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酒当歌】醉中胡言屡入狱的南宋词人陈亮

 郢都故事 2023-03-15 发布于北京

对酒当歌】醉中胡言屡入狱的南宋词人陈亮

文\图 张卫平

       自称“酒圣诗狂”的南宋词人陈亮,才华横溢,蜚声词坛,只因嗜酒狂饮,任侠使气,特别是傲气的过于强硬,以致醉中失言,被押入死牢。不是有皇帝那句“秀才醉后妄言,何罪之有”,脑袋早就搬家了。哪里还会与大词人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在中国文坛上留下了千古佳话“鹅湖之会”呢?

        说起陈亮这个人,知道的人也许并不多。这个人文才很好,但却没能留下家喻户晓的名句。他虽然一直在官场中晃荡,但始终只是一个边缘化的角色。如此的经历,让这位自封是“酒圣诗狂”的陈亮,在历经2000多年历史后变得有些模糊不清了。陈亮爱酒、酗酒,酒后说胡话,发酒风,屡屡惹祸,类似的故事实在是举不胜举。

       之所以仍要向读者诸君讲这个看似老套的故事,就是有一个感慨:夹着尾巴做人。

      傲气似乎是中国古代文人的显著特性,但陈亮的傲气却太过于强硬、僵硬,如果再“酒”上浇油,这个傲气就让陈亮变成一个连天子也敢扎的大刺猬。陈亮(公元11431194年),南宋思想家、文学家。字同甫,26岁仰慕诸葛亮,改名陈亮,人称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今浙江金华东南)人。他文武全才,赋性慷慨,任侠使气,被称为豪杰。《宋史·陈亮传》称“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

       在世人眼里,中国文人的形象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然而,陈亮却是一个满身豪气、甚至带点江湖味的侠客形象。他大大咧咧、性情如火、敢说敢干,喝酒从来不推脱,如此人物与水浒梁山的好汉很是相似,却与整个南宋的情调格格不入。

        陈亮成名,因其豪饮。他与辛弃疾挑灯看剑,醉论时事,互相唱和,因“鹅湖之会”成就了文坛上的千古佳话。陈亮与辛弃疾神交已久,但不相识,在陈亮46岁时,他从浙江永康到江西专程拜访辛弃疾,两人一见如故,惺惺惜惺惺,英雄识英雄,也印证了孔子的那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逢此良友,乃人生一大快事,同样有着侠客性格的辛弃疾怎可不开怀痛饮?然而,他又刚刚宣布戒了酒,怎么办?文人自有文人的办法,就如本人要戒酒先在报上发表文章一样,辛弃疾挥毫作了一首《沁园春》,词中说,要“借今宵一醉”。有了文字依据,辛大词人当然就开了酒禁,大摆宴席。两人酒至酣处,陈亮舞剑助兴,辛弃疾则引吭高歌。

       于是,两人边舞剑,边唱歌,边喝酒,饮至大醉。这就是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醉里挑灯看剑”的由来。

       喝不够的酒,谈不完的话。陈亮在辛弃疾家中一住就是十天,每天都是边喝酒,边咏诗赋词,纵谈国家大事。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然而,就在陈亮恋恋不舍地告别后的第二天,意犹未尽的辛弃疾,竟然骑马去追赶陈亮,想挽留他再多住几日。可是,却在途中遭遇一场大风雪,只得怅然而返,写下一首新词《贺新郎》,词中第一句就是“把酒长亭说”,勾勒了辛弃疾和陈亮临风举杯话别的情景,描写了两人欢饮纵谈的喜悦和对陈亮的敬爱,以及对当权者偷安误国的痛心。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啊!

       此时,在外地的陈亮居然遥感到辛弃疾写有一词,致信索要这首新词,并在得到词后,依韵和了一首《贺新郎·老去凭谁说》,寄给辛弃疾。

       中国古代,大凡有才学的文人,大都有着一官半职。陈亮的悲哀在于他一心想当官,却始终处于边缘化的角色。他的文才皇帝知道,朝廷了解,但却因他酒晕臭嘴断送了自己的前程。最后虽然考中状元得了个小官,却没上一天班就去了阴间。

       中国的文人虽然很多郁郁不欢,总受排挤,但好歹也曾辉煌过、潇洒过、春风得意过。譬如,辛弃疾好歹也当过省部级高官,然而,陈亮却连一天的官瘾都没享受过,实数史上最倒霉的中国文人!

       陈亮为人恃才傲物,曾力主抗金,反对议和,屡遭当权者嫉而入狱。不过,陈亮的入狱,还是因醉酒惹的祸。当时的婺州太守周葵,很赏识陈亮的才气,将他奉为上宾。后来,周葵晋升为京官执政,就请陈亮当高参。年方20的陈亮,凭着一股冲天的豪气和酒劲去上书,撰写了历史上有名的《中兴五论》,强烈抨击朝廷的苟安政策,力主抗金复国,并胆大包天地批评皇帝用人不当,导致士风不振,苟且成风。

       陈亮的上书,虽然引起了皇帝的注意,但并未被采纳。15年后,陈亮再次上书,言辞更加狂直激烈。使孝宗皇帝为之震撼,本想予以重用,但因朝臣阻挠,陈亮没能如愿得到回音,便在激愤之中又连上二书,指责皇帝“笼络小儒,驱委庸人,以迁延大有为之岁月”,并执意要求面见皇帝。虽然皇帝认为陈亮是个人才,可又不能不顾及重臣的意见,就准备给他一个小官,但心比天高的陈亮坚决不接受。

       才华横溢的陈亮,则因嗜酒使性,不但没有显赫的仕宦履历,而且一生中曾三度入狱。第一次是因酒惹祸。陈亮在不到20天的时间里,一连三次向孝宗皇帝上书,因未能得到皇帝的回音,心中十分郁闷,就与几个落魄秀才一起借酒浇愁,酒酣耳热之际的激愤中,说了一些犯上的言论,被人告发。

       由于陈亮在上书中多次批评刑部,所以刑部尚书何澹公报私仇,企图利用这件事将陈亮屈打成招,以图谋不轨治个死罪。孝宗皇帝知道后,为他开脱道:“秀才醉后妄言,何罪之有?”皇帝的一句话,使陈亮得以免死。

       安稳的日子只过了6年,42岁的陈亮再次因酒惹祸入狱。这一次,陈亮参加乡邻一个朋友家的酒宴,不巧的是,陈亮喝完酒刚一回到家,与他同桌的一个人突然暴死,被人告到官府。结果,便作为投毒嫌疑犯给抓了起来。后来,在友人辛弃疾的多方奔走救援下,陈亮终于在坐了5个月的牢后才得以出狱。这一次入狱,虽属冤枉,但又是与酒有关。

       10年后,52岁时的陈亮再一次蒙冤入狱。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屡有牢狱之灾的陈亮,终于在第三次出狱后命运出现转机。

       那是他第二次参加礼部考试,被礼部判定为第三名。皇帝因对他的三次上书留有深刻印象,便御笔一挥,改为第一名。可惜,陈亮因多次入狱,身体备受摧残,虽然以状元郎的身份被任为建康府,但陈亮这个人有官运没官命,还没有到任就病逝了。

       酒之所以让人又爱又恨,就在于它集祸福于一体。唐朝宰相马周,因酒出名,因酒娶妻,因酒做官,可谓美酒助他登上事业的顶峰,实现了人生的价值。三国的曹植则因“饮酒不节”“醉不能受命”,屡伤曹操之心,因酒失权。还有人因酒后失言丢官、甚至身首异处。而陈亮,虽才华横溢,蜚声词坛,却因嗜酒狂饮,醉中失言,屡屡入狱,仕途上一路坎坷。

       “酒后无德”,是古代君子的一句格言。医学家认为,由于酒精融入血液后会使人处于假兴奋的状态,就有可能“失言”和“失态”。

       在中国古代第一部诗集《诗经》里,就有官员酒后失态发酒疯的描写。类似陈亮的例子有很多,比如西汉大文豪东方朔,极有才华,在汉武帝准备破格任用他时,却因酒后失态错过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个与此有关的成语:酒入舌出。意思是说,酒喝进肚子里去,舌头的作用就显露出来了,用来形容酒后的失言。我们常说,饮酒的第一阶段是甜言蜜语;第二阶段是豪言壮语,第三阶段是胡言乱语。三个阶段论,可谓经典之极。酒宴上我们常常看到,不少人喝酒前是谦谦君子,几杯下肚就发酒疯,做出影响形象的失体之事。

       陈亮因酒惹祸,但陈亮的祸却在偶然之中带有必然性,即便是不酗酒、不醉酒,以其不善中庸的性格,陈亮的这一生注定是惨淡的。

       作为文人,陈亮醉酒或许可以传为佳话,譬如“醉里挑灯看剑”,又如“鹅湖之会”。然而,作为一个社会人,陈亮难以夹着尾巴做人,过量的饮酒又让他的尾巴越翘越高。这样,他怎能不遭人嫉恨呢?

       记得《酒谱·内篇上·戒失七》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管仲与齐恒公喝酒时,把齐桓公给他的一杯酒倒掉一半,只喝下了半杯。齐桓公见了有些奇怪,便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我听说饮酒过量容易失礼,很多人因酒后失言而丢了命。我想,与其放弃生命,还不如放弃酒。

       弃身不如弃酒。如此简单的道理,陈亮到死也没有搞明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