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有些医生不提倡做“磁共振检查”呢?多数人或许还蒙在鼓里

 阿年282 2023-03-16 发布于河南

现如今一个人想知道身体是否健康,或者是出现什么疾病最好的方法,去医院做相关的身体检查,这样能够及时找出身体所在的问题,也能及时的治疗。

通常情况下来说很多人去医院体检,都会通过一些医学仪器检查身体,这样能够更加准确的评估患者的病情。

最常见的检查方式是磁共振,这个检查项目想必大家并不陌生,是很多疾病都会涉及的检查方式,但大多数患者对该检查项目是一知半解,并不知道磁共振的原理是什么。

此外,对于许多经常体检的朋友,还会发现有些医生通常不愿意让患者做磁共振检查的,到底是为什么呢?今天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下吧。

磁共振成像的原理是什么?

磁共振检查的原理实际上是冲向地,从专业角度来看,磁共振成像需要两个主要元素,及磁共振仪器产生的磁场以及人体组织或器官中的氢原子。

不同组织或器官中的氢原子在强磁场作用下发生共振磁共振仪器可记录氢原子共振的轨迹,然后计算机可以重建数据,已形成清晰的图像。

估计很多朋友看到上面描述还是有些不了解的,其实用通俗的语言解释是人体有许多原子组成,每一个原子都有一个振动频率。

这意味着氢原子在身体内振动,再加上人体的含水量非常的大,水含氢原子,磁共振成像主要依靠氢原子形成清晰的图像。

通常氢原子不规则的震动,由于每个方向的磁性都被抵消,人体整体上没有磁性,当一个人被置于相对强的外部磁场中时,氢原子仍以其自身的频率振动,但方向与外部磁场的方向不一致。

其实这就像体育课上的一群学生,他们上课前玩自己的游戏没有任何规律,然而在上体育课时,学生会按照体育老师指定定期锻炼。

如果加入射频脉冲与射频脉冲频率相同的氢原子,发生共振,这部分氢原子的振动幅度和方向会发生变化,而其他氢原子不会发生共振,因此变化很小。

当射频脉冲消失时,这些共振氢原子将缓慢的返回原因,在氢原子回收过程中,会产生信号,我们可以记录这些信号以形成清晰的图像。

为何有些医生不提倡做“磁共振检查”呢?多数人或许还蒙在鼓里

1、需要分部位

磁共振和X线不一样,无法对人体进行全身扫描,需要分部位检测,做完一个部位的检测,大约需要20~30分钟,如果需要进行多个部位的检测,则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效率非常的低,所以如果没必要的话,医生不会建议做磁共振检查。

2、部分器官不适合

磁共振的适用范围虽然非常广,但并不是所有器官都是核磁共振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器官中含有水分。

像肠道心脏等器官组织只含有气体,不含有水分,所以并不适用,只能选择心脏彩超,肠镜,CT检查方式。

3、价格昂贵

磁共振的设备本身比较昂贵,所以进行磁共振检测费用也很高,再加上磁共振是按照检查部位来收费的,如果同时有几个部位需要检查,那么费用则会更高。

4、体内有金属物品

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磁共振检查,磁共振会移动金属位置给身体带来伤害,甚至造成死亡,所以除了金属物品不能进入磁共振检查室之外,身上或体内安装了金属物品的人是不建议做磁共振检查的,比如植入心脏支架,佩戴金属牙套,注入铁板等。

哪些情况,医生会建议做核磁共振检查?

1、若出现不明原因的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怀疑头部出现病变,有肿瘤这个时候可通过磁共振来检查,这是对颅脑、脊髓等疾病最有效的诊断手段。

2、面部五官有肿瘤、病变迹象或颈部有肿块,经过正规治疗后并没有好转,通常医生会建议做磁共振检查。

3、腹腔内或盆腔内出现疼痛感,久治不愈甚至加重,有肿瘤迹象做磁共振检查,可以检查出是否存在实质性脏器病变,对于子宫肌瘤性病变的早期诊断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

4、身体某个部位骨头持续疼痛或四肢关节疼痛,治疗后没有好转,需要做磁共振检查,对于骨髓病变软组织损伤,韧带拉伤或骨折肌肉骨骼类疾病,需要做磁共振检查。

核磁共振前,检查好这几点

如果做磁共振检查不遵守检查规章制度,可能会诱发生命危险,所以做磁工证前要做好自我检查。

首先要与医生说明自己身上是否存在金属物质,比如心脏起搏器,心脏支架,骨骼钢板等都不能做磁共振,如果自己刚好做过这些手术,一定要和医生表明,不然会导致意外,电池可能会影响心脏起搏器的核磁共振故障。

其次金属饰品要全部取下,如果佩戴了金属饰品,做核磁共振之前要记得取下,万一造成损失后悔可就来不及了。

最后做磁共振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再做磁共振时,磁共振仪会产生巨大噪音,普遍在82~118分贝,如果第1次做磁共振可能会吓一跳,不过医生也会告知自己,只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就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