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部经典丨镜与灯

 子夏书坊 2019-06-01

《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总体简介

M.H艾布拉姆斯教授作于1953年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是现代文学理论的扛鼎之作。本书着重讨论了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主要论述了19世纪开头四十年间产生于英国的诗歌理论和其他主要的艺术形式,并提出了著名的文学四要素理论,即“作品、宇宙、作家、读者”。

同时它也对西方文艺理论做了一个全面的总结和回顾,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阐述了'模仿说'、'实用说'、'表现说'和'客观说'。

目    录

第一章 导论:批评理论的总趋向

一  艺术批评的诸座标

二  模仿说

三  实用说

四  表现说

五  客观说

第二章  模仿与镜子

一  艺术犹如镜子

二  经验主义理想中的模仿对象

三  超验主义的理想

第三章  浪漫主义关于艺术和心灵的类比

一  关于“表现”的各种隐喻

二  情绪和诗歌对象

三  心灵比喻的变迁

第四章  诗歌和艺术的表现理论的发展

一  假如你要我哭

二  朗吉努斯及其信仰者

三  原始语言和原始诗歌

四  作为诗歌规范的抒情诗

五  德国的表现说:音乐诗

六  华兹华斯、布莱尔和探索者

七  表现说与表现实践

第五章  浪漫主义理论种种:

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

一  华兹华斯与十八世纪

二  柯尔律治论诗歌和诗人

第六章  浪漫主义理论诸家论:

雪莱、哈兹里特、基布尔及其他

一  雪莱和浪漫派的柏拉图主义

二  朗吉努斯、哈兹里特、济慈及其强度标准

三  作为宣泄的诗:约翰基布尔及其他人

四  表现性语言的语义学:亚历山大史密斯

第七章  文学创造中的心理学:

机械论与有机论

一  文学创造的机械论

二  柯尔律治的机械幻想和有机想象

三  浪漫主义时期的联想性想象

第八章  文学创造中的心理学:

无意识的天赋和有机体的生长

一  自然而成的天才、灵感和韵致

二  十八世纪英国的自然天才论和自然生长论

三  德国以植物喻天才的种种理论

四  英国文学批评中的无煮识创造

五  柯尔律治与有机主义美学

第九章  作为个性展示的文学

一  风格与人

二  主观和客观以及浪漫主义多重解释说

三  英国理论中的主观和客观

四  莎士比亚的悖论

五  弥尔顿、撒旦和夏娃

六  开启荷马心灵的钥匙

第十章 忠实于自然的标准:

罗曼司、神话和隐喻

一  真实与诗的神奇

二  偏离经验真实的逻辑

三  作为异态世界的诗

四  诗的真实与隐喻

五  华兹华斯、柯尔律治论拟人化与神话

第十一章 浪漫主义批评中的科学与诗歌

一  实证主义与诗

二  牛顿的彩虹和诗人的彩虹

三  诗的真实和诚实

四 既不真又不假的诗

五 浪漫主义诗歌的作用

译后记

主要知识点整理

1.艺术批评的坐标

艾布拉姆斯认为每一件艺术品总要涉及四个要点,即作品、艺术家、欣赏者和世界,几乎所有力求周密的理论总会在大体上对这四个要素加以区别。为了强调这四个因素构架的人为性并使得分析更加醒豁,我们可以用一个三角坐标进行阐释,将阐释的对象摆在中间:

运用这个分析图,可以把阐释艺术品本质和价值的尝试大体上划分为四类,其中有三类主要是用作品与另一要素的关系来解释作品,第四类则是把作品视为自足孤立的加以研究,认为其意义和价值的确不与外界任何事物相关。

2. 模仿与镜子

(1)观点:在《国家篇》第十卷里,苏格拉底提出艺术家在创造艺术品时除了依据理式还有一个更为容易的方法:

一个极其易行的方法,或者说,有许多方法可以迅速、容易地完成这项工作,只需旋转镜子将四周一照——在镜子里,你就会很快得到太阳和天空,其他动物和植物以及我们刚才谈论的其他所有东西。

艺术作品被认为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艺术家也被看做是对自然举起镜子的人,人们甚至认为天才的独创性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具有某种热情和敏感,能发现宇宙以及迄今被忽视的人性的诸多方面;

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家们认为,诗歌模仿的不是原样不变的现实,而是包容于这种现实之中或隐藏于其后的那些经过选择的事物、性质、倾向,它们是构成宇宙的真实因素,其价值高于粗糙的、未经筛选的现实本身。正如锡德尼所说,自然界是“黄铜色的,诗人却表现了一个金色的世界”。因此优秀的艺术在这些方面有别于真实的世界,而且所有艺术,要想优秀,就需要在以下方面表现出不同1各种赏心悦目的美的事物或现实事物的各个方面2散见于自然中的各种美的要素的综合3每一物种的主要倾向或平均数值4人类的总体5内外部世界中突出的、一致的,为人熟知的各个方面。

(2)缺点:艺术即模仿,如一面镜子,这在客观上将人的兴趣集中于作品的题材及其在现实中的种种原型之上,而相对忽视了艺术传统的决定性影响,忽视了单一艺术作品的内在要求,忽视了作者的个性。正如柯尔律治说:“一切比喻都是跛足的”,类比的思维法总免不了分类上的呆板。

(3)心灵比喻的变迁——从镜子到灯

“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溢”,华兹华斯的“流溢”这个隐喻它的重点偏向艺术家,其注意焦点则是作品诸要素与艺术家心境的关系,而且“自然”这个词还暗示,流溢的原动力是艺术家天生就有的,或许还不是他想控制就能控制的。

普罗提诺在讨论人类如何感受神的流溢的这个问题时,首次提出了发光物这个原型概念,他认为心灵是一种行动、一种力量,它从“自身释放出光芒”投射在感知对象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