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蜀汉后期政治为何乱?刘禅要背锅?||魏晋南北朝刘禅篇03

 四地闲夫 2023-03-14 发布于山东

上一期文章提到过,刘禅与费祎之间存在着矛盾,而刘禅也对外部权臣的势大愈发感到不满意。而费祎在开府治事的第二年便被降将郭修刺杀身亡,这件事极大程度上影响了蜀汉的政治局面,甚至可以说令蜀汉政坛迎来了一次大洗牌。

然而费祎的死所带来的洗牌并没有让蜀汉政治走向光明的未来,反倒令蜀汉的政治越加黑暗。在重重矛盾下,蜀汉政坛浑浊不堪,最终将蜀汉拖入地狱。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刘禅才是最该背锅的那个人。

蜀汉后期政治为何乱?刘禅要背锅?||魏晋南北朝刘禅篇03

一、费祎遇刺后谁享利最大?

关于费祎遇刺案,一直有个阴谋论,不少人认为是姜维在背后策划的。因为刺杀费祎的郭修正是姜维在一次北伐中所带回的俘虏,他到蜀汉后升迁极快,没几年光景就当到了左将军,有人怀疑有高层帮郭修。而费祎生前经常制约姜维的兵权,姜维无法痛痛快快的率大军北伐。费祎死后姜维方能率领数万大军。

乍一看,似乎姜维既与郭修有纠葛,又是费祎案的最大获利者,确实值得被怀疑。但仔细推敲来看,这口锅还另有蹊跷。首先,三国时期厚待投降者是常态,比如当初和姜维一起投降蜀汉的那批天水人,后来也有不少升迁至九卿的。蜀汉投降曹魏的黄权,更是开府仪同三公。郭修升官快并不能说明他得到的姜维的帮助。更何况,郭修就算曾经被姜维俘虏过,难道日后就一定要听姜维摆布吗?

再者,姜维实际上并不是费祎案中获益最大的人。姜维说到底是个政治根基十分薄弱的人,就算他害死费祎,他也无法取代费祎,那他又何必害死费祎?换个人上台,难道就一定会允许他带数万士兵北伐?

虽然费祎死后,姜维确实成为了蜀汉军政的一把手,但事实上,出兵的决定权始终不在姜维手上。我们还要注意到,这个时期除了姜维,还有一位政客登上了权力宝座,这个人就是陈祗。

【祗字奉宗,汝南人,许靖兄之外孙也。少孤,长於靖家。弱冠知名,稍迁至选曹郎,矜厉有威容。多技艺,挟数术,费祎甚异之,故超继允内侍】

陈祗是许靖的兄长的外孙,但从小在许靖家长大,一路随许靖来到了益州。后来陈祗在费祎的帮助下,破格进宫担任侍中,也就是皇帝最重要的近臣。陈祗为人极善钻营,很会讨人欢心,刘禅相当欣赏且喜爱陈祗。

在吕乂死后,陈祗继任吕乂担任尚书令。尚书台是蜀汉的政治决策机构,自此陈祗成为了蜀汉政治的核心人物。而费祎死后,名义上录尚书事的宰相姜维却因经常出征在外而无法及时决断台阁的事务,继而导致尚书令陈祗成为了实际上掌控台阁的人。《三国志》称陈祗“权重于维”

那么陈祗为什么能混得这么好?说白了,都是刘禅在扶持他。陈祗“上承主指,下接阉竖,深见信爱”其实就是代表着刘禅的统治意志。费祎死后,政治权力再归刘禅之手,那么陈祗的地位自然水涨船高。

而姜维之所以能继任费祎成为宰相,背后同样少不了刘禅的支持。这么来看的话,费祎之死真正享利最大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刘禅。姜维与陈祗的崛起也只是刘禅亲政带来的附属产物而已。

蜀汉后期政治为何乱?刘禅要背锅?||魏晋南北朝刘禅篇03

二、刘禅构建起政治平衡

刘禅从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即位以来,虽然没有丢失过皇权,但始终没有真正意义上执政过。刘禅对外边的朝臣是陌生的,即便朝臣未必有害刘禅之心,刘禅也不知道能够信重谁。

而姜维在蜀汉是个孤臣,他在蜀汉尽管仕途一直很好,但并没有多少乡党可以团结,还屡屡被费祎针对性打压。比起其他大臣来说,孤立的姜维更加容易被刘禅拉拢同时,刘禅也不用担心姜维胡搞。而陈祗则是刘禅的亲信,与刘禅接触颇多,互相可谓知根知底。

陈祗与姜维一内一外,一文一武的局面由此形成,令蜀汉政治出现了久违的平衡局面。平衡是好事,能方便君主施展手脚,刘禅就展开了他的北伐大计。是的,没错,刘禅的积极支持北伐,想要成就一番功业的。这恐怕也是他这辈子最大的理想。

也就是说,姜维是在刘禅的支持下,才得以率数万大军北伐。姜维屡屡无功而返,遭到了包括谯周在内的众多保守派大臣的质疑。谯周甚至在朝堂之上公开批评了朝廷的北伐政策,而尚书令陈祗也在朝堂上回怼谯周,双方论战好不精彩。

【于时军旅数出,百姓彫瘁,周与尚书令陈祗论其利害,退而书之,谓之仇国论】

也是论战结束后,谯周于气愤之中写下了大名鼎鼎的《仇国论》。从这件事来看,陈祗对北伐事业是绝对的支持态度。而前面提过陈祗“上承主指”,说白了,若不是刘禅支持的话,陈祗也不会这样,陈祗的态度反映的就是刘禅的想法。

后来姜维在段谷被邓艾大破,部队“星散流离,死者甚众”。这也是蜀汉北伐以来最惨的一次败仗,姜维承受巨大的舆论压力,被贬为后将军,但刘禅仍让姜维代理大将军。不久后姜维又兵出秦川,仍旧是劳师无功,刘禅却立马在战后恢复姜维的大将军职务。

诸葛亮在街亭之败后也被贬了官,而他复丞相之职好歹是以攻陷武都、阴平二郡作为理由。姜维却在毫无功业的情况下直接复职,足见刘禅对姜维的保护。一方面是刘禅要保护目前的平衡状态,同时也是想让姜维继续未竟的北伐事业。不然的话,就算刘禅不罢免姜维,也早就压着姜维不让出军了。

蜀汉后期政治为何乱?刘禅要背锅?||魏晋南北朝刘禅篇03

三、陈祗一死,刘禅直接破相

刘禅久不亲政,对社会状况的判断严重失准。刘禅误以为蜀汉的国力仍厚,还误判国内矛盾,所以才屡屡兴兵北伐。殊不知蜀汉在连年无意义的战争下早就民疲人怨了,姜维频繁北伐更是不断将矛盾激化。

陈祗本就是个小人,没有什么政治上的大智慧,满脑子都是蝇营狗苟那些事。放在诸葛亮时代,这种人是根本出不了头的。在蜀汉中后期,陈祗仅因受刘禅信任就能骤登高位,也说明蜀汉政治在走下坡路。

但陈祗活着的时候,好歹还能给刘禅安全感,蜀汉政治也没出太大乱子。然而陈祗英年早逝,刘禅悲痛不已。刘禅追谥其为“忠侯”,可见刘禅对他的认可。那么谁又能成为陈祗的平替?刘禅将目光投向了宦官黄皓。

东汉外戚与宦官之间的权力斗争闹得不可开交,令整个社会风气动荡不安,甚至动摇了中央的统治,而这也警醒了三国时代的君主们。我们能看到曹魏、东吴都是反感并排斥外戚与宦官拥有政治权力的。

蜀汉早期也是如此。吴皇后的哥哥吴懿,虽为外戚,待遇与权力却与普通的将军并无多大区别,与西汉的王凤、东汉的梁冀不可同日而语。但刘禅在后期一改格局,不仅宦官黄皓上位把持政治,连外戚张绍也出任了侍中、尚书仆射,成为朝政要员。

这个搭配颇有东汉遗风,但背后反映的正是刘禅对权力的不安感。当然了,如果仅是这么安排倒也没什么,确实可以说增强了政治安全。但刘禅还干了一桩非常愚蠢的事情,他竟然将政务决策几乎全部交给黄皓处理,史称“黄皓专政”。

之前的文章分析过刘禅的性格,刘禅是个怕麻烦事,只愿贪图享乐,但也怕丧失权力的皇帝。这类皇帝往往会将权力交付给自己所信任的人,然后就大撒手了。刘禅对诸葛亮,以及后来的陈祗,无不是这样。

但诸葛亮好歹才能卓绝。哪怕是陈祗,好歹才能是过关的。而且陈祗虽更擅长钻营,但他依然算是一个有着正常阅历见闻与政治经验的人,并不像宦官一样久处深宫,毫无政治经验。黄皓嘛,差了陈祗一大截。

但刘禅太懒了,黄皓的那点贫乏的才能还是有了发挥的空间。黄皓利用刘禅给与的权力疯狂经营私利、排斥异己。刘禅的弟弟刘永因为讨厌黄皓,黄皓就屡进谗言,导致刘永十多年无法朝见刘禅。才士罗宪也仅因为不去依附黄皓,就被黄皓打压排斥,只能到边境当个太守。

尚书台的班子成员董厥、诸葛瞻等人极度反对姜维北伐,但又斗不倒姜维,竟也选择迁就黄皓,借此寻求黄皓的支持。可笑的是黄皓的格局连陈祗都不如,他竟真觉得掌兵权且录尚书事的姜维太碍自己的事,一心想让自己扶持的人上位掌兵,所以他还真与诸葛瞻等人合作要斗倒姜维。

蜀汉后期政治为何乱?刘禅要背锅?||魏晋南北朝刘禅篇03

刘禅一开始还算清醒,知道姜维倒台对他来说只有害处没有益处,所以一直保着姜维。但架不住黄皓一直进谗言,令刘禅逐渐动摇。姜维眼见蜀汉政治乌烟瘴气,内心焦急万分,竟然昏头劝谏刘禅斩黄皓。这让君臣之间的裂痕彻底无法修补,姜维无奈只能借屯田沓中为由避祸。

当时东吴派大臣薛珝出使蜀汉,薛珝回国后评价蜀汉:“主闇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皆菜色。臣闻燕雀处堂,子母相乐,自以为安也,突决栋焚,而燕雀怡然不知祸之将及,其是之谓乎”薛珝之言可谓鞭辟入里,而这与建兴时代的蜀汉可谓天差地别。

一切的源头,正是刘禅过分纵容亲近的大臣。这看似是一种巧妙的权力制衡,殊不知这只是政治中的小术,根本不是政治治理的大道。只知玩弄权术,最终就会被权术反噬。刘禅自身没有多少识人之能,运气好遇到良人尚可,遇到贪鄙之人,自然就会成为“昏闇之主”。

值得一提的是,司马昭提出灭蜀方案时,包括邓艾在内的大量曹魏高官是不赞同的,认为蜀汉没有那么容易消灭。姜维早就嗅到了危险气息,上表请求刘禅及时增兵汉中,刘禅与黄皓却找巫蛊卜卦得出曹魏一定不会来打蜀汉,硬是压下了姜维的请求。

而令魏军万万想不到的是,等军队真进了汉中,一路上不少投降的蜀臣。一路顺利打到阳平关下,不满政治际遇的蒋舒也选择了卖关投降。当年曹操直呼“天狱”的汉中,先后令魏军败军三次的汉中,就这么轻而易举被夺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