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投票评选最有天津味相声台词,看看“逗你玩儿”能不能排在第一

 积沙成塔0u3svg 2023-03-16 发布于天津

相声为天津方言的传播起到了关键作用。从马三立先生开始,高英培、冯巩、马志明、杨议等一批相声名家,认认真真地编排小人物的悲喜,说尽天津卫老百姓的喜怒悲欢。他们大量使用天津方言,让相声这门艺术更显生动,更富有生活气息。也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天津乃至全国人民尽人皆知的“名言”。

顺便说一句,真正脍炙人口的作品,必然是能够春风化雨深入人心,内容平平,想靠炒作博取知名度,是无论如何也炒不火的,反而会炒糊了。

“逗你玩儿”

《逗你玩儿》是马三立最著名的相声小段之一。这个短语本是天津孩子最常用的口头禅,经过马老的艺术加工,演化出生动有趣的幕后故事,仿佛勾画出这句俗话的本源出处。民间传说“狼来了”的叙事结构,却被马老用幽默的方式化解。

马三立一生历尽坎坷,但“逗你玩儿”却又是他整个人生的主题。他第一次“逗你玩”是13岁,刚进汇文中学上学时,父亲马德禄借钱给他,让他自己去买校服。等马三立买回校服往身上一试,校服起码大了三号,父亲急了。马三立解释:“我想,冬天套棉袄,明年我再改改,还能穿……”这个包袱充满心酸。

晚年马老生病住院时,病房里摆满鲜花,有一次院长来看他,马老说:“院长,麻烦您个事,在门口贴一张纸条,'本室代售鲜花’。”央视第二届相声大赛,赛前采访马老,让他对观众说几句话。当时马老身体已十分虚弱,他说:“我借此机会向观众致意,我最近感冒了,但是您放心,您看电视不会传染您。”

马老录《逗你玩儿》时快80岁了。这时候他的表演风格已彻底洗尽铅华,只剩下不露痕迹的绝妙。他用天津味的旁白娓娓道来,铺平垫稳三翻四抖,平淡中显智慧,出乎意料之外,又存乎情理之中。在看似不紧不慢,罗里罗嗦的诉说中,拈出了生活真相。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试想换个演员表演马老晚年的段子,就会明白学他多难。而侯宝林大师晚年也没有马老的《逗你玩儿》《祖传秘方》《八十一层楼》这一系列小段,可见马老是无法超越的高峰。

“没事偷着乐”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是北京作家刘恒的代表作,被冯巩改编成电影,故事的发生地也从老北京的胡同四合院搬到了天津卫的老城里大杂院,剧中人都说天津话。

电影一开始,冯巩端着一碗捞面,说了一句名言:“这世界上最好吃的就是饭,饭里最好吃的就是面,面好吃,得就蒜,蒜再好吃也没你好看。”就凭这碗面,冯巩赢得了云芳的美人一笑。能有碗面、面上有卤,卤旁边有蒜,最关键的还有朝思暮想的人,能不偷着乐吗?

影片结尾,大民带着云芳、儿子、母亲住上了新楼房,他告诫儿子:“好好活着,你就能碰到好多幸福,没事偷着乐吧。”这里面是生活的智慧,是自欺而又豁达的人生哲学。小人物到底该怎么活?刘震云大师在小说《单位》里早就写过,就在人堆里混,最舒服。

演完《没事偷着乐》,就有记者问冯巩“你幸福吗”?冯巩回答:“我妈说过,床上没病人,狱里没亲人,这就是幸福!”

冯巩因为主演《没事偷着乐》获得金鸡奖最佳男主角。“没事偷着乐”成为冯巩的符号,他和牛群有一段相声台词:“你没事偷着乐,我天天公开哭。”这句话远比“我想死你们啦”意境深远。这部电影在天津老城里拍摄,也为近年消失的天津老城留下了珍贵的影像。

“嘛钱不钱的,乐呵乐呵得了”

《杨光的快乐生活》系列与其说是电视喜剧,不如说是相声剧。杨议扮演的杨光之所以演了13年经久不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体现了小人物生活中、生命中的辛酸。这一点,与冯巩的《没事偷着乐》异曲同工,杨光的这句“嘛钱不钱的,乐呵乐呵得了”也是冯巩“没事偷着乐”的延伸。

杨光这个角色,善良、知足、贫嘴,身上有典型的天津市井百姓的特质。他身上的优点和缺点都十分鲜明,顾家而乐观,小聪明,向往爱情,遇事有担当;缺点是胸怀大志,但不去付诸行动,爱吹点小牛。当然这些也都是一种知足者常乐的心态。

“一个人的时候你别瞎琢磨,有嘛想不开的你看看我;别怕孤独你也别上火,稀里糊涂的活着也挺乐呵”这句歌词,也是“杨光系列”精神内核。不贪心,接受生活赋予的一切,好的坏的,从不抱怨,积极乐观面对困难,难得糊涂。这是一种人生哲学。

“二他妈妈,快拿大木盆来呀!”“二儿他妈妈,你给我烙个糖饼!”

这段由郭荣启整理创作,高英培、范振钰表演的相声《钓鱼》,最初由马三立、张庆森合演,但客观讲,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高范的版本。一句“二他妈妈,快拿大木盆来,我可赶上这拨了……”实在深入人心,天津人谈到二他妈妈,二他爸爸,姥姥,糖饼,大木盆,也都会心一笑。

天津人形容一个人说大话、不懂装懂,就说这个人“吹大梨”。二他爸爸就是这样一个爱吹大梨的典型天津小人物。他身上的那种好面子、不含糊,或者无知者无畏的气质似乎与生俱来。高英培的这种表现手法,恰如鲁迅写阿Q,都为唤醒人性的弱点,而不仅仅是表面化的找乐,让人听完之后有所思考——我到底是不是二他爸爸这样的人呢?

“轧你脚?活该!应当轧你嘴!”“待会儿出去我给你拿拿龙”

马志明创作表演的相声,《五味俱全》《纠纷》《论拳》《戒烟》《扔狗》《精打细算》等都脍炙人口。经过岁月涤荡,现在看,艺术特点最突出的还是《纠纷》。这段原本是单口相声的作品,不仅塑造了王德成、丁文元两个文学意义上的典型人物,更留下了“轧你脚?活该!应当轧你嘴!”“待会出去我给你拿拿龙”等几句天津人能随口说来的经典对白。对天津话的推广和传承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丁文元、王德成两个人物身上,具有典型的八九十年代天津市井生活气息。王德成是憨厚淳朴的汉子,因为有媳妇有孩子,有家庭负担,表面上不含糊,可遇上事儿就怵,到了派出所,他就没有丁文元横,想尽快了结,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说话粗嗓门。而丁文元对于“玩儿闹”很羡慕,大有跃跃欲试之意,爱逞能,自我感觉良好。所以当被轧了脚后不依不饶,出言不逊,认为归派出所是出风头。

《纠纷》的高明之处,还在于用声音的差异性来区别人物,王德成粗门大嗓,丁文元小细嗓儿,齿音字,有股冲劲,除了塑造出鲜明的性格特征之外,在表演时还巧妙的省去了“丁文元说”“王德成说”这些冗赘的旁白,堪称神来之笔。如果非要在《纠纷》找出一点缺憾,只能说没能总结出一句言简意赅的短语流传于世。(文:何玉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