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辑讲到“丁元英是如何及为何在五台山敲了三次门的”,简言之——“敲门砖”即“试金石”,不仅在“敲门”,更为“验货”,看似是丁在找大师,不如说是丁在“边找边验”对方究竟是不是他想找的大师。且这也是最为“节省时间”的高效之举,对真正财富自由者而言,最大的成本其实是“时间成本”。 而随着“三次测验”的全面通过,丁元英找到了他想找的大师,一段段“佳话与神话”也随之浮出水面。 ![]()
——这段内涵较为丰富,谈几点个人浅见。先由丁元英之《悟》入手: ![]() ·“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经”-此即“不着相”:世人所谓“天命、真经”实皆为“相”,执于“相”则有“欲”,有欲则主观难消,主观难消则脱离客观(道),如此则越努力反而越背道而驰,故“休言、勿取”实是为了“不着相” ·“一悲一喜一枯荣,哪个前生注定?”-此即“不执因果”:“悲、喜、枯、荣”皆是自然现象,恰如野生自然植物,即便没有人为外力作用,依然“有容有枯”。执于“因果”,反而又被“因果”所困,依旧着相 ![]() ·“袈裟本无清净,红尘不染性空”-“袈裟、性空”亦是“相”:世人皆认为学佛修道、穿上袈裟而避世则能求得六根皆净,殊不知这本身就是一种“主观幻想”。如若为“图”清静、成佛而学佛修道,甚至为此穿上袈裟、遁入空门,那么不是“被欲望控制”又是什么?故而真正“性空者”(得道者)穿不穿袈裟、在不在红尘都无碍性空。所以清静与否与“袈裟”无关,性空染不染与在不在“红尘”亦无关 ·“幽幽古刹千年钟,都是痴人说梦”-理解了前述部分,这一段则一目了然:为求性空、清静而躲进幽幽古刹、敲起千年钟者实为自欺欺人,自以为如此则能“得偿所愿”,实则又成为了“主观欲望的奴隶”,不进反退、背道而驰 而“韩楚风马上明白了智玄大师为什么要提这样的问题,所不同的是,大师心里有解,而他心里无解”则恰好佐证了前一期关于“丁在测试大师”的推测,若对方能因丁这一首“悟”而与他们见面,则证明对方能看懂,则境界至少在韩楚风之上。 ![]()
——若理解了上述分析,那么这一部分则不难理解: ·“修为成佛,在求。悟为明性,在知”-“求”而不得,因有“欲”;明性之“悟”,是“真知” ![]() ·“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此即世间所谓“修行”多是“术”之层面,如“清规戒律”等各类“教条与方法论”,其核心在“寄希望于通过严控行为而约束欲望,从而强断欲念、以达超凡脱俗之境”,即“修”是“因”、“悟”是“果”; 而“悟道者则是以性施行”,则“悟”是“因”、“行”是“果”,二者截然相反,恰如六祖惠能与神秀禅师对于佛法的领悟之差。 ![]() ·“不落恶果者有信无证,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灭”-“不落恶果”即指修行者因“以行制性”而不做“恶事”,所以自然能“不落恶果”,但其实只是得了“不落恶果”的“信”,即确实“没落恶果”,但依旧不知道“不落恶果的因究竟是什么(证)”,故曰“有信无证、住因住果” ·“不昧因果者无住而住,无欲无不欲,无戒无不戒,如是涅槃”-“不昧因果”即为“悟道者”,如孔子之“随心所欲不逾矩”:即便不知“戒律”,而所行亦皆符合天道,故能“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游刃有余 ![]() 济公喝酒吃肉
——丁元英的《悟》与相关回答实则是在暗指“当下佛教已然脱离本源”,成了“自欺欺人”的存在。而智玄大师当然听出了他的言外之意,故而有此一问。而丁元英的回答可简单翻译为: 无论有没有现实佛教及佛教经典,该悟的还能悟,该成佛的还是能成佛。比如佛祖本就是凡人,在他之前尚无佛教,但他依然开悟成佛,故而“悟”因“觉性”,与有没有外力辅佐并无决定性关系。 ![]() 佛祖本是凡人 “从浅义处说是导人向善的教义,善恶本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即是文化。从众生处说是以贪制贪、以幻制幻的善巧,虽不灭败坏下流,却无碍抚慰灵魂的慈悲”-所以“现实佛教与佛教经典的那些清规戒律与成佛方法论”反而通过“制定标准(如善恶、境界、福报等)”而造出了众多“新的执与相”,虽能“诱”人向善,但其实还是通过激发人的“欲望”而起作用,这不正是“以贪制贪、以幻制幻的善巧”吗? 其结果不过是把人由“物质欲望”的一端拉向了“精神欲望”的另一端,“欲望”还是欲望且更为强烈,不过是变了一下方向。既然都是“拨弄众生”,“诱”人做事,仅行为而论,“佛与魔”又有什么区别? ![]()
——智玄大师之言简言之即: 丁元英的理解虽已“近道”,但仍未“得道”,虽距离“很近”,但却“难如登天”。 ![]() 私以为“差距”在于“丁的主观执念依旧极强”:恰如他对佛教、传统文化的理解一般,有判则有“我”。以我的此系列文章为例:有网友认为逻辑缜密、言之有物;也有网友认为狗屁不通、一派胡言。为何同样的文章、相同的文字在不同的网友眼中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异?那这天壤之别的差异究竟出在文章上、还是大家的主观理解上呢?丁对佛教、传统文化等的评判亦是同理。 所以,他的理解虽然“表面无误”但依旧执于主观,他看出了“问题”,却忽视了“存在”,“存在”即是“自然”,而“道法自然”。故而越是执于自己的理解,就越背道而驰,最终“虽离得道之差一步,但这一步却难如登天。” ![]()
——丁元英的回答实则也反映出“他自己其实也知道问题所在,但'困在里面’了,钻牛角尖了,越想出去反而越出不去了,索性就'破罐破摔’了”。 ![]() 好了,这期就到这吧。下期主题: 丁元英与智玄大师对谈“得救之道”。 预计发布时间:2023年3月16日(周四)早6:25. 欢迎持续关注,期待交流共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