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是李叔同少年好友,创办中营小学编《修身老课本》成传世经典

 积沙成塔0u3svg 2023-03-16 发布于天津

文:何玉新

【中华书局重新出版《修身老课本》引起关注】

1916年,中华书局在原有《中华初等小学修身教科书》基础上,重新编辑出版了《新式修身教科书》。这套在新文化背景下诞生的修身教科书,由清末民初江西婺源人方钧编撰,刘宝慈、范源廉、沈颐、李步青等人校订,内容既有敬师睦邻、祭祖守业的传统训导,也有卫生科学、国民道德、自由平等的新内容,即培育儿童的品性,使他们懂得自爱、自立、自助、自治的道理,了解自身所处的地位和应尽的责任,鼓励进取的志气,又体现出社会变革时期的文化面貌,后来逐渐成为民国时期修身教育的经典之作。

2011年,中华书局重新出版了这套《修身老课本》,再度引起关注。原书的编校者中有两个天津人——直隶省立第一模范小学校的校长刘宝慈、南开大学的创办人之一范源廉,范源廉是民国名人,刘宝慈的知名度虽没有那么高,但他在天津踏实办教育,专注培养人才,他的名字,同样值得被我们记住。

【少年时与李叔同的好友,留日肄业回国创办学校】

刘宝慈(1873-1941),字扫云,号竺笙,天津人,清末举人。天津初设学堂时,他曾被聘任为普通学堂汉文教习。刘宝慈学识渊博,与津门乡贤严修、赵元礼、李金藻等人同为城南诗社成员,更是李叔同青少年时代的好友。1899年李叔同迁居上海,不久购得甘林瓦砚一方,此砚曾为纪晓岚所有,李叔同甚为珍爱,做成拓片广寄友人,遍征题诗,刘宝慈收到拓片后,专门赋诗一首寄给李叔同,赞李叔同风雅好古,称古砚之珍奇可赏。

1902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严修有鉴于日本经过变法成为亚洲强国,皆因教育发达,所以建议袁世凯官派留学生赴日深造。他推荐了二十名举人,其中就包括刘宝慈。留日期间,刘宝慈还结识了逃往日本避难的梁启超。

29岁时,刘宝慈肄业于日本弘文学院师范科,1905年回天津,筹建“天津模范两等小学堂”, 校舍位于老城厢西门里,原清军中营旧址,第二年建成,刘宝慈任该校堂长,时年33岁。1911年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迁到北平,当时鲁迅先生在教育部第二科任僉事,刘宝慈则受聘为第一科科员,兼职负责普教工作,与鲁迅先生同时同事。但不久他就辞去此兼职,回到天津,专心致志教育工作。当时梁启超曾到模范学校会晤刘宝慈,为毕业班写过《同学录》的题词。

这所学校几经改名,1916年改校名为直隶省模范小学校,1917年改名直隶省立第一模范小学校,1928年改为河北省立第一模范小学校,1946年改为天津实验小学,1947年改为河北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1956年改中营小学,一直沿用至今。而刘宝慈从创办学校开始,一直到1941年去世,始终心无旁骛担任校长一职,因而也被无数学生敬仰、怀念。

(今日中营小学)

【刘宝慈视校事如家事,视生徒如弟子】

虽然他为人谦虚和蔼,从来不发脾气,但督课极严。建校初期,学校仍执行旧时科举遗风,一年级学文言文,教材包括唐宋八大家的散文,《论语》《孟子》中的一些篇章,每周还有两节读经课,读四书五经。进入民国后,学生作文仍然要用文言。刘宝慈认为“若要儿童有坚定的信仰,就应当追求传统的道德。”每逢作文课均由刘校长亲自命题,题目放在封套内,盛在托盘里,他亲手端着木托盘送到教室,任课老师拆开封套,取出作文题,抄在黑板上,学生写作,当堂交卷。教师批改后,刘校长再把全班作文卷收齐评阅,经他阅后必会加上评语,盖上图章,对写出优秀文章的学生,还会给予笔墨纸砚等奖励。

在教学上,刘宝慈革新了旧教材,采用全新的理科读本,其中有数、理、化、声、光、电等自然学科——开创了中国近代小学教育的风气之先。要向小学生传授丰富多彩的自然科学知识,就要借助于现代化教学手段,1918年,刘宝慈再次东渡日本,将教学所需的仪器、标本、挂图购置齐全,归国后再去江浙一带继续考察,又编写了《科学杂说》多篇,自编“五音”教材,推广到其他各个学校。

刘宝慈校长生活简朴,每天步行到校,绝不坐车。学校班级少,老师多分散办公,刘宝慈要求每个教师办公室有一位工友负责照顾老师的生活,除负责供应茶水外,还为教师到街上买早点。他常与学生聊天,例如他给学生介绍广东省地处亚热带,天气溽热,暑气蒸人,即使是冬天喝腊八粥时,还穿着烤纱短褂、拿着蒲扇来遮挡骄阳;讲广州人吃“龙虎斗”,其实就是将猫和蛇燉在一起。虽然是闲谈,但却增长了学生们的见闻,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1941年,刘宝慈先生由于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69岁。1942年,几千名校友捐资打造了刘宝慈先生的石像和记录其生平、办学业绩的汉白玉石碑,立于校园竹生亭内。石碑由甲骨文专家王襄书写,直隶省提学使卢木斋撰文,教育总长傅增湘书丹,河北省教育厅长李金藻篆额。后塑像、石碑被破坏、掩埋。

【培养出包括焦菊隐在内的大批学生】

如今位于老城厢的中营小学老教学楼,是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校园内至今还保留了原来的校舍和走廊,古朴典雅的校园,长廊环绕,庭院别致。2005年,为迎接中营小学百年校庆,该校老校区进行了扩建改造。学校里一直流传着刘宝慈校长的石像和石碑就埋在校园墙根附近,不过一直没有得到证实。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工人在施工时竟然真的找到了刘宝慈先生的石像。石像被发现时,背部朝上,基座一角受损,遗憾的是,石像头部和石碑尚未发现。而后,学校请专家对石像进行了修补,完工后重新移于竹生亭内。

(中营小学里的刘宝慈石像)

刘宝慈校长培养了大批优秀毕业生,其中包括画家刘子久、杜滋龄,医学专家朱宪彝,戏剧家焦菊隐。

焦菊隐曾撰文回忆少年时就读于省立第一模范小学的往事:这所完全新式的学校,除了语文、算术、历史等一般课程外,还有其他学校所没有的地理、博物、体育、军操、音乐等科目,并给学生设置了“自然试验室”,可以自己动手在试验室里“看看显微镜,玩玩幻灯,做做最简单的试验”,学校规定教师学生一律穿制服上学,历史教师大骂卖国贼,校长卷起袖子和杂工一起做杂务,风雨无阻地在门口接送学生。这一切,让从冬烘先生的家馆中挣扎出来的焦菊隐大开眼界。校长给他们的爱国主义、救国图强的教育,和他严肃、认真、刻苦、勤劳的身教,更是给了焦菊隐强烈的印象。这所学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也成了他日后创办第一所新式戏校“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的借鉴。

也是在这所学校里,焦菊隐开始接触戏剧,参加了学校的新剧社演文明戏。那时候,演新剧被很多人看做“不正经”,大家都用艺名,焦菊隐的艺名是“菊影”,后来又改为“菊隐”,并沿用一生。据他回忆,“当时演戏用的布景,都是请冥衣铺用纸糊的。道具、服装都是借的,大幕是大家凑钱买的一种很厚的'爱国布’。到毕业的时候,戏团散伙,大家把大幕平均撕成若干块,分给每个成员。我分了一米见方的一大块,整个中学期间,我都用它当书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