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图”(太极)之秘 刘昌海 既然先圣是法“图”“书”而作《易》,那么,就让我们来探秘一下“河图”“洛书”的精奥吧。 先看“河图”之象(图一)
图一图二 ◎万物溯源,极至阴阳——太极生两仪! ◎阳以内主;阴以外环。 ◎阴阳纠合,始成一体。 ◎阴阳失衡,而生变动——相生相克! ◎四极而返,变动循环——两仪生四象! ◎循环不止,以求平衡。 ◎循环三围,平衡初定——三爻而成卦(经卦),八卦而小成。 再看“河图”之数(图二) ◎基数为1、2、3、4、5、6、7、8、9、10(0),和为55,众数和为10→1。 故10为数之藏,亦为数之生;故甲骨文字形为“丨”。——是谓太极! 因10的众数和归1 ,故基数亦可看作1、2、3、4、5、6、7、8、9,其和为45,众数和为9。 故9为数之极。9+1=10,众数和为1,即至9而归1,故9亦为数之循环变动之机。 故古人遂有“九九归一”之谓。 ◎因5为数变之枢,其自身可由其下之1、4或2、3两两相合而成,其上之数6、7、8、9、10则 其可与1、2、3、4或自身两两相合而成,故居中。 故甲骨文字形为×,既表示其由两数(算筹)相运而成, 又表示基数之中点之数值(交叉点), 也表示交错变动之意,动而遂成“五行”——水,火,木,金,土。 因10为数之藏,亦为数之生,故亦居中。 ▲阴数之两5,作为数字则为10;作为质性则为阴5而环阳5。 ◎河心数5、10之和为15,众数和为6。——故《易》六画而成卦! ◎外围阳数1、3、7、9之和为20,众数和为2; 外围阴数2、4、6、8之和为20,众数和亦为2;——太极生两仪! 外围阴、阳数之和为40,众数和为4。——两仪生四象! 外围阴、阳数与河心数之和均为20+15=35,众数和为8。——四象生八卦! ◎内环(生数)1、2、3、4之和为10,众数和为1。——是谓太极! 外环(成数)6、7、8、9之和为30,众和为和3。——三爻而成卦。 ◎横向数字:8、3、5、4、9,和为29,众数和为11→2。——太极生两仪! ◎纵向数字:7、2、5、5、5、1、6,和为31,众数和为4。——两仪生四象! 若不考虑10,则7、2、5、1、6之和为21,众数和为3。——三爻而成卦。 若阴数之两5作为质性与阳5相对,则7、2、5、5、1、6之和为26,众数和为8。 ——八卦而小成。 ◎纵横数字之和: ①29+31=60,是为一甲子之数;而众数和为6,故别卦(六十四卦)为六爻。 ②29+21=50,是为大衍(衍生、衍变)之数;而众数和为5,用为“五行”之变。 ③29+26=55,是为天地之数(基数),众数和为10→1,循环生变。 象、数合而成太极,太极生两仪,以体天体左旋之机。 天左旋而地右旋(从地球看天体旋转的效应),遂有先、后天太极之别: ![[转载]河图(太极)之秘 图片](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3/03/1519/262591799_6_20230315072711425.gif)
图三图四图五 两仪生四象(先阳后阴): +5、3+5、4-5、1-5、2 ![[转载]河图(太极)之秘 图片](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3/03/1519/262591799_10_2023031507271534.gif) 与外环结合而成四卦: +5、3、8+5、4、9-5、1、6-5、2、7
外环左旋90度、180度,分别与“四象”结合,又生成四卦: +5、3、7+5、4、6-5、1、7-5、2、6 分别从中间外旋,得:逆时针四卦为:震、离、兑、乾; 顺时针四卦为:巽、坎、艮、坤。 整理而得八卦生成关系图(图六): ![[转载]河图(太极)之秘 图片](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3/03/1519/262591799_19_20230315072722128.gif) 图六
“河图”的象数与现代物理学的对应关系 物质世界是由原子组成的。 原子则由质子、中子、电子3种物质组成。 质子、中子又由3个夸克组成。 其中,中子由一个上夸克(+2/3电荷)和两个下夸克(-1/3电荷)构成,故呈电中性; 质子则由两个上夸克(+2/3电荷)和一个下夸克(-1/3电荷)构成,故带1个正电荷。 构成物质的最小基本单位——基本粒子,又分为强子、轻子和传播子3大类。 而强子有6种:顶夸克、上夸克、下夸克、奇异夸克、粲夸克和底夸克。 轻子亦是6种:电子、电子中微子、μ子、μ子中微子、τ子、τ子中微子。 传播子(胶子)则有8种。 微观粒子具有对称性,有一个粒子,必存在一个反粒子。 粒子还有一种属性——自旋。 “河图”的象数与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对应关系 ![[转载]河图(太极)之秘 图片](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图七图八图九图十 DNA右手双螺旋结构(图七),其中多核苷酸链GACT自下而上右旋,多核苷酸链AGTC自上而下右旋,两条链通过碱基T-A、C-G、A-T、G-C配对结合,位置相对的两个碱基种类相同,克分子数互补: T(嘧啶)+C(嘧啶)=K C(嘧啶)+T(嘧啶)=K A(嘌呤)+G(嘌呤)=K G(嘌呤)+A(嘌呤)=K 将“河图”分别按阳数(奇数)1、3、7、9和阴数(偶数)2、4、6、8的次序依次相连,即得右手双螺旋形结构(图八),与DNA双螺旋结构特征相同。 将“河图”阳数(奇数)1、3、7、9分别与阴数(偶数)6、8、2、4,按数变之枢5之值差两两对应排列(图九),与DNA碱基对T-A、C-G、A-T、G-C(图十)互补配合之性理规律相同。 “洛书”之秘 刘昌海 ![[转载]洛书之秘 图片](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图一图二图三
“洛书”之象(图一): ◎万物之属,性分阴阳——太极生两仪。 ◎万物之动;环外守中。 ◎四正为阳(变),四隅为阴(承)——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洛书”之数(图二): ■“洛书”之数,即九宫图,是世界上最早的幻方。 ◎基数为1、2、3、4、5、6、7、8、9,和为45,众数和为9。 ——由前文介绍知,9为数之循环变动之机,故“洛书”之数,表示循环变动不息。 ◎纵、横、对角,每组三数,共有八组。——三爻而成卦(八经卦),八卦而小成! ◎每种组合之和均为15,众数和为6。——六爻相重而成六十四别卦。 ◎5居中,1-4、2-8、3-7、4-6两两成对分列于5之两端,和均为10,众数和为1。 ——绕中心而旋。▲表明大尺度的宇宙范围,各向同质同性。 ◎沿4、9、5、1、6与2、7、5、3、8将“洛书”全部数字相连,即成卍形(图三)。 卍的每条单臂数字之和为25,两臂数字之和为50,众数和为5。 ——由前文介绍知,5为数变之枢,表示两旋臂绕5旋动不止。 ◎将九宫图用行列式表示,其值为:det[4,9,2;3,5,7;8,1,6]=360,众数和为9。 ——表示作周天圆周运动不休。 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宇宙中所有的“物体”都在作“圆周”运动,包括公转和自旋),运动一周,方向改变4次,即每转过90度角改变一次(图四),改变的极点分别为9(90度)﹑18(180度)﹑27(270度)﹑36(360、0度)(图五),而四个数字的众数和均为9,四个数字之和为90(900),众数和亦为9——因为9为数之循环变动之机。 ![[转载]洛书之秘 图片](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图四图五图六 ▲按地球受阳光照射的情况分析,地球绕日一周,仅是明暗(阴阳)的变化。 将“洛书”分别按阳数(奇数)1、3、7、9和阴数(偶数)2、4、6、8的次序依次相连,亦得双螺旋形结构(图六),与DNA双螺旋结构特征类同。 先、后天八卦之秘 刘昌海 《易》卦是体现宇宙万物与生命的存在状态、变动联系的内在因素与机理的全息模型。 “先天”八卦方位图,侧重体现宇宙、生命的本质特征。 “后天”八卦方位图,侧重体现宇宙万物的流变关系。 先、后天八卦方位图的配合,则体现了万事万物在特定的时空中生发、延续、变动、联系的状态与规律。 先天八卦 八卦生成(次序)图(图一): ![[转载]先、后天八卦之秘 图片](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图一 图二 八个经卦按照属性,又可分为阴阳两宫(图二)。 按“洛书”(图三)方位定位,先天八卦方位图如下(图四):
图三图四 ◎天体左旋,阴降阳升。故先天八卦(图四)按兑、离、震、坤、艮、坎、巽、乾的次序逆时针排列,体现周天运行规律。 ◎八个经卦的序数之和为36,形成一个周天循环;众数和为9。 ——由前文介绍知,9为数之循环变动之机,体现万物循环变动之性。 ◎两两相对之卦1-8、2-7、3-6、4-5的序数之和均为9,体现大尺度的宇宙范围各向同质同性且运动不止之性。
图五图六 ◎按八卦生成次序连线,即得“S”形螺旋线(图五),体现万物螺旋式发展的规律;将1、8连接,则形成“8”字形双螺旋结构(图五),暗合基因的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八个经卦分别按阴阳两宫(图二)的次序连线,亦得双螺旋形结构(图六)。 后天八卦
图七图八 ◎因“后天”八卦方位图侧重体现宇宙万物的流变关系,故八经卦阴阳两宫(图二)分别集中排列(图七),乾宫(阳宫)四卦乾、震、坎、艮在下(内),坤宫(阴宫)四卦坤、兑、离、巽在上(外),以体现“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内阳(健)而外阴(顺)”之性理。 ◎将乾宫(阳宫)四卦依卦序连接,即成“S”形,体现“天左旋”之动;将坤宫(阴宫)四卦依卦序连接,则成“反S”形,体现“地右旋”之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