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天捂得好,杂病生的少!捂好3处,注意3点,抗病毒,防春寒,护阳气,健康一整年!

 mxb08 2023-03-15 发布于黑龙江
Image

骨科  王馨芳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东风化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立春之后,阳气始生,但百草尚未回芽,春季就是这样,气温变化最无常,这个时段,经常是刚脱掉秋裤,发现降温了;重新穿上冬衣,气温又回暖了。

因此,老话有“春捂秋冻,一年无病”的说法,但“捂”的位置很有讲究,绝不是“不减衣服”这么简单。

刚刚立春,乍暖还寒,正是各种流行病的高发期。老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为了一整年的健康,在穿衣方面仍然需要“捂一捂”。
Image
Image

春天不“捂”,疾病上门 

无论季节如何变化,人的体温基本恒定在37℃左右,人体调节体温一方面是靠自身调节,如中枢调节、皮肤血管调节、排汗等,另一方面则是靠增减衣物来调节体温。

由冬季过渡到春季,身体还没有完全适应气温的变化,此时如果过早脱去冬衣,将人体暴露在稍暖却并不稳定的气候下,体温调节中枢来不及建立新的平衡,极易造成寒热失调,使免疫力及抵抗力下降,进而受到疾病侵袭。

Image
Image
Image

1、寒气侵袭,感染疾病

初春时节如未能合理增减衣物,造成寒气侵袭,易感染疾病。

2、内分泌失调,免疫异常

寒冷的刺激会引起内分泌机能失调,导致免疫反应异常。

3、关节疼痛加重

对于患有骨关节炎的患者,寒气侵袭可致关节疼痛加重。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春捂遵守4个要点 

“捂”是必要的,但也不能盲目,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捂”对时间

春捂秋冻,到底“捂”多久最合适呢?一般情况下,立春后,气温变化较大,如果过早脱掉棉衣,头部、下肢、手部、咽喉等都很容易在一冷一热的气温变化中,因不适而受寒,从而导致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

一般情况下,当白昼气温超过15摄氏度且比较稳定时,穿得稍单薄些就不至于感冒或染病了。

民间所谓“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捂”对温度

“春捂”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捂过了头,同样对健康不利!另外,春捂并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而是强调脱衣要“递减”。

是否春捂,必须根据天气而定。一般来说,春季昼夜温差较大,早晚较冷时,可适当“捂”一会儿。

中午气温在10摄氏度以上时可适当减衣;出现“倒春寒”时,要坚守“春捂”之道;“暖春”到来,即连续几天每日最高气温都在20摄氏度以上时,就不能“捂”了。

如果两种极端天气交错出现,穿衣、脱衣就要勤一点。

Image


“捂”要有度

“捂”的程度应以自身感觉温暖,又不出汗为宜。

春天蓄积于体内的阳气外发,若内藏阳气过多,就会化成热邪外攻,从而诱发鼻腔、牙龈、呼吸道、皮肤等部位出血,以及头晕目眩等症状。


“捂”对部位

捂头颈

春捂,头颈部首当其冲。因为头颈部最容易受风寒,而引起头痛、头晕、颈肩胀痛或感冒、气管炎等。

所以春天外出的时候最好能戴上帽子和围巾,建议不要过早穿低领或V领的上衣,头颈部位保暖了,上身也就暖和了。

Image

捂腰腹

腹部是聚集阴气的地方,一旦有风寒入侵人体,腹部温度太低会导致胃肠道疾病、妇科疾病、男性生殖系统疾病出现。

腰背部是聚集阳气的地方,一旦有风寒入侵人体,肾中的阳气就会被困于下部,容易出现下肢麻木,疼痛、腰膝酸软等问题。

给腹部适当的保暖,可以帮助腰部以下身体的循环,从而减少下肢麻木等问题的出现。我们可用拇指放在两侧肾俞穴上,先顺时针方向压揉9次,再逆时针方向压揉9次,如此连做36次,有很好的护肾作用。

捂脚心

第三个需要保暖的地方是脚心。从中医角度来说,脚底有一个穴位叫涌泉穴,此穴位对应我们的心经,也就是说我们体内的元气循环会在这里经过、停留。

所以,让涌泉穴保暖,就能保证元气循环顺畅,我们的心脏就会更加健康。日常可用拇指指端反复点按涌泉穴30次,以去除烦躁、安神定志。按揉此穴时力量不需要太大,也不必追求酸胀感。

Image

寒气大多自下而起,传统养生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因为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
Image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