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攀登“大无”的山峰 |

 阿里山图书馆 2023-03-16 发布于北京

图片

牛小北/摄

文 | 杨其睿

3月12日晚,国家大剧院的音乐厅内堪称座无虚席,这是德国大提琴演奏家扬·沃格勒(Jan Vogler)在这座剧院的首秀,他为听众带来了巴赫的全套《大提琴无伴奏组曲》。大剧院再度迎来国际音乐大师,对于国内的音乐演出界和听众来说,这无疑是一场颇具历史意义的音乐会。

图片

巴赫的六套《大提琴无伴奏组曲》,被听众们亲切地称呼为“大无”,创作于1717年至1723年间,每套组曲间调性、色彩和气质各不相同,均由一首前奏曲和五首舞曲(如阿勒曼德舞曲、库朗特舞曲、萨拉班德舞曲、布列舞曲、吉格舞曲等)组成。它们共同构建起巴洛克时代无伴奏器乐曲的高峰,也成为大提琴独奏曲目中的旷世经典。这些组曲在音乐会中通常单独演奏,沃格勒却一反常态,试图在本场音乐会中一口气呈现全套组曲。这样一场长达三个小时的音乐会,对于演奏家的修养和听众的耐心无疑都是巨大的挑战。沃格勒巧妙地把这场音乐会比作登山,在他眼中,六套组曲并不是完全相互独立的作品,而是统一的整体。全套组曲的演奏就像在山中穿行,上下起落,最终到达光辉的顶点。跟随着沃格勒的引领,我们一同在巴赫“大无”的山峰上攀登。

尽管出身于德奥学派,沃格勒对于巴赫的诠释依然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提及巴赫的音乐,我们往往会和深奥、理性、虔敬等字眼相关联,但在沃格勒的琴声中,它们却流露出一种返璞归真般的明澈之美。他的演奏富有激情和生命力,调和了现代人演绎巴赫作品时常有的机械与厚重,恢复了巴洛克音乐中本该具有的运动感。这种运动感是巴洛克音乐的美学内核,在这里,音乐的张力和激情不像古典主义那样需要人为地节制和平衡,而应当自然地释放和表达,其他规则都为之让步。

作为整套“大无”的开端,第一组曲(BWV1007)的前奏曲是本场音乐会中最为听众熟悉的一首。面对这样耳熟能详的开场曲目,如何能超越听觉惯性、“抓住”听众的耳朵,便关系整场演出的优秀与否,也是对演奏者艺术修养的考验。前奏曲开始的几个乐句以相同的织体进行,倘若处理不够精炼则容易有拖沓重复之感。沃格勒在这里独到地设计了连弓与顿弓的结合,从而将旋律区分为三个鲜明的听觉层次,中声部向上级进的D-E-#F-G得到了凸显,音乐走向的结构感顿时清晰。同时,在本曲和后续的演奏中,沃格勒也将弹性节奏(rubato)作为自我风格表现的重要手段。沃格勒将大提琴视为最接近人声的乐器,相对于长线条的延绵描摹,他更倾向于短乐句所呈现的歌唱性和呼吸感。他追求乐句内的清晰和气息的连贯,并在乐句进行之间不断制造着情感性和戏剧性的变化,由此实现感性张力与理性均衡的统一,并使音乐带有极强个人演绎的风格特质。

上半场前三套组曲的演奏中,沃格勒渐入佳境,令人印象尤为深刻的,是第二组曲(BWV1008)的库朗特舞曲和紧随其后的萨拉班德舞曲。库朗特舞曲以惊雷般的气势拉开帷幕,犹如暴雨骤起。沃格勒的演奏清晰而富有层次感,将乐句间的连绵、对比和冲突演绎得酣畅淋漓。而在萨拉班德舞曲中,他却立刻表现出了另一种气质,高贵、含蓄而充满沉思。琴声粗粝而延绵,有如男中音宣叙调般的质感。这种音乐气质间的差异和转变,恰如在攀登中上下起落,新的风景和遭遇时刻映入眼帘,绝不使人感到枯燥乏味。

下半场的三套组曲,在沃格勒手中犹如一气呵成。降E大调-c小调-D大调,三套不同调性的组曲构成了一幕A-B-A式的音乐戏剧。第四组曲(BWV1010)的演奏充满着对于生命的喜悦和激情。沃格勒以富有跳跃性和颗粒感的方式演奏了前奏曲,使节制规整的旋律之下透露出萌动的生机。阿勒曼德舞曲和库朗特舞曲延续了前奏曲中的生机,使其破土而出,从容地流淌。在萨拉班德舞曲中,音乐恢复到相对和谐而温柔的气氛,音乐结构中的均衡与缜密同富有生命力的情感冲动被沃格勒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这种结合最终把我们引向了布列舞曲和吉格舞曲,这两首舞曲颇有田园气质,音乐中洋溢着无穷的生命活力。第五组曲(BWV1011)被沃格勒比喻为光明前沉重的雨夜,前奏曲展现了从大调到小调所凸显出的戏剧性的悲怆。沃格勒的演绎细腻而沉稳,情到深处,观众不禁打破惯例,报以掌声。随后,这种悲怆在萨拉班德舞曲中达到了顶峰,它的旋律阴郁而忧悒,沃格勒在这里没有采用先前富有情感张力和弹性处理的演奏,而是以质朴直白的方式陈述出音乐中平静的哀伤。在第六组曲(BWV1012)中,伴随着D大调的到来,阴翳缓缓消散,前奏曲被徐徐引出,仿佛阳光沿着云的罅隙透射而下,雨过天晴、豁然开朗。随后是优雅如歌的阿勒曼德舞曲,音乐进入到更为广阔和喜悦的境界,我们已然站在“大无”的山峰之上,世界平静地铺展在脚下。

图片

在返场加演中,沃格勒回到了第一组曲的前奏曲和第三组曲的萨拉班德,让人想起《哥德堡变奏曲》末尾咏叹调(Aria)的重现。时隔三个小时,前奏曲的回归延续了第六组曲中的宏阔气氛,既是对整套“大无”的总结,又如开启了新的循环,生生不息。第二次返场,沃格勒选择了第三组曲的萨拉班德舞曲,在这首舞曲的最后,沃格勒以一个渐弱而动人的长音,为这场漫长的攀登画上了句号。

沃格勒为期待已久的中国听众献上了令人满意的答卷,两次返场依然未能停息的掌声证明了本场音乐会的成功。此次演出以“醇享巴赫·经典再启”为题,既是对音乐会主题的凝练概括,也一定程度上展露出主办方国家大剧院对于未来的期望。随着国内音乐演出市场的逐渐复苏,相信不久的将来,更多国外知名艺术家将会陆续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