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言观止丨经亦求精——《答客难》

 昵称503199 2023-03-16 发布于湖北

答客难

东方朔

【题注】

东方朔为人放荡诙谐、言词敏捷,却也忠心为国、胸怀大志,他二十二岁负才自荐“可以为天子大臣”,近四十年间却被汉武帝视为俳优,不以重用。据《汉书》本传记载,东方朔向武帝上书,“陈农战强国之计”,遭到冷遇,因此内心幽愤难以平衡,遂作此篇发泄牢骚,自慰表志。

本篇《答客难》设为问答,别具一格,是东方朔首创的一种古文体,虽未名之为赋,实际上却是赋的一种特殊格式。它承继自宋玉的《对楚王问》,并吸取了战国游士说辞铺陈排比、在对答中说服别人的形式特点,内容上有较强的思辨色彩,风格上更多地沾染了汪洋恣肆的纵横家风,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以至于扬雄、班固、张衡、蔡邕,迭相祖述;《解嘲》《答宾戏》《应间》《释诲》应运而出,蔚为大观。

原文

客难东方朔曰:“苏秦、张仪壹当万乘之主,而身都卿相之位,泽及后世。今子大夫修先王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不可胜记,著于竹帛,唇腐齿落,服膺而不可释。好学乐道之效,明白甚矣。自以为智能海内无双,则可谓博闻辩智矣,然悉力尽忠,以事圣帝,旷日持久,积数十年,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意者尚有遗行邪?同胞之徒,无所容居,其何故也?”

点评:首段为引子。客人发起问难,讥其官微位卑而尚有遗行,话语极富煽动性、挑拨性,引出东方朔答辩。

东方先生喟然长息,仰而应之(面对诘难,不以激愤之词相应,反而意态平静,其自高自傲而又落寞无奈的形象立显)曰:“是故非子之所能备。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夫苏秦、张仪之时,周室大坏,诸侯不朝,力政争权,相擒以兵,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故说得行焉。身处尊位,珍宝充内,外有仓廪,泽及后世,子孙长享。(古今、彼此两方对照)今则不然:圣帝德流,天下震慑,诸侯宾服。连四海之外以为带,安于覆盂;天下平均,合为一家。动发举事,犹运之掌。贤与不肖何以异哉?遵天之道,顺地之理,物无不得其所。故绥之则安,动之则苦;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渊之下;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上文的铺陈排比,蝉联而下,气势酣畅,风格雄辩畅达。句式和语气都具有典型的战国游士说辞的色彩)虽欲尽节效情,安知前后?(心情矛盾)夫天地之大,士民之众,竭精驰说,并进辐凑者,不可胜数,悉力慕之,困于衣食,或失门户。使苏秦、张仪与仆并生于今之世,曾不得掌故,安敢望侍郎乎?传曰:'天下无害,虽有圣人,无所施才;上下和同,虽有贤者,无所立功。’(自嘲自解,充斥着一股磊落不平之气)故曰:时异事异。

点评:东方朔就客难开始答辩:分析苏秦、张仪之说得以施行和今日无所施才立功之因,阐述时异则事异,即此一时,彼一时之理。以古与今的对照,突出时世的不同。

表面观之,东方朔庆幸自己生逢盛世,以致落得才无可用之地,因此惟有修身以待。实际上却包含着对执政者不公不明、随意抑扬人才的不满,以及对现实政治严酷无情的深刻批判。文章反话正说,似褒实贬,似是而非,将满腹牢骚巧妙地寓于通达诙谐之中,以醉翁之意出之,的确令人回味不已。

“虽然,安可以不务修身乎哉?《诗》曰:'鼓钟于宫,声闻于外。’'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苟能修身,何患不荣?太公体行仁义,七十有二,乃设用于文、武,得信厥说;封于齐,七百岁而不绝。此士所以日夜孳孳,修学敏行而不敢怠也。譬若鹡鸰,飞且鸣矣。《传》曰:'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辍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君子道其常,小人计其功。《诗》云:“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盖圣人之教化如此,欲其自得之;自得之,则敏且广矣。”

点评:本段强调无论身处何时、何境,君子都须注意勤勉修身,不可稍有懈怠,这是以完善道德来求得仕途失意上的解脱,然自慰之中,又流溢出内心的无奈与悲哀。在论辩方式上,则多次引证经典语录从而加强说服力。

“今世之处士,时虽不用,块然无徒,廓然独居。上观许由,下察接舆,计同范蠡,忠合子胥,天下和平,与义相扶。寡偶少徒,固其宜也。子何疑于予哉?若夫燕之用乐毅,秦之任李斯,郦食其之下齐,说行如流,曲从如环;所欲必得,功若丘山,海内定,国家安,是遇其时者也。子又何怪之邪?”

点评:本段进一步指出,士之用与不用,根本在于时之遇与不遇:今世之处士,生于国家太平之时,便不易表现才能;而乐毅、李斯等人之所以得志,是由于“遇其时”。

“语曰:'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筳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犹是观之,譬由鼱鼩之袭狗,孤豚之咋虎,(设喻新奇贴切)至则靡耳,何功之有?今以下愚而非处士,虽欲勿困,固不得已。此适足以明其不知权变,而终惑于大道也。”

点评:自此,东方朔对客先前的非难进行反唇相讥,嘲其不知权变,终惑于大道,与答辩开头“东方先生喟然长息,仰而应之”一句相照应,明确表达了对“客难”的鄙夷态度。然细味其言,便可发现他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乃“醉翁之意不在酒”也。

【注释】

①难(nàn):诘难。

②苏秦、张仪:战国纵横家。苏秦主合纵,张仪主连横。壹:同“一”。当:遇上。

③服膺:记在心里。释:放下。这里指忘怀。

④“官不”二句:侍郎,侍从在皇帝左右的郎官。戟是一种兵器,秦汉时代的中郎、侍郎、郎中等官都要执戟侍从宿卫宫门,故郎官亦称执戟。这里是形容东方朔官位低微。

⑤意者:想来,料想。遗行:过失,不检点的行为。

⑥力政:同“力征”,大肆征战。

⑦相擒以兵:指以武力互相兼并。

⑧十二国:指鲁、卫、齐、宋、楚、郑、燕、赵、韩、魏、秦、中山。未有雌雄:未分强弱。

⑨动:劳动,这里有驱使、役使之意。

⑩失门户:丧失家庭,指被杀戮。

⑪“鼓钟”二句:出自《诗经·小雅·白华》。“鹤鸣”二句:出自《诗经·小雅·鹤鸣》。

⑫“礼义”二句:未被采入《诗经》,是逸诗。愆(qiān),过错,失误。恤,忧虑,担心。

⑬“水至”六句:为孔子语,见《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冕,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旒(liú),古代冕冠前后悬挂的珠串。明,指视力。黈(tǒu)纩(kuànɡ),黄色的丝绵。

⑭“枉而”六句:为孔子语,见《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枉,弯曲。优而柔之,意为优厚宽和地对待他。揆而度之,意为仔细揣摸他的心理。

⑮块然:孤独貌。

⑯廓然:空寂貌。

⑰许由:尧时隐士。尧让天下,不受,隐于颖水之滨。

⑱接舆:孔子时隐士。曾狂歌讥孔子,称楚狂。

⑲范蠡:越王谋臣,助勾践灭吴后,退隐五湖。

⑳子胥:伍子胥,吴王夫差忠臣,被杀。

㉑乐毅:燕昭王战将,曾破齐,称雄一时。

㉒李斯:秦始皇时为丞相。

㉓郦食其(lì yì jī):汉高祖刘邦谋臣。曾说齐王田广归汉,下齐七十二城。

㉔筳(tínɡ):细竹枝。

㉕鼱鼩(jīnɡ qú):地老鼠,尾短体小。

㉖豚(tún):小猪。咋(zé):亦作“齰”,啃咬。鼱鼩袭狗、孤豚咋虎都是比喻以小犯大,以弱犯强,不自量力。

㉗至则靡耳:碰到就只有倒下而已。一说靡通“糜”,溃烂之意。

练习题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先假设有客诘难东方朔,讥讽他官微位卑,东方朔进行答辩。

B.东方朔说,武帝时天下太平,圣主德高权重,在朝士人想对朝廷尽忠效力,但不知进退得宜,处境和战国时不一样。

C.东方朔认为,应该加强士子的修养,哪怕有小的过错,外界也应该对他要求、责备,这就是圣人的教化方式。

D.全篇用了整饬又不拘对偶的语言,议论酣畅,发泄了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情绪。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C。根据原文“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盖圣人之教化如此,欲其自得之”可知,东方朔认为圣人的教化方式是让人自省,外界无需对人求全责备。

思考题

刘勰《文心雕龙·杂文》称本篇“托古慰志,疏而有辨”,结合原文,说说东方朔是如何“托古慰志”的?

(欢迎大家在文末留言区畅所欲言,我们会在推文第二天留言置顶参考答案哦)

参考译文

有人诘难东方朔道:“苏秦、张仪一旦遇上万乘之主,就能身居卿相之位,泽及后世。如今你修习先王之术,仰慕圣人之义,诵读《诗经》《尚书》,诸子百家的典籍,不可胜数,甚至将它们写于竹帛上,以致唇腐齿落,烂熟于胸而不能忘怀。好学乐道的效果,是很明显的了。自以为才智海内无双,可谓博闻强辩了,然而尽心竭力,旷日持久地侍奉圣明的君主,已有几十年,结果却是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按:韩信谢绝项羽派来的说客时说:“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想来还是品德上有不足之处吧?连同胞兄弟都无处容身,这是何缘故呢?”

东方朔喟然长叹,仰面回应道:“这本不是你能完全理解的啊。此一时,彼一时也,岂能一概而论呢?想那苏秦、张仪所处的时代,周室衰微,诸侯不朝,大肆征战争权夺利,兵革相战,兼并为十二国,难分强弱。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所以游说之风大行于世。他们身处尊位,内充珍宝,外有粮仓,泽及后世,子孙长享。如今则不然:圣主德泽流布,天下震慑,诸侯归顺。四海相连如同腰带,安稳得像倒扣的痰盂。天下统一,为一家掌控,一举一动,犹如转掌(可以控制)。贤与不贤如何区分呢?遵守天之道,顺应地之理,万物皆得其所。所以(皇帝)抚慰他就安宁,役使他就痛苦;尊崇他则拜为大将,贬斥他则将他视作虏民;提拔他则高官显位,抑制他则身处社会底层;任用他他则有权有势,令人敬畏如老虎一般,弃置他则无权无势,卑微可怜如鼠。虽然做臣子的想尽忠效力,但又怎么知道进退得宜呢?天地之大,士民众多,竭尽全力去游说的人就像车轮的辐条齐聚车轴一样,多得不可胜数,全力追求天子恩德,被衣食所困,有的丧失家庭。即使苏秦、张仪与我并存于当世,也当不上掌故那样的小吏,还敢期望成为侍郎吗?《左传》上说:'天下没有祸害,即使有圣贤的人,也无处施展才华;上通下达和谐统一,即使有贤能的人,也无法立下功劳。’所以说:时代不同处事不同呀。”

“虽然如此,又怎么可以不加强自身的修养呢?《诗经》上说:'室内鸣钟,声闻于外。’'鹤鸣于高地,声闻于天。’如果真能修身,哪里用得着担心没有声名?姜子牙践行仁义,七十二岁,见用于文、武二王,终于得以实践他的学说;受封于齐,七百年不绝于祀。这就是士人日夜孜孜不倦,勉力而行不敢懈怠的原因呀。就好像那鹡鸰鸟,边飞翔边鸣叫。《左传》中说:'上天不会因为人们害怕寒冷而使冬天消失,大地不会因为人们厌恶险峻而停止其广大,君子不会因为小人的喧嚣而改变自己的品行。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君子走正道,小人谋私利。《诗经》说:“礼义上没有过失,何必在乎人们议论呢?”’'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人如果太过精明,就没有伙伴。冠冕前有玉旒,是用来遮蔽视线;垂于冠冕两边的黄色丝棉遮住耳朵,是为了隔阻听觉。’视力敏锐却有所不见,听力灵敏却有所不闻。扬大德,赦小过,不要对人求全责备。'百姓做错了事需要改正,要使百姓自己有所认识;宽厚柔和地对待百姓,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错误;度量百姓的情况来教育他们,让他们自己明白对错。’大概圣人的教化就是如此,想要使百姓自己有所认识;自己有所认识,则会聪敏而广大。”

“当今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未得重用,才高无友,寂然独居。上观许由,下视接舆,谋似范蠡,忠类子胥,天下太平之时,与义相扶持。寡合少友,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您对我又有什么可怀疑的呢?至于燕用乐毅为将,秦任李斯为相,郦食其说降齐王,游说如流水,纳谏如转环;所欲必得,功如高山,海内稳定,国家安宁,这是他们遇上了好时势呀。您又何必感到奇怪呢?”

“俗话说,'如果以管窥天,以瓢量海,以草撞钟,又怎么能通晓规律、考究原理,发出音响呢?’由此观之,就像耗子袭击狗,小猪咬老虎,碰到就只有倒下而已,能有什么功效呢?现在就凭你这样愚钝的人来非难我,要想不受窘,那是不可能的。这足以说明不知通权达变的人不能明白真理,终究不会领悟大道呀。”

主编:王涛

栏目主编:毕光荫 / 栏目副主编:周敏璐

 审校:张婷、周敏璐 / 责编:杨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