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0315教学手记——活化思维的“活”路在哪里?

 晋诺工作室 2023-03-15 发布于江苏

《五石之瓠》教什么?怎样教?
看了许多的解读与教案设计,感觉一个共同问题是:思路狭窄。
教师把文本的基本含义传达或者通过一种手段告知给学生,认为是完成了本文的阅读教学任务。这种教学貌似明确了教学目标,让学生读懂了这个文本。其实,这个结果并不与学生的思维衔接,也没能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尽情地生发延展,总之,显得“死”。
如何“活”?
只要放给学生,我们就会发现“活路”太多!
请看下面学生自读之后的发现与疑问:
1.瓠虽大,但其坚硬度却不能与其容量相媲美,这是外虽中干的譬喻。(孙天一)
2.把瓠剖成瓢,虽宽大平浅,却不适合容物,这是华而不实的表现。(孙天一)
3.惠子用华而不实的事例是否在讽刺或反对庄子所持的“逍遥”思想,认为他的思想假大空,却没有实际意义?(孙天一)
4.庄子借不龟手之药告诉人们只有使用得当才能发挥物之价值。这也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能发现生活中一些发光的事实。由此庄子表明自己的学说并不假大空的,而是能够被自己运用得当发挥到极致的精髓。(孙天一)
5.庄子将葫芦用作舟的行为是否就是他所说的“善用”?(刘一鸣)
6.庄子认为有善用与不善用之分,那么善用与不善用的标准是什么?(刘一鸣)
如果是其带来的价值或收益,那么每种善用是否都会有更善用的方式?
如果是对事物本质的运用程度,那“五石之瓠”的本质是什么?
如果这两种都不是,那这种标准是什么呢?
7.任何事物一定有其最终的意义吗?人的追求的不同是值得针砭的对象吗?志向有切实的“宏大”与“渺小”的分界线吗?任何事物有没有确切的所谓的正确用途?(冯晓)
8.大有之用,可用之为何?不过已尔,有贵方而用之,以洴澼絖,何错之有?人各有志,吾独乐于安,求静也,纵千金之方,用之以小,何错之有?(周子涵)
9.庄子评惠子道:“夫子固拙于用大矣。”此乃言惠子不善用物之“大”这一特征,也表露了物体越大却越不易用得恰当这一辩证思考。然其后庄子以宋善制不龟手药之人的例子,未曾再突显“大”与“有用”之联系,那庄子用这例子的论证逻辑是什么呢?(孔一江)
10.庄子举例中吴用常人不以为重的技艺胜越国,此乃一物于不同个体用处不同,而他需论证的是同一物于同一个体,不同思考角度带来的不同使用价值。这两点是否统一严密?(孔一江)
11.在庄子眼中,宋人是否是愚钝的一类人?他们的形象与惠子是否有联系?(周子翔)
12.为什么庄子会认为“大樽”会浮于江湖?这其中有什么联系吗?(周子翔)
13.庄子为什么否定惠子的“大而无用”论点?“大而无用”为什么不会真实存在?(周子翔)
14.相较于将药送与吴王,用于洴澼絖就一定不好吗?相较于后者,前者反而没能使药充分发挥其“不龟”之效,这真的算合理的运用吗?(朱家铭)
15.“蓬之心”真的仅指不通达的见识吗?惠子所想皆为实用型十分现实,而庄子所想十分逍遥浪漫,天马行空。蓬之心有没有可能指贫瘠的想象力与世俗的思维?(朱家铭)
16.若要充分发挥事物特性,则要洞察其本质,瓠之本质是什么?是其外实中空的结构吗?庄子在利用它浮江湖时有无充分利用这一本质呢?(朱家铭)
17.庄子嘲笑惠子“拙于用大”,然而他最后给出的瓠的使用方法也不过是将其作为盛酒的酒樽这样一个平凡的东西罢了,这难道算得上“用大”吗?还是说庄子以为酒之高贵已称得上“大”了。(姚智远)
18.宋人与客对待药的方式不同。宋人看到了药的表层用途:防手龟裂。采用了低收益的经营方式,但客更充分地发挥其作用,获得了更大的收获,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但你也要先擦去上面的灰尘。
我的问题:如何判断事物的价值所在?(邹享豫)
19.庄子“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代表着什么?假如它代表着表现自我或合理发扬自我而名扬于世,找到君主,与之相对应的“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又代表着什么呢?它是否代表着隐藏自我,归隐田园呢?(杜鹏宇)
20.单一的事物往往具有多样的用途。正如文中的“大瓠”和“不龟手之药”一样,如何使用效果均由使用者决定。对此,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现实中的事物?
使事物作用最大化的方法。
对事物最大作用的探寻。(王濬涵)
孙天一同学的正面解读表现出了较好的思维品质,从文本的具体语言出发,仔细思考每句话的含义,这是很多同学不具备的阅读思维。
刘一鸣同学则对论述的逻辑思维思辨,体现了思维的深度,让我们看到学生是从这个层面上解读文本的。
冯晓、周子涵、朱家铭等同学是对庄子观点的质疑与否定,不跪倒在庄子面前,这种精神值得肯定。
孔一江同学则是从庄子的论证逻辑角度审视文本,这是阅读思维训练的重要内容。
周子翔、邹享豫、杜鹏宇等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疑惑,这是教师要帮他们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没有高低之分,对于阅读者来说,再简单的问题也是挡在他们面前的大山。
姚智远同学明确有误读之处,需要指出。
当,只有当学生经历了这样的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我们才能发现阅读教学的起点在哪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阅读思维的多触点、多维向、多层面正是阅读教学的宝贵资源,也正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正确渠道。
教阅读,不是教阅读结果,而是让学生处在阅读过程中思考。
从上面的问题也可以看出,学生对文本的正面解读能力较弱,对文本的自身言语结构、内涵的挖掘不够。比如,对宋人、客的相关文字的解读还关注不够。而这些地方,恰是教学的着力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