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了才知道,孙子和外孙的区别,并不在于姓氏

 谢耳朵馆长 2023-10-27 发布于四川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中“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早已成为时代的糟粕,在赡养老人、关心和照护老人方面,儿子和女儿都要承担相同的责任和义务,在财产继承方面,儿子和女儿也都享有相同的权利。
但在许多较为古板的老年人眼中,儿子和女儿所生的孩子在他们的心中却是完全不同的感情和地位,孙子和外孙之间的区别,可不仅仅只是姓氏的问题这样简单。
前不久,在咨询室内,听到我的一位来访者同我抱怨,她说过年的时候带着孩子回家,大包小包的东西拿着,母亲也只是刻意地微笑客套了几句。
可是当她的哥哥带着孙子空手登门,母亲简直笑得就像是春天里的花一样灿烂,对着孙子嘘寒问暖、含在嘴里怕化了,简直是一刻不能离开她的视线,一分钟看不见孙子都要慌忙找他。
相比之下,外孙却仿佛是家里的不速之客,备受冷落和忽视。更让我的来访者感到难过和生气的是,大年初二的时候,孙子和外孙都在,母亲却会偷偷把孙子拉到一旁,私下给他好吃的。
外孙看到了自然也要,却被母亲一脸嫌弃地呵斥:“回去找你奶奶要去。”
这位来访者在描述整个过程的时候情绪愈发激动,她几乎是在嘶吼着质问我:“手心手背都是肉,难道外孙就不是自己家的孩子了么”。
外孙和孙子,仅仅只有一字之差,但在许多长辈眼里,却有着云泥之别,孙子继承了与自己相同的姓氏,延续了自己的血脉,自己在孙子身上也倾注了全部的爱和期望,而外孙终究还是别人家的一分子,要替别人分担家务事,指望不上。
我们首先要理解父母长辈的这种心理,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自我保护的投射几乎无处不在,但其最集中的表现领域并不在政治或社会领域当中,而是体现在亲子关系和情绪关系之间。

很多老人会更偏爱自己的孙子,十分关键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孙子是自己后代的延续,等到自己有一天卧病在床或者难以自理的时候,孙子可以尽心尽力地照顾自己。都说“家孙烧纸,外孙一指。”
受到这种思想观念的长期浸润和影响之后,老年人难免会在潜意识当中认为只有孙子才能为自己晚年负责,才是值得托付的。
但与此同时,就是在这种区别对待的成长环境和祖父母有条件的爱的影响之下,也让很多外孙子女从小就认为爷爷奶奶并不喜欢自己,也不需要自己。
今年已过古稀之年的刘奶奶,平日里在小区公园里锻炼,逢人就说外孙还是不如孙子亲。
一次闲聊中,刘奶奶说起自己孙辈和外孙辈,她说两个孩子都是由自己一手带大的,一直到高中毕业、大学住校,两个孩子才和她分开。在她的印象当中,不管是孙子还是外孙子,都和自己很亲,但关键时刻还是能看出区别。
就比如前年的时候,自己生了重病住院治疗,孙子直接放下学业,千里迢迢赶回来不分昼夜地照顾刘奶奶,一直到奶奶康复出院。
但对比之下,外孙的表现则相形见绌,仅仅是在周末来医院看了刘奶奶一次,带了些水果和营养品,坐了一会就走了。
其实在与刘奶奶聊天的过程中,我几次想要问出口却欲言又止的问题是,在孙子和外孙的成长过程中,您真的是一碗水端平,对孩子们没有厚此薄彼么,这是个灵魂发问,通过刘奶奶外孙的表现大概答案也已经不言自明。
结合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其实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刘奶奶的外孙会有这样的举动,在心理学上有个理论叫做“自我服务偏差”,通俗来讲就是我们在回忆过去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美化自己,并且将坏事发生的原因习惯性地归因于他人。
而这个理论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我们会发现身边的人就像是我们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我们怎样对待他人,他人就会反馈给我们什么。
在幼年时期经历过祖父母的区别对待,对于心智尚未发育成熟的孩子来说,带来的伤害是不可估量的,会让他们产生自卑心理、低价值感和不配得感。
因此老人与孙辈之间关系的亲疏远近,有些时候不是因为姓氏或者血缘的关系,而是因为彼此之间是否曾经发自内心的关爱和呵护。
- The End -
作者 | 孙荣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