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院(53)泰山书院

 书柜茶室 2023-03-15 发布于上海

《诗经·鲁颂》有“泰山岩岩,鲁邦所瞻”的吟咏,也有“徂徕之松,新甫之柏”的赞美,2000多年前就将泰山与徂徕山的美名传扬。

到了宋代,泰山与徂徕山又因一脉相承的书院而一同名扬四海,那时,这一带的书院鼎盛一时,琅琅书声传荡在高山之之中…… 

徂徕山在泰山东南侧,其最高峰太平顶与泰山玉皇顶遥相对峙,故有“泰山徂徕”相提并论的说法。宋景祐四年(1037年),名士孙复(996年-1057年)在泰山岱庙东南隅建信道堂,后移至泰山脚下,定名泰山书院。宋宝元元年(1038年)至康定元年(1040年),徂徕山人石介(1005年—1045年)在家乡服丧期间,在徂徕山长春岭创建徂徕书院。就像玉皇顶与太平顶双峰并立那样,泰山书院与徂徕书院也相邻而建,互映生辉,让一域文化华彩流溢而传之久远。

宋人魏泰在《东轩笔录》中记叙了这样一个故事:范仲淹在睢阳(今河南商丘)掌学时,有一位孙秀才向他求助,范赠与千钱。到了第二年,孙秀才(孙复)又来了,范仲淹对他说:“我看你的相貌言谈,不像是以乞讨为生的人,为什么这样四处求助而荒废了自己的学业呢?”孙秀才满面戚容,答道:“家贫母老,无以为生,小生是个读书人,不谙生计,因此只好奔波度日。”范仲淹很同情他,就为他谋了一个学职,并授以《春秋》。孙秀才对范仲淹的相助万分感激,“笃学不舍昼夜”,终成为著名的学者、教育家。

孙复讲学泰山,四方士子闻风而趋,文教兴盛,学者众多。当时朝中一些大臣如欧阳修、李迪、杜衍等人都与泰山书院关系密切。前任宰相李迪还将侄女嫁给孙复,在当时传为佳话,《西厢记》中“相女配夫”情节即本此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