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屈原的爱国情怀和悲剧命运

 普却信的人生 2023-03-15 发布于广东

屈原是我的老乡,湖北秭归人。屈原的《离骚》让我又爱又恨,可真是“离骚虐我千百遍,我待离骚如初恋”。十几年来,每一年的课都要讲《离骚》;除了前几年按照时间体例以外,教学改革以题材来编排之后,《离骚》成为“咏怀诗”的开篇,更是一个好大的拦路虎,让上课的我和听课的学生都感到生无可恋。曾经很多次我都想过:要不下一年不讲《离骚》了?但最终都舍弃不了,新的一年9月份又从《离骚》开始了。

《离骚》可以说是楚文化和中原文化结合的产物,屈子在此文中表现出的执着倔强、九死不悔和满腔的家国情怀不正是孔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和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吗?与此同时,其中绚烂的色彩、激荡的情感、瑰丽的想象则是楚文化的产物。对文学史和后世文学的发展而言,其中“香草和美人”的比兴手法则有着开创先河的作用。读懂了屈原的“香草美人”,自然明白了所谓“松竹梅菊”四君子、荷花、牡丹之别从何而来;理解了文人与美人为何惺惺相惜。一句话,《离骚》尽管是真难,但一定不能不讲。我经常在学习的过程中给学生打鸡血:把《离骚》读明白了,初中以下的文言文就不在话下了。近几年,我进一步改变了学习方法,只要求学生概括段落大意,不再字斟句酌,像学英语一样学古文,就是能完成几道阅读理解题,其实也就算会了。然后再去针对性地讲一些必要的常识,强调所谓象征手法及其影响,讨论几个思辨性问题,就可以了。至此,以前可能8节课也讲不完,现在4节课搞定。学过《离骚》,再讲后面的诗歌,学生立刻就像春天脱掉大棉袄一样轻松,尤其是对象征这种手法简直是驾轻就熟,学习自信和乐趣倍增。所以,这也算是个策略,先来个下马威,再细水长流。

从思想层面来讲,屈原和《离骚》最值得关注的是两个问题。一个就是“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这个论断;一个是屈原人生悲剧的根源。其中后一个问题属于现代性挖掘,对今人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我们分别来谈一下。

屈原的爱国首先从《离骚》一文中可以正面感受到。他的“美政”理想、治国方略无不指向“爱国”;甚至他的愤怒、他的失望也是因为爱国;他一再强调:我这么伤心、这么愤怒绝不是因为我自己遭受祸患,绝不是因为那些小人各种害我算计我,而是“恐皇舆之败绩,哀民生之多艰”。一颗热爱祖国的拳拳之心跃然纸上。

屈原的爱国还可以通过对比得到强化。屈原生活的时代,正是后世无数文人艳羡的他们随时有可能成为“国士”的年代。比如李白的理想就是“藐视权贵,平交诸侯”。战国策士们周游列国,向各国国君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展示自己的才华,一旦被用,立刻身居高位,所谓“待价而沽,价高者得”,比如苏秦。因此,当屈原得出楚国国君昏庸糊涂、朝廷小人当道、众人不辨黑白的结论后,他想到的其中一条路(在文中表现为请巫师占卜)就是离开楚国,另求良配。这在当时是非常正常的选择。但是当他择吉日出发,走到楚国边境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故土难离,最终选择了以死来殉自己的理想、来完成自己的人格。也就是说,当时其实并没有我们今天所提倡的爱国观念,屈原的爱国是自发、自愿、发自内心、心甘情愿的选择,没有人规范他、要求他、绑架他。然而正是这种源于赤子之心的热爱才是真正难能可贵的。

对于屈原来说,在盛年的时候选择投江而死于自己当然是悲剧。那么,造成屈原人生悲剧的根源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肯定不是社会悲剧。社会悲剧的典型是关汉卿《窦娥冤》中的窦娥,她身边的每一个人包括她的生身父亲和相依为命的婆婆可以说都间接导致了窦娥的悲惨结局,地痞流氓、贪官污吏更直接把她送上了断头台。而窦娥自己则是完全无辜的。这样类比,你就会发现不适用于屈原。与屈原同时代的人很多,面对理想和现实两难处境的士人也不止他一个,但只有屈原选择了自杀。《离骚》结尾说: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宇;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自杀是他自己的选择,并没有谁来逼他。是他觉得就楚国目前的政治状况而言,前途渺茫,看不到希望。而事实上,屈原在汨罗江投江而死距离秦将白起攻陷珵都整整还有50年。从社会因素来看,屈原并不是非死不可。

其次,是命运悲剧吗?也不是。命运悲剧是《俄狄浦斯王》受到神谕诅咒命中注定、不可避免“弑父娶母”的悲剧。正如月光宝盒中时光倒流再来一次也改变不了结局。

屈原的人生悲剧只能是性格悲剧。首先,我们从《离骚》中可以明显得感觉到屈原是一个特别理想化、完美主义的人,他的美政理想,他对其他人的要求都有一个高标。而且他的愤怒、鄙视和批评都是一样地激烈、不留情面。这样的人在现实中往往是吃力不讨好的,古语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徒”正是屈原所描述的自己在楚国“众叛亲离”状况的写照。从职业性格的角度来说,屈原身上占主流的是文人性格,而非政治家。政治家需要的是胸怀和格局,是容纳和吸收,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是密室阴谋,是喜怒不形于色……总之不是屈原。老爷子不会从地下蹦出来打我吧?文人的赤子之心与官场的翻云覆雨、勾心斗角、势利角力格格不入、水火不容。

历史上这种文人性格和政治家身份的矛盾,不断造就文人的悲剧命运,也不断造就伟大的文学。于其自身是不幸,于后人却是幸运。李白、苏轼无不如是。

性格决定命运。而这也是唯一掌握在我们手中的筹码。值得大家深以为戒。但我们也绝不是否定屈原,爱国不说,没有执着万事难成;但目标太高且追求完美又执念太深,则容易迷失。这对于今人是难得的间接经验。

学《离骚》,读屈原,绝对值得。

徐娥,来自毗邻神农架林区的大山深处,从乡村柴火妞一路奔跑,读到古代文学硕士,成为粤西山区的一名大学老师。至今已讲授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十二年。静水流深,云淡风轻,但内心仍有一把火。对生活、对教育、对古代文学有不变的初心和热爱。

“搬新居的开心劲儿还没过,去上班必经的桥因为维修而封上了。之前不时步行,偶尔打车,现在距离超过两倍,唉……赞赏我打车钱吧,哈哈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