想法。

这样的“助人”,反而是在造业。

后者恰恰相反,当一个人真正想要帮到别人时,就会学会放下自我,也必须真正放下自我,从“利他”的角度设身处地的为对方考虑,并不需要对方回报或记得自己的帮助。

这样的助人,是在积累阴德。

所以,南怀瑾先生特别强调,不要为了做好人而做好事,用这种“善”的观念把自己捆起来,不要用心守着善的观念,为自己树个“好人”的招牌。

对于真正的大善人而言,做善事只是普通的行为,并没什么了不起,平平淡淡,帮忙人家应该的,做就做了,做了以后,别人问起也不一定要承认。

甚至做了功德,连自己也不知道,只是出于内在的一片赤诚之心,发乎良心自然而为,过后浑然不觉,踏踏实实做回真实的自己。

关于如何更好地行善积德,且以下面这句箴言作结,与诸位共勉: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问收获,但问耕耘。

写于广州


END -
印记
— 第619期 —

相关精选
一切都是相对的
最高明的人,往往最平凡
识人要看最低点
从天地间找智慧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