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批评的四个坐标

 WQ_AI_LYS_999 2023-03-16 发布于上海

图片

 艺术批评的四个坐标 

美国文学批评家M.H.艾布拉姆斯提出的由作品、艺术家、世界和欣赏者构成一个用以分析和比较各种不同文学批评理论的框架。又称艺术四要素理论、四要素理论。

在1953年出版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首次提出。最初是作为区分浪漫主义批评与以往文学批评所做的理论准备,也是艾布拉姆斯浪漫主义文学批评研究的逻辑起点,即将浪漫主义文学批评置于广阔的历史背景,或在创设的“艺术批评四个坐标”中,考察其独特的历史价值。

艾布拉姆斯提出这一理论是为他的浪漫主义研究构建参照坐标,依据这个“分析图式”来确立浪漫主义文论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中的位置,从而研究其历史渊源、价值与影响。在他看来,浪漫主义文论在文学批评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文学批评史中的一个转折点。浪漫主义文论(主要是英国和德国)的出现打破了延续多年的批评传统,文学理论在S.T.柯勒律治时代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现代文学观念形成的过程。艾布拉姆斯强调:“他们做出了各种创新, 提出了各种新视角和新方式,而这些视角和方式将我们这个时代的批评与传统批评截然分开,甚至包括那些宣称反浪漫主义的流派”。因此,在艾布拉姆斯看来,如果不能构建一个行之有效的“参照系”来审视历史上纷繁复杂的文艺理论,就无法呈现浪漫主义批评具有的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无法描述其历史渊源、价值和影响,也就无法形成对它的完整理解。基于此,艾布拉姆斯需要构建一个文艺批评参照系。

艾布拉姆斯提出“每一件艺术品总要涉及四个要点,几乎所有力求周密的理论总会大体在这四个要素加以区别”。这四个要素就是作品、艺术家、世界和欣赏者。艾布拉姆斯描述的“四要素”中,第一个要素是作品,即艺术产品本身。由于作品是人为的产品,所以第二个要素便是生产者,即艺术家。一般认为作品有一个直接或间接导源于现实事物的主题,其总会涉及、表现、反映某种客观状态或与此有关的东西,被认为是由人物和行动、思想和感情、物质和事件或超越感觉的本质构成,此即“世界”。最后一个要素是欣赏者,即听众、观众、读者。

图片

四个要素中,作品居于中心位置,其他三个要素的互动凝结在作品之中。四个要素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批评始终关涉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只是不同的批评流派和理论家在批评实践中各有所偏颇,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批评取向。在这个三角形框架中,作品被置于三角形的中心位置,经由它把其他三个要素有机联系起来。现实与艺术家的相互作用凝结在作品中,现实与艺术家的相互作用,即模仿、再现或创造都通过作品体现,而艺术家通过作品对现实产生影响。欣赏者与世界之间的交互在作品中进行,欣赏者在作品中找到世界的“呈现”或创造自己“世界”,获得享受或教化,受其制约,世界、作者和欣赏者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都通过作品得以实现。在这个框架之中,人始终是中心,作品是人所创造的产品,涉及人、自然、事件所构成的世界,对人自身产生影响。人与世界在作品中交互,现实世界通过作品影响人,同时受其影响。艾布拉姆斯进一步解释,这四个坐标并非恒定不变,而是随着各自所处的理论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含义,它们是“变量”而非“恒量”。

尽管多数批评或多或少都会涉及这四个要素,但西方批评史中的批评家们总是把某一要素置于首要位置,并根据这个要素提出他用来界定、划分和剖析艺术作品的主要范畴,以及评判作品价值的主要标准。艾布拉姆斯希望通过他提出的分析图式改变这种状态。利用这个图式,艾布拉姆斯把文学批评中阐释作品本质和价值的各种理论划分为四类,其中三类主要是用作品与另一要素(世界、欣赏者、艺术家)的关系来解释作品的含义和价值,第四类则把作品视为一个独立的自足体来研究。根据这四类参照,艾布拉姆斯将西方文学批评史概括在四个取向之中,即模仿说、实用说、表现说和客观说。前三者都是建立在作品与另外三个要素的关系之上,而客观说则是强调艺术作为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探讨其自身结构和规律。模仿说理论主要探讨文本与世界的关系,是浪漫主义发生以前占主导地位的批评传统;实用说主要关注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强调诗歌的教化与愉悦功能;表现说主要涉及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关系,强调诗歌表现诗人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审美观等;客观说则是关注文本自身的构成要素及文本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如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所倡导的形式批评。

艾布拉姆斯在构建“四要素”参照框架时非常强调其实用性和解释力。从历史来看,对文学理论进行分类的方法很多,但在艾布拉姆斯看来,不存在唯一有效的方法,“对当下目的有效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这体现了艾布拉阿姆斯一以贯之的多元批评观。与R.韦勒克的内部研究、外部研究分类比较,艾布拉姆斯的“四要素”参照系跳出了这种“二分法”的方式,将内、外统一起来,四个要素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为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个“分析图式”。对于具体的批评实践而言,它也提供了一个实用而有效的批评路径。此外,艾布拉姆斯的“框架”非常关注文学批评中的历史观照,呈现出一种文学批评的历史发展。艾布拉姆斯指出“四要素”框架的优点在于:①“比较简单”,便于操作。②“因为它强调,后世诗歌研究方法惊人地繁多,却不过是希腊、罗马原型基础上的展开”。③“因为它还能暂时性地对两千五百年来西方关于诗歌的某些大规模焦点变迁进行描述,这些变化涉及诗的本性、种类、相对而言的地位、组成部分、特质、每首诗的布局以及评价的各种标准,等等”。

在艾布拉姆斯看来,由艺术家、作品、世界和欣赏者四个要素构建起来的“艺术批评四个坐标”是一种“人文主义批评范式”,它无法再描述被他称作“新阅读”的后结构主义诸种批评范式。四个要素通过语言的使用,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整体中,语言作为交流的媒介,使理解成为可能,将作品、艺术家、世界和欣赏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然而,60年代之后兴起的后结构主义诸种“新阅读”流派,均“不存在正确阅读”。艾布拉姆斯进一步指出,“传统的解释范式是基于'使用中的语言’,它假定语言是人类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交流的媒介”。在此基础之上,文学作品也可以被视作言语的一种形式,一种假定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唯一不同的是作者和读者的缺席,并且这个言语形式可以长期存在,期盼着不同读者的到来。然而,“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理论家们——这也是他们在语言和文学哲学上的创新之处——不再关注'使用中的语言’,而是抽象的'普通语言层面’或者'话语本身’,即分析和展现一个文本中语言符号或话语之间已经存在的纵横交错的复杂关系和运作”。从这样的研究范式出发,“语言”和“言语”被强行隔离,人的语言交流行为,被重新描述为语言系统内部各语言单位之间的运转,或在一个特定时期的话语体系中体系内部各种力量的排列组合。

总体而言,艾布拉姆斯的“艺术批评的四个坐标”是一种基于抽象概括和分类法来研究批评史的方法,既有优势,也有不足。这套框架简单易行、方便实用,有利于研究者厘清西方批评史的发展脉络;同时,能清晰地展现出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将它们统一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这个框架的展示,研究者容易抓住文学批评在历史发展中的转折点,更好地把握西方批评史的变迁。但这种抽象划分也容易让人忽略批评史中的复杂性,形成一种模式化的研究。在批评实践中,模仿说、实用说、表现说、客观说四种批评取向存在相互交叉和重叠的问题,并且四个批评取向分属文学批评的不同领域,因而其划分标准不一致。模仿说和表现说实际上是聚焦于“文学是什么”这一文学本体的问题,实用说则关注文学的功能和作用,而客观说则探讨文学批评的对象问题,即将文学作品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封闭体,研究其运行机制。在批评实践中,许多批评家、理论家往往兼而有之,这几个方面都会涉及。因而,艾布拉姆斯后来也承认:“和所有宏观描述一样,这种方法必须用多种方式进行补充和细化,才能恰如其分地论及种种诗歌的研究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