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鲍红新:二月二的年糕与抛豆儿

 作家荟 2023-03-16 发布于四川

文/鲍红新

农历的二月二,相传是龙抬头的日子。在我的豫北故乡,这一天有煎年糕与炒抛豆儿的习俗。

因求学之故,我曾客居昆明三年,知道西南地区有用糯米面做年糕的习俗。但豫北不是,豫北人称糯米为江米,在水源充足的黄河滩区,农民也种大米与江米,但江米主要是用来熬粥与做八宝饭,加入花生米、黑芝麻与红枣、红豆等等,食之可余香满口,三日不绝。豫北人主要以黄米面做年糕与粽子,这一点与西南地区风俗有所不同。

黄米,豫北方言又叫做黍子,是一种成熟后的种子颗粒略大于小米的作物。在我的故乡,用黄米面做食物,其实从元宵节前夕就开始了。

元宵之夜闹花灯,那年月,农人生活清苦,十五夜的花灯大多就地取材,把发酵后的黄米面蒸成窝窝头状,再插入用白棉花做成的灯芯,上面淋上香油或棉清油,底下垫上托盘,一个精致的灯盏窝窝便做成了。

在我的童年时代,元宵夜偷黄米灯盏是村庄的一道习俗与风景,谁家放在大门口的黄米灯盏没被偷走,这家主人还不高兴,认为是自己在村里人缘不好。偷来的灯盏窝窝,母亲常常拍成饼状,给我们煎着吃,既香又糯且甜,是童年时代难得的一道美食。

用黄米面做年糕,程序并不太复杂,但颇耗费时日。先要用凉开水和面,和成面团后,再一个个团成窝窝头状,加上笼布,放在笼屉里蒸,俗称年窝窝。年窝窝蒸好后有点发粘,但并不甜,也不香,还需要加入少许白面,继续和面成团状,放在面盆里继续发酵,两三日后,方可压制成饼状下油锅煎,下入热油锅时又需掌握好火侯,待两面煎至金黄微鼓时便可入盘上桌了,随意拈一块放入嘴中,那种香甜糯的感觉真是经久难忘。

跟年糕相比,抛豆儿的做法相对简单一些。选圆圆鼓鼓的上等黄豆,用筛子筛净里面的杂质,依个人口味爱好,在炒锅里放入白糖或食盐,干煸即可,这时一定注意掌握火候,待黄豆颜色转为焦黄,即可出锅享用了。之所以叫做抛豆儿,主要是这种食物讲究抛着吃,乡间顽童常常抛一粒炒豆在半空中,再赶忙用嘴去接,接住后再咯嘣一声咬碎,显得很喜庆。

记得那时边吃抛豆,还一边唱着童谣:“二月二,龙抬头,家家锅里嘣豆豆,惊醒龙王快升天,行云降雨保丰收!”

时光如白驹过隙,而今,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物质的极大丰富,许多人已经不耐烦做抛豆儿了,他们更爱吃炒好的花生、蚕豆等各种坚果。而煎黄米年糕这种慢工出细活的食品加工方式,如今也已不再多见。

近几年,副食品市场上出现了一种速食的黄米年糕,据说里面还别具创意地加入了冰糖与紫薯,直接下锅油炸即可食用,慕名买来后却食之无味。因此,我还是喜欢在民间传统的二月二前夕,买来黄米面,让妻子加工真正的黄米年糕,大块朵颐之际,我感觉自己又回到了乡下,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作者简介:鲍红新,男,文学硕士,河南濮阳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学语文教师,曾在《安徽文学》《新聊斋》《教育时报》等报刊及《鲁迅研究动态》《作家荟》《愚伯的自留地》等公众号发表作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