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出口全球的中国瓷器:元明清(八)中国风

 RK588 2023-03-16 发布于美国

中国风

我们需要关注如此大规模进口背后的原因。18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北欧都盛行“中国风”,这恰逢经济实力和知识探索的发展时期,尤其是在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维持异国情调的财富,然而只有中国悠久的手工业传统才有可能满足这种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在1613年,运往欧洲的一批货物中就有几千件瓷器。更值得注意的是,在那个时期,一个窑场就能够提供所有这些瓷器,而其又恰好处于衰落期。当这些奢侈品被出口到西方时,瓷器、丝绸和漆器的生产技术都已经有几个世纪的历史。事实上,即将在欧洲建立的那种陶瓷工厂,在中国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图片

德国夏腾堡宫的瓷厅

因此,在一个国家大量生产的物品在其他国家却被当作单件艺术品来欣赏。当然也有大量使用中国瓷器的例子,如里斯本的桑托斯宫瓷厅和英国的成套餐具,但总的来说,中国瓷器是以不超过12件的形式用来陈列的。装饰性很强的彩瓷尤其受到推崇,常常被当作五件套组的陈设品,摆放在壁炉架或楼梯上。

图片

约1690~1985年  景德镇窑青花五件套组室内陈设

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

在17世纪的荷兰,青花瓷器被陈列在柜子里或烟囱上,这在当时的许多画作中可以看到写实的描绘。在大量展示瓷器或用于建筑装饰的地方,如波茨坦的无忧宫(Sans Souci)或凡尔赛宫的特里亚农宫(Trianon),其中的瓷器虽然可能模仿了东方风格,但更多的是欧洲生产的。

图片

波茨坦的无忧宫内景

图片

特里亚农宫的青白釉瓷瓦屋顶

第一批受中国瓷器启发并大量生产的欧洲陶瓷是荷兰代尔夫特陶瓷厂的锡釉陶器。虽然最终实现了色釉的使用,但其装饰主要还是青花。在英国,兰贝斯、布里斯托和利物浦的工厂也生产类似的陶器,被称为“英国代尔夫特”。这些窑场的陶工似乎在彩色装饰方面遇到的困难较少。

图片

1680年 英国代尔夫特陶盘

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

另一个荷兰17世纪的陶器类型是模仿江苏宜兴的红色炻器。从17世纪70年代起,代尔夫特的陶工们模仿从中国东部进口的茶壶,生产低温的红陶。这些茶壶是浅红色的,无款,通常有中国图案的浮雕装饰。东印度公司的记录显示,1699年有82件这样的茶壶运抵伦敦,1703年该公司售出了1000多件此类热巧克力杯。从1700年左右开始,红色炻器在斯塔福郡的陶厂被复制生产,在那里,其形状和装饰比代尔夫特陶瓷更加丰富。18世纪后期的作品在风格上没有那么中国化,尽管其中一些作品带有伪造中国陶工的款识。

图片

1700~1722年 出口欧洲的宜兴窑茶壶

大英博物馆藏

(Vainker 1991,Chinese Pottery and Porcelain: From Prehistory to the Present,p.157; fig.117)

最重要的仿宜兴窑的产品是在迈森生产,在约翰·弗里德里希·伯特格(Johann Friedrich Böttger)的指导下。伯特格是一位化学家,受萨克森奥古斯都大力王的委托发明制作瓷器。在1710年的莱比锡博览会上,他展出了供销售的“红瓷”和仅供检验的“白瓷”。

1765年布里斯托瓷厂在库克沃西(William Cookworthy)的指导下,用中国的陶土和瓷石制成了英国第一件硬瓷。第二年,东印度公司在广州的代理人带回了在景德镇使用的原材料样品,并将其赠送给英国陶瓷界的巨人乔赛亚·韦奇伍德(Josiah Wedgwood)。英国瓷器和陶器上最常见的“中国风”图案——柳树图案是在英国创造的;这个图案,甚至关于这个图案的传说在中国都不为人所知,尽管它对许多欧洲人来说代表了中国艺术和文学的精华。

图片

约1720~1740年 景德镇窑青花柳树纹样盘

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

图片

1800~1820年 英国Spode制柳树纹样盘

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

因此,柳树图案是英国流行的“中国风”的一个极端案例,而它所表达的异国情调的真正高度淋漓尽致地展示在乔治四世位于布莱顿的“英皇阁”( Royal Pavilion)。在那里,中国的墙纸和广东的竹制家具坐落在英国版的忽必烈汗在上都的“亲王的逍遥宫”中,正如柯勒律治的诗中所描述的那样。

图片

1826年 约翰·纳什绘“英皇阁”里的中国长廊

18世纪,伍斯特(Worcester)、切尔西和堡区(Bow)生产的瓷器最终在英国取代了景德镇瓷器。它们所使用的瓷土石在结构上与中国的瓷石相似,一旦它被发现并在一个高度组织化的工业中被加工,中国的器物就没有什么市场了,而且相比之下也很昂贵。这种变化直到19世纪才完成;在其运营的最初几十年,英国的瓷厂为那些买不起中国瓷器的人生产了质量良好又实用的器物。在整个19世纪,随着英国和其他欧洲瓷厂的蓬勃发展,景德镇开始衰落。尽管如此,景德镇还是专门为西方市场生产了许多款式。中国进口瓷器的器型、尺寸和装饰在摄政街利宝百货公司(Liberty's)的19世纪商品目录中得以最好的体现,该公司自1876年成立以来在为英国引进东方物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仍在继续进口中国瓷器。20世纪80年代,又有许多进口大小各类瓷器的专业商店开业,这些瓷器主要还是来自景德镇,这证明始于罗马时代的出口贸易,从10到14世纪蓬勃发展,并在17和18世纪风靡欧洲,今天仍然存在。(本章完)

以上翻译自S.J.Vainker,Chinese Pottery and Porcelain:From Prehistory to the Present,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1991,pp.155-15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