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来我们都是没长大的孩子!

 小丸子ariel 2023-03-15 发布于江西

这周翻完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电子书,短短100多页,很短小的一本心理书。

我认为一本书有用无用,那就是你能在书里看到你自己,也能通过这本书审视自己的人生和生活。

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归为一句话“原来我们都是没长大的孩子”。

一,原生家庭对我们一生影响都很大

这个道理很早就知道,但是通过阅读心理方面的书籍,你能更准确的认知到这一点。

拿我自己举例,我从小生活在“权威型”家长的环境下,而且家里“重男轻女”。这导致我很不擅长向父母索取爱,表达自己的感受,快乐的悲伤的。

成年后面对各种人际关系,我会显得拘谨,不自信,而且不懂拒绝,总是扮演“老好人”的角色。

正如书里所写“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不可避免的变成我们成年后经常有的感受”。

我长大了,我的内心却还是孩子。我就是这本书里“儿童模式”——“我不好,你好”。

只要和别人发生矛盾冲突,那我的思维一定会转换成,是我的问题,我应该反省自己,别人都优于我,不是他们的问题。

二,长大后,有一类人擅长模仿父母

我今天出门就碰到了一个这样的人。他一大早开着三轮车,看到一辆小汽车堵住了他的路,他就一路骂骂咧咧。

等他过了几个红绿灯,又堵车了,他又开始重复之前的语句,各种抱怨。

这类人就是长大后变成父母的这类人,在书里他解释为“我好,你不好”。

他们就像“权威型”父母一样,在和孩子有冲突的时候,他们只会把问题责任归咎在孩子身上。和成年人的交往也是如此。

这种思维方式肯定是错误的,永远不会反思自己,在自己身上找问题,如果变成了这种人,就像一个炮弹一样,一点就燃。

看完这本书,我也在反思,我自己跟孩子爸爸在面对孩子哭泣的时候,我们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赶紧停止,我不想再听到你哭了!”

我知道这种育儿方式是错的,男性长大后也更容易这样管教男孩。因为他们小时候就是被这样教育的。

他们的爸爸不喜欢他们轻易流露感情,他们长大后,他们只是变成了“他们的父亲”。

我在慢慢改变,虽然不喜欢哭泣的孩子。但我在学习,也会对他说“难过悲伤就是可以哭的!”

三,和原生家庭谅解,找到真正的自己

这本书就是一本讲成长的书籍,我们成为大人,最好的状态当然是“我好,你也好”。

既不放大自己的缺点,委屈自己,也不狂妄自大,看低别人。

至于原生家庭,如果我们现在是父母,我们在育儿过程中有所觉醒,那么我们一定好好呵护自己的孩子。

最好的育儿关系,那肯定是把他当成一个“大人”,平等的对待他,和他做朋友。不求他成为多优秀的人,至少能够心智更健康,有善。

而面对我们自己经历过的无法改变的原生家庭,我们要正视它,曾经父母可能无意“伤害”了我们,我们无需责怪。

我们是大人,我们有权利决定自己的人生和路,那就从现在开始“做自己的大人”。

在你胆怯,懦弱,无法直视别人的时候,教自己勇敢;在你狂妄,看轻他人的时候,教自己自省;在你有困难的时候,想想自己真正的感受,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

“能帮助你的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