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心于事,无事于心,则空而妙,虚而灵是什么意思?

 138牛牛 2023-03-16 发布于广东

心无旁骛地疏离、忘却类似的是非,不在心中惦念这些妄想,因空净而尤妙,就会因虚心而聪慧。

出自唐代高僧德山宣鉴在古德禅院开堂,在堂上对他的弟子说的一段话:

“若也于己无事,则勿妄求。妄求而得,亦非得也。汝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空而妙。若毛端许,言之本末者,皆为自欺。何故?毫厘系念,三途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圣名凡号,尽是虚声。殊相劣形,皆为幻色。汝欲求之,得无累乎?凡其厌之,又成大患,终而无益。”

这段话的意思很明显:不属于自己本性的物事,千万不能妄自追求。靠“妄求”虽然有所得,但这不是真得,会得而复失,甚至被得所累。正确的方法“无事于心,无心于事,”概括地说就是无事无心。这看来既虚又空,但它却非常灵妙,这才是佛家所企求的境界。而计较毫毛,正是造成三世轮回的业因。他认为圣名凡号,尽是虚声,殊相劣形,皆为幻色,世人计较这些,都是徒劳无益。

他还明确告诉学人:“我宗无语句,实无一法与人。”要人们着衣吃饭,屙屎送尿,做个寻常无事人。德山用这些道理教人去恶行善,也不能说没有一点积极意义。有些人不甘寂寞,希望轰轰烈烈,但它不是于人民于民族,而是于自己,尽管有所得,但却失去做人的价值。

扩展资料

德山宣鉴生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865),卒于唐懿宗咸通六年,终年八十四岁。

德山20年出家,受具足戒。他习北禅,精研律藏,对性相诸经,颇有研究,经常向僧人们宣讲《金刚经》,人称为“周金刚”。他强调只有积累知识,才能游刃自如,主张渐进,德山对自己的修持颇为自负。

当德山听说南方禅宗兴起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心中很是愤慨,为了南下找禅僧辩论,他离开了故乡蜀国,赶到澧州。途中,他向茶店里的老婆婆买点心吃。老婆婆问他:“和尚背的什么书啊?”德山答:“是《青龙疏钞》。”(这是唐代青龙寺和尚奉唐玄宗诏令为《金刚经》作的疏)

老婆婆问:“它是讲什么的?”德山说:“是讲解《金刚经》的。”老婆婆又说:“那我问你个问题,你要是答得出,我就给你点心;你要是答不出,就请走开。《金刚经》里面有'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的文字,和尚你要点心,请问你要点哪个心呐?”

德山给老婆婆这一问,直落得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出来。点心,本是口头词语,指用来充饥的糕饼等零食。老婆婆却巧用汉语一字多义的特点,把“点心”的“心”说成是大乘空宗所宣扬的抽象本体:真心,也就是清净心或佛心、佛性。

于是德山想,一个茶店的老婆婆都能问得如此高妙,肯定附近有高僧。他就向老婆婆打听,老婆婆告诉他五里之外有龙潭寺,住持就是龙潭崇信禅师,德山便按老婆婆指点去参学龙潭和尚。

那天到了龙潭禅院,德山刚到就问:“我早就向往龙潭,可是到这里,潭也不见,龙也不现。”龙潭和尚从屏风后走出来告诉德山:“你已经到了龙潭了。”德山与龙潭和尚进行了一番论战之后,就决定在龙潭寺住下了。

一天夜里,德山侍立在龙潭身边,龙潭说:“夜已深了,你先退下去休息吧。”德山就向龙潭道别,掀起帘子往外就走,可外面漆黑一团,德山不得不折转回来,说:“外面黑”。龙潭便点燃一枝烛火递给德山。德山正想接过来,龙潭却又把烛火吹熄了。

德山顿时豁然开悟:明亮或黑暗,只是特定条件下的暂时现象,一旦条件消失,明和暗也就不复存在,而人的清净本心不会被外在的明或暗迷惑困扰。外面黑,正是当时德山的心境,即正坐在百尺竿头,如果机缘成熟了,就会打破这种三昧,获得自觉,这时人才会悟道。

德山从此悟出了“明心见性”的南宗妙趣,不再拘泥于佛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德山宣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