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着唐宋诗词游长江(20):黄州(黄冈、鄂州、黄石之一)

 人在旅途的Gao 2023-03-17 发布于新加坡

        今湖北省黄冈市,古称黄州,如今主城区即为黄冈市黄州区。从地名等级上看,今“黄州”比“黄冈”低了一级,但在古代则相反,黄冈是黄州的属县,黄州的治所设在黄冈县城。隋唐时期,黄州和黄冈县治所位于今武汉市新洲区,到了唐末才迁至长江岸边,从宋代开始就固定在了今黄冈市主城区这里,故也称“黄州古城”。

        与黄冈市黄州区一江之隔的南岸,今为鄂州市鄂城区,在唐宋时期,其为武昌县,归属鄂州(治于今武汉市武昌区)。在本系列上一集“武汉市武昌篇”中,介绍了“武昌”地名西迁、“鄂州”地名东移的大致过程。

        今湖北省黄冈市、鄂州市、黄石市的长江两岸,其北岸在唐宋时期,分属黄州、蕲州;其南岸在唐代属鄂州,在宋代则分属鄂州、兴国军。

        卫星图中的红线,是一条并行于长江的陆上通道。公元1165年,南宋诗人王十朋自饶州(今江西上饶)移知夔州(今重庆奉节)时,从江州(今江西九江)至鄂州(今湖北武汉)这一段便是走的此线路,他从鄂州开始才乘船逆长江而上奔赴三峡。公元1084年,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被贬黄州四年多离开时,也是走的这条陆上线路,只是方向与王十朋相反,苏轼从武昌县南下兴国军访友,然后继续南下往筠州(今江西高安)探访弟弟苏辙。

    “三江口”位于黄州古城北三十里,系黄冈市黄州区和鄂州市华容区共有的地名。长江上有不少三江口,例如本系列宜宾篇中的三江口为金沙江、岷江汇合为长江起点处,本系列岳阳篇中的三江口指洞庭湖口为荆江、沅江、湘江汇合处。但此黄州“三江口”有点特别,长江流经此处由向东改为向南拐了90度,历史上在拐弯处冲积形成了两个并排的大沙洲,江水因此被分为三道,流过两个沙洲后受两岸地形影响,三道又收窄变为一道,因此称为“三江口”。三江口北,江面开阔,一望无际;三江口处,则江水湍急,给船只航行带来风险。如今,三江口的地名还在,但位置和地貌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西边的沙洲已经与鄂州市华容区的江岸融合,东边的沙洲(今称罗霍洲)虽然还在,但也有逐渐跟黄冈市团风县江岸融合的趋势,三江口位置也向西偏移了。现在冬季长江枯水期时,三江口西岸的华容区江滩和东岸的罗霍洲江滩,都会裸露出大片的江底沙滩,一望无际,好似大沙漠一般,蔚为壮观,引来大批游客。

        南宋诗人项安世,自黄州逆流驶向鄂州,经过三江口急流时,作有一首《自黄州赤壁抛过三江口,危甚》:

直打矶头上,横抛江口开。

水将天共去,风与浪俱来。

人压船舷正,竿牵帆索回。

长年夸好手,不道客心灰。

长年:指船工、舵手。客心:船上旅客的心情。灰:灰心,失望。

        2014年在三江口处建成了黄冈长江大桥,这是一座双层公铁两用大桥,上层为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下层为铁路桥。

        公元1170年八月,南宋诗人陆游逆流而上赴任夔州通判,经过三江口,在《入蜀记》中记述:“(八月)二十日。晓,离黄州。江平无风,挽船正自赤壁矶下过。多奇石,五色错杂,粲然可爱,东坡先生怪石供是也。挽行十四五里,江面始稍狭。隔江冈阜延袤,竹树葱蒨,渔家相映,幽邃可爱。复出大江,过三江口,极望无际。泊戚矶港(今鄂州市华容区泥矶村)。” 八年后,即公元1178年六月,陆游顺流而下东返故乡,再过三江口,写下一首《泊三江口》:

迟明离武昌,薄暮次黄冈。勿言触热行,一雨三日凉。

北窗荻萧萧,南窗江茫茫。玄云一池墨,碧线半篆香。

尚无车马尘,况复争夺场。徐行勿挂帆,此乐殊未央。

触热:冒着炎热。玄云:黑云。碧线:指远处江岸。篆香:犹盘香。争夺场:指官场。未央:没有完结。

        华容镇位于三江口西约10公里处,今为鄂州市华容区政府所在地,因此地的华容寺而得名。华容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时期,初名禅林寺。据武昌地方志记载,唐太宗南征荆襄的梁王萧铣时途经此地,身患背花,夜宿该寺。僧人慧光用寺中树上的藤和鼠蒸水为其敷洗疗毒,不久即愈。次年,也就是公元622年,唐太宗御赐重建禅林寺,并改禅林寺为华容寺,扩建庙宇。清朝乾隆年间,华容寺更名为觉华寺,沿用至今。

        公元1165年九月的一天,赴任夔州知州的王十朋,早晨离开武昌县樊口,傍晚到达了华容镇,写下一首《宿华容寺》:

古刹何年有,传闻贞观初。

药痊明主疾,鼠福梵王庐。

帝赐褒嘉礼,神留吉利书。

残僧三四辈,朝暮自钟鱼。

明主:指唐太宗。梵王庐:指佛寺。吉利书:王十朋自注:“殿柱有倒书'吉利’二字,人相传以为天书。”钟鱼:寺院撞钟之木,因制成鲸鱼形,故称。借指撞钟、钟声。

        王十朋第二天早晨从华容镇出发继续往西去,傍晚到达孟桥。这里今属武汉市区东部的光谷地区,仍有“孟桥里”的地名,这座“老武黄立交桥”即位于孟桥里的旁边,为武汉三环线东部交通枢纽之一。王十朋留宿孟桥,写下一首《朝离华容,暮宿孟桥,小店甚陋,得莫漕子蒙书,以八百料船见借,遂可鼓楫而西矣》:

晓发华容寺,云开鄂渚天。

秋深馀晚稻,地旷辟管田。

草市鱼多骨,荒村店有烟。

计台书报我,已具济川船。

鄂渚:对鄂州地区湖泊沼泽的泛称。计台:也称“漕台”,为宋代转运司的职官。北宋称转运司,南宋称漕司,为负责管理催征税赋、出纳钱粮、办理上供以及漕运等事的官署。王十朋在孟桥得到了来自鄂州漕司莫子蒙的书信,告诉他已经为其准备好了西上荆州、三峡的船只。

        齐安郡、齐安县为南朝齐时所设,治所在今湖北麻城西南。隋初改齐安县为黄冈县,改齐安郡为黄州,治所在今武汉新洲区,唐天宝年间(公元742-758年)曾一度改黄州为齐安郡,可见“齐安郡”为黄州的旧称。直到唐末(约公元885年),黄州、黄冈县治所都一直在今武汉新洲区,流过新洲区的这条河流称“举水”,也称“赤亭水”、“歧亭河”,其南流至团风镇汇入长江。

        唐武宗会昌二年至会昌四年(公元842-844年)间,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曾外放至黄州做刺史,那时黄州治所还位于今武汉新洲区,他曾作有一首《齐安郡晚秋》: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使君:古代对州郡长官的称呼,此自称。啸志歌怀:指吟咏歌唱,消遣情怀。自如:不拘束。可怜:可叹。蓑翁:穿着蓑衣的渔翁。杜牧当时受到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被外放,因此最后一联的言外之意,我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如今却被排挤到黄州,不得不逍遥于山水林泉之间,与樵夫渔翁为伴,此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情怀。

        唐朝末年爆发农民起义,乾符四年(877年)春末,王仙芝率领一支起义军转战至黄蕲地区并攻陷黄州城、蕲州城,起义军主力离开后,黄州城被官军收复,第二年起义军又与唐军在黄州、蕲州一带展开决战,后起义军失利退出了黄蕲地区。但此后几十年间,黄州地区仍战乱不断,黄州城被各路藩镇割据者争夺占领,黄州旧城因战乱遂濒于荒废。约公元885年前后,黄州一带的割据势力擅自将黄州治所迁至长江边,即今黄冈市黄州区一带,自此以后直至清朝末年,黄州城池虽多次兴废重建,但一直都没有再换地方。

        约公元892年,在江南躲避战乱的晚唐诗人韦庄,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行经黄州旧城,所见满目疮痍,写下一首《过黄州作》:

弥棹齐安郡,孤城百战残。

傍村林有虎,带郭县无官。

暮角梅花怨,清江桂影寒。

黍离缘底事,撩我起长叹。

弥:停留。暮角:日暮的号角声。黍离:出自诗经《王风·黍离》,其写远行者经过西周镐京,见宗庙宫室遗址,黍稷离离,抒发他内心的忧伤。后遂用作感慨亡国之词。缘底:因何。

        明清时期的黄州古城,因为还保留了部分城墙,所以城垣范围比较清晰,其北靠龙王山而建。根据史料和考古探查,宋元时期的黄州城垣则位于明清黄州古城的东南方向,紧挨着长江。

        赵宋王朝建立后,黄州城终于结束了数十年的战乱之苦,但仍然是一座偏僻萧条的江城。第一位来到黄州的宋代名人是北宋诗人王禹偁(字元之)。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王禹偁因直言获罪,被贬为黄州知州,世称“王黄州”。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冬改知蕲州(今湖北蕲春),未逾月而卒,年四十八。因此,王禹偁在黄州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后的两年。他在离京赴任黄州知州时,曾写下一首《出守黄州,上史馆相公》:

出入西垣与内廷,十年四度值承明。

又为太守黄州去,依旧郎官白发生。

贫有妻贤须薄禄,老无田宅可归耕。

未甘便葬江鱼腹,敢向台阶请罪名。

史馆相公:北宋前期,凡带监修国史衔的宰相官,别称“史馆相”。咸平元年(公元998年),李沆拜平章事、监修国史,主持重修《太祖实录》。王禹偁参与撰修《太祖实录》,因直书史事,引起宰相的不满,又遭谗谤,被贬黄州。西垣:唐宋时中书省的别称,因设于宫中西掖,故称。承明: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称承明庐。后以入承明庐为入朝或在朝为官的典故。王禹偁曾四次入朝为官,都因直言而被外放。这首诗的最后,他依然表达了对宰相排挤自己的不满。

        第二位跟黄州城有关的宋代名人是北宋著名宰相韩琦(字稚圭)。韩琦四岁时父亲去世,此后由几位兄长抚养成人,十三岁起一直跟着同父异母的三哥韩琚游学达六年。北宋天圣初年,韩琚任黄州剌史,韩琦也跟着兄长来到黄州。韩琚在安国寺寻一安静房子,让韩琦闭门苦读诗书,冀图日后大展鸿图。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韩琦不负众望,在弱冠之年考中进士,并最终成为社稷重臣,一代名相,黄州及安国寺也因他读书于此而声名大噪。清代《黄冈县志》称:“黄人思其德,为立祠于读书处”。

        约公元1066年前后,即韩琦离开黄州四十年后,曾作诗回忆兄长和黄州岁月,写下一首《孙贲书记以齐安旧文为示,感而成咏》:

余兄天圣中,尚抑齐安守。余遭所生忧,得归侍左右。

孤茕获苟存,朝夕赖诲诱。兄材无不宜,吏治孰可偶。

公庭常寂然,所乐在文酒。临江三四楼,次第压城首。

山光拂轩槛,波影撼窗牖。原鸰款集间,万景皆吾有。

兄诗豪且奇,气焰摩星斗。优游预赓和,惟自愧荒丑。

于今四十年,日月甚奔走。当时相聚者,十已丧八九。

尝为春亭记,乌敢示不朽。孙君里中来,云亭废已久。

徒有旧文在,况足失其手。兄后见曾孙,弟老成衰叟。

一身虽宠荣,百虑锁纷纠。何如昔日欢,抆泣念爱友。

所生:指生身父母。孤茕:孤独,无依无靠。孰可偶:不可比。原鸰:出自诗经《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脊令,即鹡鸰,是一种水鸟,离开水边到了高原,比喻处于急难之中。后以“原鸰”喻兄弟友爱,急难相助。款集:指互相衷情唱和。优游:悠闲自得,从容不迫。赓和:续用他人原韵或题意唱和。荒丑:指窘迫、难堪。足失其手:指兄长已经亡故。一身虽宠荣:韩琦任宰相约十载。百虑锁纷纠:指政务繁杂。抆泣:拭泪。爱友:谓兄弟友爱。 

        黄州这个僻陋之郡,因几位名人的缘故变得名声越来越大,正如南宋理学家朱熹在《黄州州学二程先生祠记》中说:“齐安在江淮间最为穷僻,而国朝以来,各卿贤大夫多辱居之。如王翰林、韩忠献、苏文忠,邦人至今乐称。”其中的王翰林便是王禹偁(曾任翰林学士),韩忠献即是韩琦(谥号“忠献”),而苏文忠则是大名鼎鼎的大文豪苏轼(追谥“文忠”)。苏轼在黄州待了四年多,他曾抄书韩琦(封爵魏国公)的黄州诗(应该就是上面那首),并作《书韩魏公黄州诗后》(节选):“黄州山水清远,土风厚善。其民寡求而不争,其士静而文,朴而不陋。虽闾巷小民,知尊爱贤者,曰:'吾州虽远小,然王元之、韩魏公,尝辱居焉。’以夸于四方之人。元之自黄迁蕲州,没于蕲,然世之称元之者,必曰黄州,而黄人亦曰'吾元之也’。魏公去黄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诗。”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正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他携长子苏迈离开京都汴梁,南下走陆路,于二月一日到达黄州。刚到黄州的苏轼,写下一首《初到黄州》: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首句语意双关:既指因言事和写诗而获罪,又指为谋生糊口。逐客:贬谪之人,苏轼自谓。员外:定额以外的官员,苏轼所任的检校水部员外郎亦属此列,故称。“诗人”句:梁代何逊、唐代张藉、宋代孟宾于等诗人均曾任过水部郎官职,苏轼现在为水部员外郎,故称。压酒囊:压酒滤糟的布袋。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多用官府中酿酒用剩的酒袋来抵数。最后两句的意思是,“压酒囊”折算工资虽然钱不多,可对于一个“无补丝毫事”的人来说,还要让官府浪费这点钱,真是自感惭愧。全诗表现出了作者的自嘲自伤和豁达乐观。 

        第四位来到黄州的宋代名人是文学家张耒(字文潜),其拜于苏轼门下,与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张耒一生三居黄州,前后陆续有七八年时间,在此创作了二百多首诗。

        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张耒作为元祐党籍贬黄州酒税监督,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再贬复州(今湖北天门)监竟陵郡酒税。张耒第一次来黄州待了有两年,曾写下一首《齐安行》:

黄州楚国分三户,葛蔓为城当楼橹。

江边市井数十家,城中平田无一步。

土冈瘦竹青复黄,引水种稻官街旁。

客樯朝集暮四散,夷言啁哳来湖湘。

使君丽谯涂垩赭,门狭不能行两马。

满城蛙噪乱更声,谷风谷谷黄鸦鸣。

最愁三伏热如甑,北客十人八九病。

百年生死向中州,千金莫作齐安游。

三户:三户人家,极言人数之少。葛蔓:指荒草野藤。楼橹:古代军中用以瞭望守卫的高台。啁哳:形容方言语调烦杂细碎。丽谯:本指华丽的高楼,此借指州府衙门。垩赭:白土和赤土,古代用为建筑涂料。谷谷:象声词。甑:蒸锅。中州:中原地区。张耒第一次贬来黄州,受心情影响,对本地似没有什么好印象。

        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张耒起为黄州通判,再升任兖州(今山东济宁)知州,这第二次在黄州只有约数月时间。公元1101年七月,苏轼卒于常州,时为颍州(今安徽阜阳)知州的张耒举哀行服,痛悼恩师,未想竟触怒了上方,于公元1102年被贬为房州(今湖北房县)别驾、安置于黄州。直到崇宁五年(公元1106年),宋徽宗诏除一切党禁,张耒才得以返回故乡淮安,这第三次在黄州待了有四年多。

        张耒作为逐臣,不得住官舍和佛寺,只能在黄州城东一座名为“柯山”的小山丘旁租屋而居。在柯山脚下,张耒与苏轼在黄州时的弟子潘大临结为紧邻,两人彼此安慰,相濡以沫,共守大节。“柯山”距离苏轼在黄州耕种的“东坡”不远,苏轼在黄州时自号“东坡居士”,张耒则自号为“柯山”。张耒从恩师那里学得了随遇而安,他眼中的黄州也变得可爱起来,再作《齐安春谣五绝》:

其一

江上鱼肥春水生,江头花落草青青。

蒌蒿芽长芦笋大,问君底事爱南烹。

其二 

莫笑江城大如斗,桃花如烧酒如油。

人生无病即为乐,莫诵离骚泽畔愁。

其三 

杨柳弄春藏不得,雪絮点点吹人来。

轻清洁白非尘物,寄语桃杏莫相猜。

其四 

赤壁矶前江急流,周郎功业莽悠悠。

惆怅沙边雨中树,无言供作古今愁。

其五 

江头春泥妨踏春,闭门守春春著人。

问春著人作何味,半酣美酒听韶钧。

韶钧:《韶》乐和钧天广乐,泛指优美的乐曲。

        从宋代建黄州城至今,已过千年,黄州古城的地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从三江口到黄州段的长江东岸逐年淤积,长江主航道向鄂州方向偏移,黄州古城西北的赤壁矶渐渐远离江岸,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吟咏“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景象,到明末清初的时候就已不复存在。宋代黄州城由于其西部临江,经常受洪水侵袭,明清时期重建的黄州城中心向北偏移了约一公里。在最近几十年中,黄冈市黄州区的城区不断向东向南扩展,城市面积增加了十几倍。

        公元1167年八月,南宋诗人王十朋从夔州赴任湖州,经过黄州时,写下一首《黄州》:

弭棹大江滨,江山入眼新。

地疑真赤壁,州是古黄人。

水隔三分国,风遗两逐臣。

雪堂欣觌面,诗思定能神。

弭棹:停泊船只。三分国:指黄州城对岸的鄂州武昌县城,曾经在三国时期为吴国的都城(后为陪都)。两逐臣:作者自注为:“王元之、苏东坡。”王元之即王禹偁,字元之。雪堂:苏轼在黄州时,耕种于东坡,并建造雪堂。觌面:亲眼所见。

        赤壁矶,位于明清黄州古城的西北隅,今黄冈市黄州区龙王山的最西部,因其向西突出近百米长,数十米宽,状如悬挂的鼻梁,通体岩石,颜色赭赤,古时直插江底,形成矶头,所以也称赤鼻矶。也有说法赤壁矶就是从赤鼻矶演化而来,是因为唐代文人墨客的吟唱,造成世人误以为三国时的赤壁大战发生于此。所以从唐代以来,对于赤壁具体地点便有了两种主要说法,一个位于鄂州蒲圻县(1998年改名赤壁市)的西北部长江南岸,称为“蒲圻赤壁”(已在本系列“武汉市汉阳篇”中作了介绍);一个位于黄州黄冈县城西北部长江北岸,称为“黄州赤壁”。清朝康熙年间,黄州知府在修缮赤壁建筑时挂牌“东坡赤壁”,自此黄州赤壁也称为“东坡赤壁”。

        唐诗中吟咏赤壁最著名的应是晚唐诗人杜牧所作,但看不出作者是在哪个赤壁所作。杜牧所作《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将:拿起。磨洗:磨光洗净。认前朝:认出折戟是三国时代赤壁之战的遗物。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呼周郎。赤壁之战时任吴军大都督。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古战场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笑到最后的应该是曹操。也有人更深一步解读,作者感叹遇不到“东风”,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

       东坡赤壁距离现在的长江岸有约1.2公里左右,赤壁矶下的水池水面比长江枯水期的水面海拔高了有18米,因此想象一下,如果赤壁矶下有广阔的水面,且再低下去18米,那么苏轼在《后赤壁赋》中描绘的“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景象,应不算太夸张。

        公元1080年五月,苏辙送兄嫂一家来黄州与苏轼团聚,顺便游了一下赤壁矶,写下一首《赤壁怀古》:

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

千艘已共长江险,百胜安知赤壁焚。

觜距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

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

鼓行:击鼓行军,引申为大张声势地前往。夏口:汉口。觜距:禽鸟的嘴和爪甲,比喻决胜的武器或武力。伐国:征伐别国。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意突:突然起意。苏辙显然不同意杜牧的“东风”偶然说,认为曹操发动赤壁之战时,没有充分的准备好,其水军不过是刚刚收编的荆州水兵,又低估了长江天险,轻视了孙刘联军的战斗力,最后遭遇失败也是必然。

           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七月十六日夜晚,苏轼与一帮黄州友人泛舟赤壁矶下,饮酒唱和,不亦乐乎。几天后,苏轼记录这次游玩,写了一篇《赤壁赋》(节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嘱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苏轼还写下了其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故垒:过去遗留下的营垒,指黄州城。人道是:指常听人说。公瑾:周瑜,字公瑾。羽扇纶巾:古代儒将的便装打扮。纶巾,青丝制成的头巾。樯橹:此指曹操的水军战船。一尊还酹江月:古人祭祀时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无成的忧愤之情,也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

        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十月十五日,苏轼再次与友人泛游赤壁,又再次以赤壁为题的作赋,后人因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此后一篇为《后赤壁赋》。《后赤壁赋》(节选):“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前一次赤壁游,苏轼只是在船上,这后一次赤壁游,苏轼还登岸攀上了赤壁矶,俯江长啸。

         约二十年后,苏轼的弟子张耒,谪居黄州时,也曾作有一首赤壁游诗作《泛江偶成》:

扁舟漾寒水,暂使客心清。

天与秋阴合,江连野色平。

洪波回赤壁,苍野带孤城。

更想孙郎战,临风动壮情。

        苏轼关于赤壁的“两赋一词”让黄州赤壁的名声传扬天下,此后历朝历代在赤壁矶上修建了许多纪念建筑。如今所存建筑多为清代所建,例如“二赋堂”,以纪念苏轼赤壁二赋而得名,其匾额为清人李鸿章题写;“坡仙亭”,其中有苏轼书画碑刻14块;“酹江亭”,其中有康熙御书《赤壁赋》碑刻;“留仙阁”,阁内原塑苏轼坐像,取坡仙长留阁内之意。2006年,东坡赤壁成为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宋时期的道士兼诗人白玉蟾,曾作有《武昌怀古十咏》,其第三首为《赤壁》:

不说江山笑老权,尽称造化戏曹瞒。

飞乌绕树孤回首,断戟沉沙怒激湍。

豪杰已随霜叶尽,兴亡尽付浪花翻。

画堂莫唱坡仙赋,战骨草中吟夜寒。

首句:指孙权偏守江东。孙策临死时曾对孙权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以保江东,我不如卿。”曹操和刘备死后,当时孙权虽然说正值年富力强,但是吴国的经济以及政治条件不允许他走出江东一统江山。因为孙权没有这个实力,所以说他只能够畏缩于江东,保全自己。二句:指强势的曹操因失策而赤壁战败,也是命运使然。坡仙:苏轼号“东坡居士”,文才盖世,故仰慕者称之为“坡仙”。

        栖霞楼,原是宋代黄州四大名楼之一,初为黄州知州闾丘孝终在任时所建,其位置大概在宋代黄州城的西南隅,临近江边。原楼宋末毁,明重修,后又毁。近年在赤壁矶的最高处重建栖霞楼,为三层仿宋建筑形式,重檐叠角,流丹飞碧,极为醒目。

        苏轼贬官黄州期间,多次登栖霞楼,曾说:“余谪居黄,三见重九,每岁与太守徐君猷会于栖霞。”苏轼与栖霞楼的建造者闾丘孝终(字公显)也是朋友,只是苏轼贬来黄州时,闾丘孝终已经退休,住在苏州。公元1082年正月的一天,苏轼在梦境中于江上泛舟回望栖霞楼,醒来后填了一首词,在词序中写到:“闾秋大夫孝终公显尝守黄州,作栖霞楼,为郡中绝胜。元丰五年,余谪居黄,正月十七日梦扁舟渡江,中流回望,楼中歌乐杂作,舟中人言:公显方会客也。觉而异之,乃作此曲,盖《越调鼓笛慢》。公显时已致仕在苏州。”这首词为《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

小舟横截春江,卧看翠壁红楼起。云间笑语,使君高会,佳人半醉。危柱哀弦,艳歌馀响,绕云萦水。念故人老大,风流未减,空回首、烟波里。

推枕惘然不见,但空江、月明千里。五湖闻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云梦南州,武昌东岸,昔游应记。料多情梦里,端来见我,也参差是。

横截:横渡。危柱哀弦:指乐声凄绝。“五湖”三句,相传范蠡相越平吴之后,携西施,乘扁舟泛五湖而去。这里借此想象闾丘孝终致仕后的潇洒生涯。云梦南州:指黄州,因其在古云梦泽之南。武昌东岸:亦指黄州。昔游应记:应该是指公元1066年苏轼兄弟护送父亲灵柩回蜀时,经过黄州曾会见时为黄州知州的闾丘孝终。端来:真来。参差:依稀。这是一首记梦词,苏轼怀念闾丘孝终的友情和两人在黄州的旧游,间接表达了对其能在险恶官场中最终全身而退的羡慕和向往。

        公元1170年八月,陆游赴任夔州通判经过黄州时,曾与本地官员聚会栖霞楼诗酒酬唱,在《入蜀记》中记述:“(八月十九日)郡集于栖霞楼,本太守闾丘孝终公显所作。苏公乐府云:'小舟横截春江,卧看翠壁红楼起。’正谓此楼也。下临大江,烟树微茫,远山数点,亦佳处也。楼颇华洁。先是郡有庆瑞堂,谓一故相(注:秦桧)所生之地,后毁以新此楼。……循小径缭州宅之后,至竹楼,规模甚陋,不知当王元之(注:王禹偁)时,亦止此邪?楼下稍东,即赤壁矶,亦茅冈矣,略无草木。故韩子苍(注:韩驹,两宋之间的诗人)待制诗云:'岂有危巢与栖鹘,亦无陈迹但飞鸥。’此矶,图经及传者皆以为周公瑾败曹操之地,然江上多此名,不可考质。李太白《赤壁歌》云:'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败曹公。’不指言在黄州。苏公尤疑之,赋云:'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乐府云:'故垒西边,人道是,当日周郎赤壁。’盖一字不轻下如此。至韩子苍云:'此地能令阿瞒走。’则真指为公瑾之赤壁矣。又,黄人实谓赤壁曰赤鼻,尤可疑也。”

        从陆游的描述中可看出,他所登栖霞楼已是经过重建的。陆游在栖霞楼聚会时,写下了一首《黄州》:

局促常悲类楚囚, 迁流还叹学齐优。

江声不尽英雄恨, 天意无私草木秋。

万里羁愁添白发, 一帆寒日过黄州。

君看赤壁终陈迹, 生子何须似仲谋!

楚囚:楚国的囚犯,典故出自《左传·成公九年》,多用来指处于困境而不忘故国的人。齐优:齐国的艺人,典故出自《史记·乐书》,陆游这里的意思是指艺人须曲意承欢,讨好他人。英雄:此指三国赤壁之战中孙权、周瑜等人。“生子”句:源自《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陆游这里反其意而用之,字面上是说在当今时代生子如孙仲谋又有何用,深意是对南宋朝廷求和苟安、不思北伐的不满。在这首诗中,作者为先贤们谪居黄州的命运叹息,也为自己的际遇和生不逢时而悲叹,为国家前途而忧虑。

        公元1177年八月,范成大离蜀东归经过黄州,也曾登栖霞楼望晚霞,在《吴船录》中记述:“庚寅(八月二十三日),发三江口。辰时过赤壁,泊黄州临皋亭下。赤壁,小赤土山也。未见所谓“乱石穿空”及“蒙茸”、“巉岩”之境,东坡词赋微夸焉。郡将招集东坡雪堂。郡东山垄重复,中有平地,四向皆有小冈环之。东坡卜居时,是亦有取于风水之说?前守鸠材(注:准备建材)欲作设厅,已而辍作雪堂,故稍宏壮。堂东小屋,榜曰'东坡’,堂前桥亭曰'小桥’,皆后人旁缘命之。对面高坡上,新作小亭曰'高寒’,姑取《水调》中语,非当时故实。然此亭正对东岸武昌数峰,亦登览不凡处。晚过竹楼,郡治后赤壁山上方丈一间耳。转至栖霞楼,面势正对落日,晖景既堕,晴霞亘天末,并染川流,醺黄酣紫,照映下上,盖日日如此,命名有旨也。楼之规制甚工,问其人,则曰故相秦申王(注:秦桧,死后追赠申王)生于临皋舟中,黄人作'庆端堂’于其处,近年撤而作栖霞云。”

        范成大在黄州时,写下一首《题黄州临皋亭》:

夏口风帆赤壁矶,雪堂酾酒竹楼棋。

系舟一日黄州下,只办登临不办诗。

夏口:汉口。酾酒:斟酒。竹楼棋:出自王禹偁的《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登临:登山临水,指游览。作者的意思是,黄州这里有先哲大贤的诗词赋闻名天下,我岂敢再班门弄斧。

        上面陆游和范成大都提到了黄州府衙之后的“竹楼”,其源自王禹偁为黄州知州时所建“竹楼”,当然这么多年之后,他们所游览的应该是后人重建的。公元999年八月十五日,王禹偁在黄州作有一篇著名的《黄州新建小竹楼记》(节选):“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南宋文人林正大,概括王禹偁的《黄州新建小竹楼记》,作一首词《水调歌头·括王禹偁黄州竹楼记》:

听说竹楼好,佳地占黄冈。月波相接,俯临江濑挹山光。急雨檐喧瀑布,密雪瓴敲碎玉,幽阒兴尤长。琴调更虚畅,诗韵转清扬。

公退暇,披鹤氅,戴华阳。手披《周易》,消磨世虑坐焚香。缥缈烟云竹树,迎送夕阳素月,胜概总难量。欲办骚人事,瀹茗漱清觞。

瓴:屋顶仰盖的瓦形成的瓦沟,此指竹楼顶部。幽阒:清幽静寂。公退暇:指王禹偁公休之暇。华阳:华阳巾,为道士所戴的头巾。骚人:诗人。瀹茗:煮茶。清觞:美酒。

        黄州知州王禹偁在《黄州新建小竹楼记》中说其所建“竹楼”与“月波楼”相通,月波楼应该是宋代子城城墙西北隅上的一座楼,其始建于何时何人,王禹偁说已不可考证。如今,重建的月波楼是明清黄州古城西北城门“汉川门”上的城楼。

        王禹偁曾将月波楼修葺一新之后,又写了一首共六百八十字的五言长诗,请人书写后刻碑镶嵌于楼壁,这首诗为《月波楼咏怀》(节选第一段):

郡城无大小,雉堞皆有楼。其间著名者,不过十数州。

吹箫事辽夐,仙迹难寻求。庾公在九江,缔构何风流。

谢守镇宣城,叠嶂名有由。东阳敞八咏,吾闻沈隐侯。

白雪架郢中,调高难和酬。黄鹤倚鄂渚,仙去事悠悠。

赞皇谪滁上,作赋怀嵩丘。楼居出俗态,泽国多胜游。

好景不遇人,安得名存留?齐安古郡废,移此清江头。

筑城随山势,屈曲复环周。兹楼最轩豁,旷望西北陬。

雉堞:城上短墙,泛指城墙。辽夐:久远。“吹箫”二句:指的是秦国咸阳城上的“凤楼”,有典故“箫史凤楼吹箫”,出自汉代刘向所著《列仙传·萧史》。“庾公”二句:指东晋武昌城上的“南楼”,有名臣庾亮登楼赏月的典故。“谢守”二句:指宣城的“谢脁楼”,又名“谢公楼”,为南朝齐诗人谢脁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李白有诗《秋登宣城谢脁北楼》,宋代改名“叠嶂楼”。“东阳”二句:指南朝齐沈约为东阳郡(今浙江金华)太守时所建 “元畅楼”,并作诗八首吟咏,后称“八咏楼”。沈隐侯,沈约,字休文,卒谥“隐侯”。“白雪”二句:指郢州白雪楼,位于今湖北钟祥市,白居易曾有诗《登郢州白雪楼》。“黄鹤”二句:指鄂州(今武汉)黄鹤楼。“赞皇”二句:唐朝名臣李德裕两度出任滁州刺史,在州城内建“怀嵩楼”,取怀嵩洛之意。李德裕,字文饶,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故后人也称此楼为“赞皇楼”。轩豁:高大开阔。陬:角落。

        如前所述,宋元时期的黄州城滨江傍湖,地势低洼,常遭水患,城墙并不完整。明朝初年重建黄州城北移二里,新城倚靠龙王山,地势高昂,修有坚固的城墙,外环有护城河,共有四门:东有清淮门,南有一字门,西有清源门,西北有汉川门。如今,只遗留下来西北城门汉川门和一段古城墙,让我们能够见证和想象明清时期黄州古城的风姿与模样。

        公元1080年的七夕节,来黄州第一年的苏轼,曾登东北门朝天门,作有两首词《菩萨蛮·七夕黄州朝天门上二首》

其一

画檐初挂弯弯月,孤光未满先忧缺。遥认玉帘钩,天孙梳洗楼。

佳人言语好,不愿求新巧。此恨固应知,愿人无别离。

“孤光”一句,是说月亮还没有圆就担心它会缺,比喻人还没有团聚,就担心又要离别。天孙,指织女。“不愿乞新巧”,即不愿向织女乞求新的技艺,而唯愿与爱人团聚不分离。最后二句,是说夫妻分离的痛苦您织女星应该是感受最深的,我祈求的是请您保佑天下有情人永不分离。

其二

风回仙驭云开扇,更阑月堕星河转。枕上梦魂惊,晓来疏雨零。

相逢虽草草,长共天难老。终不羡人间,人间日似年。

仙驭:仙驾,指风伯、云师驾车而来,使天气发生了变化。更阑:更深夜残,五更天。草草:匆忙。长共天难老:(牛郎织女)永远和天一同存在,不会老死。人间日似年:人世间的日子更难过。苏轼的妻妾王闰之和王朝云等家人,在弟弟苏辙的护送下已于五月来黄州与己团聚。七月七日夜,是天上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苏轼登上朝天门城楼,即景生情,作这两首词,以示夫妻团圆、永不分离的愿望。

       黄冈市区的遗爱湖公园,自2008年启动建设,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建成了一个集生态保护、休闲娱乐、文化传承于一体的东坡文化主题公园,由十二个主题景区组成。这是最早建成的“遗爱清风”主题景区,有苏东坡纪念馆、苏东坡雕像、遗爱亭等景点。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初,苏轼和长子苏迈来到黄州,先暂居在黄州城内靠近东门的寺庙定慧院中。初到黄州,举目无亲,作为有罪之臣自应小心翼翼,苏轼闭门不出,显得落落寡欢。一个夜晚,独自起身来到院中踱步,写下了他到黄州后的第一首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漏断:即指深夜。无人省:犹言“无人识”。省,理解、明白。全词借物比兴,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公元1080年二月,苏轼住在定慧院中,白天睡大觉,晚上偶尔出来转转,散步至江边,寻着夜下春景,作了一首诗《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

幽人无事不出门,偶逐东风转良夜。

参差玉宇飞木末,缭绕香烟来月下。

江云有态清自媚,竹露无声浩如泻。

已惊弱柳万丝垂,尚有残梅一枝亚。

清诗独吟还自和,白酒已尽谁能借。

不惜青春忽忽过,但恐欢意年年谢。

自知醉耳爱松风,会拣霜林结茅舍。

浮浮大甑长炊玉,溜溜小槽如压蔗。

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

闭门谢客对妻子,倒冠落佩从嘲骂。

玉宇:代指月亮。木末:树梢。甑:古代蒸器。炊玉:以昂贵如玉的米粟做饭,来形容物价高、生活困难或饭食珍贵。“溜溜”句:从槽里压出来的新酒,味甜犹如甘蔗。倒冠落佩:指弃官归隐。冠、佩是官员正服的打扮。初到黄州时的苏轼,之前刚经历了一百多天的牢狱之灾,尚未见到妻儿,心绪是复杂紊乱的,此时他想着宁愿做一个与世隔绝的“幽人”,只要能和家人在一起,有饭有酒就够了,今后终日与明月清风为伴,可度余生。

        苏轼初到黄州,寓居定慧院,百无聊赖中发现了定惠院东边小山上,有一株海棠。唐宋时期,西蜀地区遍植海棠,富有盛名。这株海棠树,抚慰了苏轼的思乡之情,此后每年海棠花盛开的时候,他都要来此置酒赏花。公元1084年三月初三上巳节,苏轼曾作有一篇文章《记游定惠院》(节选):“黄州定惠院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今年复与参寥禅师及二三子访焉,则园已易主。主虽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

        公元1080年春,苏轼曾作有一首《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江城地瘴繁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

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

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

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

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

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

忽逢绝艳照衰朽,叹息无言揩病目。

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

寸根千里不易致,衔子飞来定鸿鹄。

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樽歌此曲。

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那忍触。

苦:甚。佳人:喻指海棠。清淑:清秀美好。无乃:相当于“莫非”、“恐怕是”。这句意谓莫非好事者从西蜀移栽到此?鸿鹄:俗称天鹅。这句说或是鸿鹄之类把海棠种子衔来此地。那忍触:犹言那忍见。这首诗在对海棠花的描绘中,寄寓了作者深深的流落之感。

        这是遗爱湖“临皋春晓”景区入口处新建的临皋亭。宋代的临皋亭位于黄州城西部临江处,苏轼在寄给友人的书信中曾说:“临皋亭下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

        公元1080年五月,苏轼在寓居定慧院三个月后搬到了临皋亭。因为苏轼的家眷将要来黄州,临皋亭属于官府的驿站,可有地方安排他们一家人居住。苏轼遂写下一首《迁居临皋亭》:

我生天地间,一蚁寄大磨。区区欲右行,不救风轮左。

虽云走仁义,未免违寒饿。剑米有危炊,针毡无稳坐。

岂无佳山水,借眼风雨过。归田不待老,勇决凡几个。

幸兹废弃馀,疲马解鞍驮。全家占江驿,绝境天为破。

饥贫相乘除,未见可吊贺。澹然无忧乐,苦语不成些。

一蚁寄大磨:语出西汉扬雄《法言义疏》:“譬之于蚁行磨石之上,磨左旋而蚁右去,磨疾而蚁迟,故不得不随磨以左回焉。”后以“蚁旋磨”比喻芸芸众生皆由命运摆布。风轮:佛教语,为“大地四轮”的金轮﹑水轮﹑风轮﹑空轮之一。“仁义”“寒饿”二句:指春秋时圣人孔子游说列国,曾被困于陈、蔡之间,绝粮无食。剑米危炊:在利刃上淘米做饭,比喻身处险境。归田:谓辞官回乡务农。乘除:抵消,谓有得有失。吊贺:吊唁与祝贺,谓或喜或忧。不成些:不算什么。苏轼在这首诗中反省:人生在世身不由己,即使如圣人也难免灾祸,如今自己罢官被贬,正可以歇息一下,幸好还能全家团聚,日子虽贫苦,却能不喜不忧、身感恬淡安定。

        苏轼从1080年五月至1084年四月离开黄州,在临皋亭住了四年时间,他常常倚栏观江,揽景抒怀。公元1081年春天的一个傍晚,苏轼望着落日斜照和春雨后的美丽景致,心神激荡,写下了一首词《南乡子·春情》:

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涨渌醅。

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一阵东风来捲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

晚景:指夕阳之景。琼杯:玉杯。照眼:耀眼。翠作堆:形容绿色之盛。岷峨:代指家乡。蒲萄涨渌醅:比喻江水澄澈碧绿。阳台:此指歌女所处之所,亦即下句之歌楼。粉腮:歌女的香腮。吹回:指风吹雨散。落照:落日之光。

        元丰四年(1081)冬十二月二日,黄州下雨之后又下雪,苏轼因夜来饮酒醉睡未起,太守徐君猷给苏轼送来了酒。二人畅饮的酒酣之际,苏轼创作了《浣溪沙》三首。第二天酒醒后雪更大了,他又用原韵创作了两首。五首词题为《浣溪沙·十二月二日雨后微雪,太守徐君猷携酒见过,坐上作〈浣溪沙〉三首。明日酒醒,雪大作,复作二首》(此选三首):

其一

覆块青青麦未苏,江南云叶暗随车。临皋烟景世间无。

雨脚半收檐断线,雪床初下瓦跳珠。归来冰颗乱黏须。

覆块:谓麦苗覆盖田垄。云叶:犹云片,云朵。随车:出自《后汉书·郑弘传》典故“随车致雨”,谓时雨跟着车子而降,比喻官吏施行仁政及时为民解忧。此是对太守徐君猷的恭维话。雪床:指霰粒,雪珠。苏轼自注:“京师俚语,谓'霰’为雪床。”第一首描绘由雨转雪之时临皋亭烟雨空濛,田野里麦苗青青的景象 

其四

半夜银山上积苏,朝来九陌带随车。涛江烟渚一时无。

空腹有诗衣有结,湿薪如桂米如珠。冻吟谁伴捻髭须?

积苏:指丛生的野草。带随车:指雪后的车辙印。“湿薪”句:典出《战国策·楚策三》:苏秦谓“楚国食贵于玉,薪贵于桂”。后以“米珠薪桂”表示物价昂贵,生活艰难。捻髭须:搓胡须,表示苦吟。第四首写晨起银装素裹、江天一色的雪景,并用米珠薪桂写自己生活贫苦的状态。

其五

万顷风潮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依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樽前呵手镊霜须。

首句自注:“轼有田在苏州,今岁风潮荡尽。”麦千车:指江上往来运粮的船只。翠袖:绿色的衣袖,这里代指女子。柳絮:这里代指雪。烂樱珠:这里指女子喝酒的样子。镊霜须:借指年老。第五首写江上往来船只的景象,并欣慰虽年老仍有家人的陪伴。

        在黄冈中学老校园内(今黄冈市启黄中学),也有一个临皋亭,其位置相当于宋代黄州城西且靠近江岸,应该与宋代临皋亭具体地点相近。

        公元1082年九月的一个夜晚,苏轼在东坡饮酒后夜归临皋亭,敲门不应,不得不在江边坐了一晚,写下了一首有名的词《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奔走钻营,追逐名利。夜阑:夜尽。縠纹:比喻水面波纹。縠,绉纱类丝织品。词人倚杖江边,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已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远祸,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后人把这首词进行了演绎,据说第二天一早这首词就传遍了黄州,人们都在传说苏轼昨夜酒醉后挂冠乘舟远游了。消息传到黄州太守徐君猷耳朵里,他十分惊惧,因为他负有看管苏轼职责,于是马上赶去临皋亭,结果却发现苏轼正在家中呼呼大睡,鼾声如雷。

        公元1083年,苏轼到黄州已步入第四个年头,来拜访他的朋友越来越多,侍妾王朝云又有了身孕,所以临皋亭的住所变得越发局促。这年五月,在友人的大力支持下,苏轼在临皋亭的南畔筑三间屋,名之曰“南堂”,完成后即景抒怀,作组诗《南堂五首》:

其一

江上西山半隐堤,此邦台馆一时西。

南堂独有西南向,卧看千帆落浅溪。

其二

暮年眼力嗟犹在,多病颠毛却未华。

故作明窗书小字,更开幽室养丹砂。

其三

他时夜雨困移床,坐厌愁声点客肠。

一听南堂新瓦响,似闻东坞小荷香。

其四 

山家为割千房蜜,稚子新畦五亩蔬。

更有南堂堪著客,不忧门外故人车。

其五

扫地焚香闭阁眠,簟纹如水帐如烟。

客来梦觉知何处,挂起西窗浪接天。

西山:即长江对岸的樊山。此邦:指黄州。浅溪:指近岸水浅处。颠毛:头发。养丹砂:道家有炼丹服食的养生之术,苏轼在《与王定国书云》中记述:“近有人惠大丹砂少许,光彩甚奇,固不敢服。然其教以养之,观其变化,聊以悦神度日。”他时:旧时、昔日。山家:山居的人家,此诗人自指。著客:安置客人。五首绝句写出了诗人幽居愉悦的心境、安闲自得的情趣。

        公元1170年八月,赴任夔州通判的陆游路过黄州,在笔记《入蜀记》中记述:“(八月)十八日。食时方利,晡时至黄州。州最僻陋少事,杜牧之(杜牧)所谓'平生睡足处,云梦泽南州’。然自牧之、王元之(王禹偁)出守,又东坡先生、张文潜(张耒)谪居,进为名邦。泊临皋亭,东坡先生所尝寓,与秦少游(秦观)书所谓'门外数步即大江’是也。烟波渺然,气象疏豁。见知州右朝奉郎直秘阁杨由义、通判右奉议郎陈绍复。州治陋甚,厅事仅可容数客,卒居差胜。晚,移舟竹园步,盖临皋多风涛,不可夜泊也。黄州与樊口正相对,东坡所谓'武昌樊口幽绝处’也。”

        公元1178年六月,陆游离蜀东返再过黄州时,又停泊临皋亭下,作有一首《月下步至临皋亭》:

芒鞋踏松阴,迨此船未发。清游岂无伴,三友风露月。

山川郁盘纡,鸥鹭浩灭没。当年老先生,想像散醉发。

浮生等昨梦,久已埋玉骨。吾侪幸强健,何事拘簪笏。

芒鞋:泛指草鞋。迨:趁着。盘纡:盘旋曲折。老先生:指苏轼。吾侪:我辈。簪笏:冠簪和手版,古代仕宦所用。比喻官员或官职。陆游月下游临皋亭,不由自主想到了苏轼的那首《临江仙·夜归临皋》。

       公元1081年入夏,一家人在黄州已过一年,原来的积蓄也花费得差不多了,苏轼觉得既然复官无望,就要为长远的生计打算。经过友人马正卿的奔走相助,黄州太守徐君猷同意将城东一片废弃的营地交给苏轼一家开垦耕种。这片旧营地在黄州城东,出东门外要走上一段黄土坡(苏轼称之为“黄泥坂”),苏轼想到白居易任忠州刺史时曾于忠州的东坡植树种花,故也用“东坡”来称这块地,后来他又给自己取号“东坡居士”。

        苏轼作有一组诗来描述开荒、种植的劳作,在诗序中说:“余至黄州二年,日以困匮。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为于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释耒而叹,乃作是诗,自悯其勤,庶几来岁之入以忘其劳焉。”这组诗为《东坡八首》(前四首):

其一

废垒无人顾,颓垣满蓬蒿。谁能捐筋力,岁晚不偿劳。

独有孤旅人,天穷无所逃。端来拾瓦砾,岁旱土不膏。

崎岖草棘中,欲刮一寸毛。喟然释耒叹,我廪何时高?

释耒:指暂且放下手中的农具。廪:粮仓,指粮食。第一首描写一家人垦荒的辛劳。

其二

荒田虽浪莽,高庳各有适。下隰种粳稌,东原莳枣栗。

江南有蜀士,桑果已许乞。好竹不难栽,但恐鞭横逸。

仍须卜佳处,规以安我室。家僮烧枯草,走报暗井出。

一饱未敢期,瓢饮已可必。

浪莽:广大貌。高庳:高处和底处。下隰:低湿的地方。粳稌:粳稻和糯稻,泛指水稻。莳:栽种。江南蜀士:指住在江对岸武昌县的同乡人王齐愈兄弟。横逸:指向周围扩张。第二首描写自己正想着如何规划使用这片地时,下人惊喜地说在杂草中发现了一口暗井。

其三

自昔有微泉,来从远岭背。穿城过聚落,流恶壮蓬艾。

去为柯氏陂,十亩鱼虾会。岁旱泉亦竭,枯萍黏破块。

昨夜南山云,雨到一犁外。泫然寻故渎,知我理荒荟。

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雪芽何时动,春鸠行可脍。

流恶:本出自《论语·子张》:“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原指君子不愿居于卑下的地位。这里就是指向下流动的意思。破块:指龟裂的塘泥。泫然:水流动貌。渎:沟渎,水沟。雪芽:指芹菜接近根部的那一段,因色白,故称。苏轼自注:“蜀人贵芹芽脍,杂鸠肉为之。”说的是家乡一道用斑鸠肉炒芹菜牙的佳肴。第三首描写作者循着暗井水沟发现了坡后的一处水塘,将可为东坡的种植提供水源。

其四

种稻清明前,乐事我能数。毛空暗春泽,针水闻好语。

分秧及初夏,渐喜风叶举。月明看露上,一一珠垂缕。

秋来霜穗重,颠倒相撑拄。但闻畦陇间,蚱蜢如风雨。

新舂便入甑,玉粒照筐筥。我久食官仓,红腐等泥土。

行当知此味,口腹吾已许。

毛空:指天上降下毛毛细雨。针水:谓稻种发芽后其尖如针,露出水面。新舂:指刚收获的新米。筐筥:筐与筥的并称,指存放稻米的竹器。红腐:谓陈米色红腐烂。行当:将要。第四首是作者展开了联想,憧憬着种植水稻并喜获丰收。

        苏轼在东坡的耕种,得到了黄州本地众多友人和外地老友的支持协助,其所作组诗《东坡八首》(后四首):

其五

良农惜地力,幸此十年荒。桑柘未及成,一麦庶可望。

投种未逾月,覆块已苍苍。农父告我言,勿使苗叶昌。

君欲富饼饵,要须纵牛羊。再拜谢苦言,得饱不敢忘。

桑柘:桑木与柘木,此指种植的树苗。饼饵:饼类食品的总称,此指小麦收获。第五首描述种下的麦子已出麦苗,有经验的本地农夫告诉苏轼,为了让麦苗的根长得粗壮一些,就不能让地面上的叶子长得太茂盛。

其六

种枣期可剥,种松期可斫。事在十年外,吾计亦已悫。

十年何足道,千载如风雹。旧闻李衡奴,此策疑可学。

我有同舍郎,官居在灊岳。遗我三寸柑,照座光卓荦。

百栽倘可致,当及春冰渥。想见竹篱间,青黄垂屋角。

斫:砍伐。悫:诚实,谨慎。厚道;朴实。千载如风雹:形容时间短暂。李衡奴:出自《三国志·吴志·孙休传》,丹阳太守李衡,让人种甘橘千株,临死时对儿子说有了这千头木奴,以后就不缺衣食。后遂称橘子为“李衡奴”。同舍郎:即李常,字公择,苏轼的好友。 灊岳:灊山,即天柱山,位于安徽省潜山市西部。李常此时官为淮南西路提点刑狱,位于舒州(今安徽潜山市)。三寸柑:出自《南史·彭城王义康传》,为咏柑之典。照座:醒目。卓荦:超绝出众。当及春冰渥:指正赶得上明年春天冰雪溶化时的滋润。第六首描写作者对东坡的长远规划,打算种上外地老友赠送的柑橘树苗。

其七

潘子久不调,沽酒江南村。郭生本将种,卖药西市垣。

古生亦好事,恐是押牙孙。家有一亩竹,无时容叩门。

我穷交旧绝,三子独见存。从我于东坡,劳饷同一飧。

可怜杜拾遗,事与朱阮论。吾师卜子夏,四海皆弟昆。

三子:苏轼到黄州后结识的三位友人。潘子名潘丙,字彦明,是个读书人但科举落第,在对岸武昌县樊口开了家酒坊。郭生名郭遘,字兴宗,据说是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后代,侨居黄州,在城西开一间小药店营生。古生名古耕道,黄州本地人,乐善好施,爱打抱不平(唐人小说中有个人物“古押衙”,是个侠义之士)。杜拾遗:杜甫。朱阮:杜甫住在成都草堂时的两个邻居友人。卜子夏:孔子的学生卜商,字子夏。子夏曾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第七首反映了三个本地友人来帮助苏轼在东坡开垦耕种、同吃同住的友情。

其八

马生本穷士,从我二十年。日夜望我贵,求分买山钱。

我今反累君,借耕辍兹田。刮毛龟背上,何时得成毡。

可怜马生痴,至今夸我贤。众笑终不悔,施一当获千。

马生:马正卿,字梦得,雍丘(今河南杞县)人,时为黄州通判。嘉祐五年(1060年)三苏到京城,由于京师消费高,为了节省开支,一家人搬到京东八十里开外的雍丘居住,大概就是那时认识了同岁的马正卿。买山钱:为隐居而购买山林所需的钱。刮毛龟背:从龟背上刮毛,喻徒劳无效。第八首苏轼用戏虐的口气感谢老友马正卿对自己的帮助。

        在东坡南边的高岗上有“四望亭”,可俯瞰江景,为宋代黄州城一处名胜。苏轼刚到黄州不久,就曾独自来游四望亭。公元1080年三月的一个雨后,苏轼作有诗二首《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二首》:

其一

雨过浮萍合,蛙声满四邻。

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

拄杖闲挑菜,秋千不见人。

殷勤木芍药,独自殿馀春。

其二

高亭废已久,下有种鱼塘。

暮色千山入,春风百草香。

市桥人寂寂,古寺竹苍苍。

鹳鹤来何处,号鸣满夕阳。

关于乾明寺,明万历年间的《黄州府志》记载:“古寺,在城东定惠院內。”

        公元1082年初春,苏轼在东坡南侧建“雪堂”,建成后所作《雪堂記》文云:“苏子得废圃于东坡之胁,筑而垣之,作堂焉,号其正曰雪堂。堂以大雪中为之,因绘雪於四壁之间,无容隙也。起居偃仰,环顾睥睨,无非雪者。苏子居之,真得其所居者也。”

        苏轼还写下了一首词《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

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余龄。

了了:明白,清楚。曾城:山名,在今江西庐山市西五里,一名乌石山。斜川:古地名,在今江西省庐山市的鄱阳湖畔。苏轼为这首词作序为:“陶渊明以正月五日游斜川,临流班坐,顾瞻南阜,爱曾城之独秀,乃作斜川诗,至今使人想见其处。元丰壬戌之春,余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南挹四望亭之后丘,西控北山之微泉,慨然而叹,此亦斜川之游也。乃作长短句,以《江城子》歌之。”陶渊明游斜川事在晋安帝隆安五年(401年),其《游斜川》诗序云:“辛酉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临长流,望曾城,鲂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曾城傍无依接,独秀中皋,遥想灵山,有爱嘉名。”苏轼以为东坡雪堂初春的情景宛如陶渊明斜川之游,因有此作。

       公元1083年九月,北宋文人张舜民被贬为监郴州酒税之职,途经黄州,曾造访东坡雪堂。他在笔记《彬行录》中记述:“壬戌(九月二十日),早次黄州,见知州大夫杨宷、通判承议孟震、团练副使苏轼,会于子瞻所居,晚食于子瞻东坡雪堂。子瞻坐诗狱谪此已数年。黄之士人出钱于州之城东隅地筑矶,乃周瑜败曹操之所。州在大江之湄,北附黄岗,地形高下,公府居民极于萧条,知州厅事敝陋,国朝王禹偁尝谪此。”  

       公元1086年,张舜民被朝廷任命为监察御史,自郴州回京途中过黄州再访雪堂,但苏轼已于两年前离开。张舜民作有一首《再过黄州苏子瞻东坡雪堂,因书即事,题于武昌王叟斋扉》:

欹帆侧舵岭边归,重过东坡叩竹扉。

床坐凝尘风自扫,江山无主燕空飞。

门前桃李添新径,井畔梧桐长旧围。

好在江南王钓叟,为君时复晒渔衣。

岭边:指彬州,位于南岭北侧。凝尘:积聚的尘土。江南王钓叟:应是武昌县的王齐愈、王齐万兄弟,苏轼在黄州时来往密切的友人。

        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苏轼离开黄州,将东坡地和雪堂委托潘丙、王齐愈兄弟等照看打理,后来是潘丙的侄子潘大临兄弟搬到了雪堂来住,一边在东坡耕种,一边苦读准备科举考试。潘大临,字邠老。苏轼贬居黄州时,二十多岁的潘大临曾从苏轼学诗习书,但他多次参加科举均落第,一生居于鄂州、黄州一带。潘大临曾作有组诗《江间作》:

其一

白鸟没飞烟,微风逆上船。

江从樊口转,山自武昌连。

日月悬终古,乾坤别逝川。

罗浮南斗外,黔府古河边。

罗浮:山名,在今广东省惠州市。南斗:即斗宿,借指南方。黔府:黔州(今重庆彭水),位于涪水(今乌江)畔。这首诗大概作于公元1097年春,当时苏轼被贬在惠州,黄庭坚被贬在黔州。

其二

波浪三江口,风云八字山。

断崖东北际,虚艇有无间。

卧柳堆生岸,跳鱼水捣弯。

悠然小轩冕,幽兴满乡关。

三江口:在黄州之北的长江上。八字山:指黄州对岸的武昌西山。断崖:指黄州赤壁。卧柳:指武昌柳典故。跳鱼:指武昌鱼典故。轩冕:古时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借指官位爵禄。“小轩冕”意即不看重为官。

其三 

西山连虎穴,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蜷宿鹭,天阔退飞鸿。

最羡鱼竿客,归船雨打篷。

其四 

落日春江上,无人倚杖时。

私蛙鸣鼓吹,官柳舞腰支。

猎远频翻臂,渔深数治丝。

我犹无彼是,风岂有雄雌。

翻臂:射箭的动作。治丝:整理鱼线。无彼是:源自庄子《齐物论》的“物无非彼,物无非是”,意思是天地万物在道体上不存在你我它的分别。风岂有雄雌:此话出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意思是风并没有雄雌的区别,而人有是否受到赏识的不同。最后两句的意思是,不必苛求功名利禄,保持随遇而安的心境。

        公元1102年,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被贬,第三次来到黄州,跟潘大临兄弟作了邻居。就是在这一年,宋代史上最残酷的政治斗争“崇宁党禁”开始,宋徽宗和蔡京,为打击政敌,将司马光、苏轼、黄庭坚等共309人列为奸党,将姓名刻碑为记,立于端礼门及郡县官厅,称为“党人碑”。在这种氛围下,苏轼的东坡雪堂被黄州主政者下令毁掉,潘大临兄弟只得在旁另择屋居住,但仍旧在东坡耕种。

        张耒在黄州期间跟潘大临交往密切,他所作《贻潘邠老》中说:“我居柯西,相隔一里,可以杖履朝往而夕游。”有一天,张耒访潘大临不遇,写下一首《步下四望亭,至东坡柳径,访邠老不遇》:

北下四望岭,两山中旷平。萦纡蟠径术,迤靡分沟塍。

林间樵汲路,垄外牛羊鸣。落景急晚舂,浅泥闻耦耕。

馀红犹落落,高绿或亭亭。柳间见衡门,攲屋尚峥嵘。

主人掩关去,春芜空复青。论文挈儿曹,得句怀友生。

安得辋川翁,画此十幅屏。

径术:道路。迤靡:相连貌。沟塍:沟渠和田埂。耦耕:二人并耕,亦泛指农事或务农。衡门:横木为门,指简陋的房屋。春芜:浓碧的春草。挈:提挈,提携。辋川翁:本指盛唐诗人王维,此指画家。

        约公元1162年前后,南宋诗人薛季宣时任武昌县令,他渡江来游黄州东坡,作有《晚渡东坡》:

其一

赤鼻矶头横曙烟,吴王城下浪连天。

闻道东坡妙天下,尔来靡日不盘旋。

其二 

浮生万事尽尘埃,瑞庆堂今榜快哉。

惟有坡旧烟柳,道人犹解指莓苔。

赤鼻矶:黄州赤壁矶。曙烟:拂晓时的烟霭。吴王城:三国时孙权曾将武昌县城作为都城。瑞庆堂:苏轼当年栖身的临皋亭,因南宋初年的奸臣宰相秦桧出生于此,在秦桧在朝当政期间,黄州主政官拍马屁将临皋亭改建为“瑞庆堂”。1155年秦桧死后,瑞庆堂一度更名为快哉堂。时隔不久,临皋亭的旧称得以恢复。

        公元1167年八月,自夔州调任湖州的南宋诗人王十朋,路过黄州来游东坡,写下《游东坡十一绝》:

其一 

道大才高世不容,堪嗟尺水困神龙。

空游赤壁英姿发,却向小桥诗思浓。

其二 

出处平生慕乐天,东坡名自乐天传。

文章均得江山助,但觉前贤畏后贤。

其三 

少年下笔已如神,文到黄州更绝尘。

我宋人才盛元祐,玉堂人是雪堂人。

其四 

世爱元之重竹楼,雪堂名更重黄州。

西山草木尤光彩,一一曾经杖屦游。

其五 

江绕山城柳暗村,五年诗乱谪仙魂。

欲寻遗老问前事,楚语儿童今不存。

其六 

再闰黄州正坐诗,诗因迁谪更瑰奇。

读公赤壁词并赋,如见周郎破贼时。

其七 

供成诗案脱缧囚,天遣公来此地游。

自有胸中云梦泽,更居云梦泽南州。

其八 

三等策成名烜赫,万言书就迹危疑。

易书论语忘忧患,天下三经字说时。

其九 

口诵渊明归去词,岷峨归去竟无期。

高安难弟来相访,细说对床风雨时。

其十 

批风抹月五经年,吟尽淮南尽处天。

独与元之韩魏国,神交千古作三贤。

其十一 

向来茅屋仅容身,今日祠堂高更新。

费尽丹青传不得,灵台一点与精神。

东坡名自乐天传:王十朋认为苏轼取“东坡”之名源自白居易。玉堂人:苏轼曾任翰林学士。玉堂,汉代官署名,宋以后翰林院亦称玉堂。元之:指宋初有名的直臣王禹偁,字元之,曾任黄州知州,作有《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楚语儿童:出自苏轼《满庭芳》词:“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再闰,指五年。缧囚:被拘囚的人。三等策成:指苏轼在1061年制科考试中“入三等”。万言书:指苏轼于1070年初,进呈了《上神宗皇帝书》,直斥王安石变法的弊端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灾难。易书论语:苏东坡在黄州时致力于儒家经典著作《易经》与《论语》的研究。口诵渊明归去词:指苏轼黄州作词《哨遍·为米折腰》。高安难弟:指苏辙。批风抹月:犹言诗人吟风弄月。韩魏国:韩琦,北宋名相,曾封爵魏国公。今日祠堂:东坡雪堂虽在1102年被毁,但随着1108年元祐党人全部平反昭雪,后来的黄州主政者应在雪堂旧址重建了苏轼的纪念祠堂。最后两句意思,祠堂中的苏轼画像虽然不传神,但拜谒者对这位先哲的精神永远牢记在心。

        涵辉楼,或涵晖楼,为黄州四大名楼之一,始建于北宋初年。因楼依山面江,晚涵落日余晖,夜摇明月清辉,故名。公元1082年重阳节,黄州知州徐君猷在涵辉楼摆宴款待苏轼,宴席上苏轼作词《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樽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词的上片写楼中远眺情景。晋时孟嘉落帽于龙山,是唐宋诗词常用的典故。苏轼对这一典故加以反用,说破帽对他的头很有感情,不管风怎样吹,抵死不肯离开。“破帽”在这里具有象征隐喻意义,指的是世事的纷纷扰扰、官场的勾心斗角。苏轼这里用戏谑的手法,表达自己渴望超脱而又无法真正超脱的无可奈何。下片就涵辉楼上宴席,抒发感慨。清樽送秋、明日黄花,是说时光流逝、好景不长,所以要赶紧开怀畅饮,尽情赏玩。这首词表现了苏轼达观的人生态度,也透露出进取与退隐、积极与消极的矛盾双重心理。

        公元1082年重阳节,苏轼还作了一首献给徐君猷的词,他在词序中写到:“余谪居黄,三见重九,每岁与太守徐君猷会于栖霞。今年公将去,乞郡湖南。念此惘然,故作此词。”徐君猷于1080年秋到任黄州知州,将于1082年冬离开黄州赴任湖南,苏轼念及两年多与徐君猷结下的友情,颇为不舍,作词《醉蓬莱·重九上君猷》:

笑劳生一梦,羁旅三年,又还重九。华发萧萧,对荒园搔首。赖有多情,好饮无事,似古人贤守。岁岁登高,年年落帽,物华依旧。

此会应须烂醉,仍把紫菊茱萸,细看重嗅。摇落霜风,有手栽双柳。来岁今朝,为我西顾,酹羽觞江口。会与州人,饮公遗爱,一江醇酎。

华发:白发。萧萧:稀疏的样子。落帽:用晋代孟嘉典故,代指重阳节登高宴饮。双柳:大概指栖霞楼前有两人共同栽种的柳树。西顾:徐君猷赴任湖南在黄州之西。酹羽觞江口:去黄州江边举杯洒酒入江中向你遥拜祝福。饮:这里指享受。遗爱:指官员有德政,给后人留下仁爱。醇酎:醇厚美酒。这里是对徐君猷仁政的赞美。这首赠别词主要写对徐守君猷的情谊和赞美。

        不知何原因,徐君猷并没有如期动身,又过了约半年,离黄时间推迟到1083年三四月间。黄州安国寺僧首继连,感念太守徐君猷,特请苏轼为他们经常聚坐的安国寺竹间亭取个名字,并题额留念。苏轼想到遭贬谪来到黄州后,时时得到太守徐君猷照顾,经常寒嘘问暖,请他喝酒品茶,又拨给他土地养家,而且太守为官清廉,有益乡间,民望颇佳,苏轼便给竹间亭取名为“遗爱亭”,并作文《遗爱亭记》(节选):“东海徐公君猷,以朝散郎为黄州,未尝怒也,而民不犯;未尝察也,而吏不欺;终日无事,啸咏而已。每岁之春,与眉阳子瞻游于安国寺,饮酒于竹间亭,撷亭下之茶,烹而饮之。公既去郡,寺僧继连请名。子瞻名之曰'遗爱’。”

        徐君猷离黄后,约这年八月时,苏轼怀念友人,作词赠友《好事近·黄州送君猷》:

红粉莫悲啼,俯仰半年离别。看取雪堂坡下,老农夫凄切。

明年春水漾桃花,柳岸隘舟楫。从此满城歌吹,看黄州阗咽。

红粉:应指黄州的官妓。俯仰:比喻时间短暂。老农夫:自指。凄切:凄凉悲哀。桃花:“桃花水”的省称,指春汛。阗咽:喧闹。从词的下篇看,大概徐君猷离黄时与苏轼有约,一年后会再过黄州相聚。

        可是让苏轼未曾想到的是,徐君猷离开黄州后在赴任湖南的途中去世了,他闻讯后很是伤感:“始谪黄州,举目无亲。君猷一见,相待如骨肉,此意岂可忘哉!”约这年十一月间,苏轼作《祭徐君猷文》,又作《徐君猷挽词》:

一舸南游遂不归,清江赤壁照人悲。

请看行路无从涕,尽是当年不忍欺。

雪后独来栽柳处,竹间行复采茶时。

山城散尽樽前客,旧恨新愁只自知。

        公元1083年三月,苏轼的友人张怀民(字梦得,又字偓佺)也贬官来到黄州。张怀民在其居所西南筑亭,以观览长江胜景,苏轼为此亭起名为“快哉亭”。苏辙时在筠州(今江西高安),并为此亭写了《黄州快哉亭记》(节选):“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苏轼又作词一首《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落日绣帘捲,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攲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新作:新建。湿青红:指所涂的青油朱漆未干。平山堂:位于扬州,欧阳修在扬州任地方官时所建。欹枕:谓卧着眺望。醉翁:欧阳修别号。“山色有无中”:出自欧阳修的词《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倒碧峰:碧峰倒影水中。一叶:指小舟。白头翁:指老船夫。这位白头翁的形象,有苏轼自身的影子。兰台公子:指战国楚辞赋家宋玉,相传曾作兰台令。庄生:战国时道家学者庄周。天籁:《庄子·齐物论》中说,“人籁”是吹奏箫笛等竹器的声音,“天籁”是发于自然的音响,如风声、水声等。刚道:“硬是说”的意思。雌雄:宋玉《风赋》云:“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因回答说“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截然不同。苏轼这里的议论,否定了宋玉的说法,风是自然之物,本身不应有雌雄之别、或贵贱之分,大家都可享受。因此,只要胸中保有“浩然之气”,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能随遇而安,感受到此大自然馈赠的“千里快哉风”。这里表现出了作者超然于万物之上的潇洒胸襟,以及对心性修养的不懈追求。

        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苏轼前往张怀民暂住的承天寺与之一起赏月,写下了著名的短文《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黄州团练副使苏某书。”

        这年十二月八日,张怀民已得知自己被解除贬谪生活将回京授命,苏轼前去张怀民草庐小阁,痛饮开怀,并作有一首词《南歌子·黄州腊八日饮怀民小阁》:

卫霍元勋后,韦平外族贤。吹笙只合在缑山。闲驾彩鸾归去、趁新年。

烘暖烧香阁,轻寒浴佛天。他时一醉画堂前。莫忘故人憔悴、老江边。

卫霍:西汉时军事将领卫青、霍去病。元勋:有极大功绩的人。韦平:汉代韦贤、韦玄和平当、平晏父子,皆相继为相,为世所推崇。这里用“卫霍”“韦平”两个典实,应该是称美张怀民为元勋后裔,出身高贵。吹笙缑山:汉代刘向《列仙传》载:王子乔好吹笙,能作凤凰呜叫,在缑山成仙,乘仙鹤飞去。缑山:即缑氏山,在今河南省偃师县。常指修道成仙之处,这里暗指京城朝中。这句是将友人张怀民比作缑山吹笙的仙人,应当有仙人般的自由生活,不应遭此流放,享受不公正的待遇。彩鸾:神鸟。这两句是祝贺张怀民能得到平反昭雪,结束贬徙流放的生活,赶上新年,与家人团聚。浴佛:指浴佛会,佛寺在农历十二月八日举行的宗教活动。故人:苏轼自指。

        在黄州古城北10里处有“禹王城遗址”,其又有邾城、女王城、汝王城、吕阳城等名称。城址整体呈长方形,周长约5.5公里,城垣大部分保存较好。这是黄冈市最古老的城址,据《黄州府志》载:楚国灭邾国(今山东邹县),徙国君邾子移居于此,曰邾城。秦、两汉、魏晋时为邾县县城,东晋时因南北之间的战乱被毁。唐末五代动乱时期,黄州、黄冈县曾一度迁治于此。

        禹王城遗址处在黄州之北的陆路交通线上。公元1081年元月二十日,苏轼自黄州前往岐亭镇(位于今湖北麻城西南),去拜访好友陈慥(字季常),潘丙、郭遘、古耕道三人送苏轼到女王城(明代后改称禹王城)。苏轼作诗《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

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决决:水流貌。青青:指新生的野草。烧痕:旧草为野火所烧,唯余痕迹。数亩荒园:指女王城东禅庄院。断魂:形容情深或哀伤。最后两句说的是,去年(1080年)苏轼从京城走陆路赴黄州贬所,元月二十日那天正翻越麻城北部的春风岭,看到寒风中的梅花,当时情绪低落,曾作《梅花二首》,其一为:“春来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这次去岐亭访陈慥,正好时隔一年,景色依旧,想到前一年的凄凉境况,苏轼感慨万端。

        又过了一年,即公元1082年元月二十日,苏轼与潘丙、郭遘二人出城寻春踏青,遂和旧韵赋诗一首《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东风”句:形容春风未到,城中尚无春色。有信:有信用。指大雁秋日南飞,春日北归。了无痕:完全没有痕迹。这句是说时光荏苒仿佛昨日。“故人”句:意思是京城的朋友们不必可怜我遭受贬斥而设法将我内调。赋招魂:写一篇《招魂》(屈原所作楚辞篇名),意指设法将苏轼从黄州调回京城。这最后两句也是在告慰故人:我在黄州过得很好,已和这里的朋友们约定每年作此寻春之游,你们不必为我的处境担忧,也不必为朝廷召我还京多操心。 

        再过了一年,即公元1083年元月二十日,苏轼这天独自出黄州东门赏梅踏春,再和旧韵赋诗一首《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

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

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新扫旧巢痕。

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

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

五亩:《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此指苏轼在黄州所垦殖的东坡田地和建造的临皋亭南堂、雪堂等住宅。终老计:终老的计划。九重:指朝廷。新扫旧巢痕:指的是宋神宗实行的“元丰改制”,即元丰三年至五年(1080~1082年)间对职官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裁撤了部分冗员以及冗散机构。例如,苏轼曾任的直史馆被裁撤并入秘书省。沙鸥熟:典故出自《列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此化用其典,谓甘心退隐忘掉机心。钓石:垂钓时坐着的石头。这里说与鸥鸟已熟,钓石已温,含有甘心退隐,忘掉功名的意思。 

        黄州安国寺,位于黄州古城南,始建于唐代,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安国寺在历朝历代都曾重修改建,但其所处位置基本未变。现安国寺有旧寺与新寺,旧寺为清末民初所建;新寺为近年所建。这座“宝塔”则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塔高43米,其名为“青云塔”。

        前面说到过,北宋名相韩琦曾在安国寺西厢房发愤读书,终于考中进士,成为一代名臣。苏轼贬谪黄州期间,也经常来安国寺洗浴、参佛,并与寺中僧人结为好友。公元1080年春,苏轼到黄州不久,尚住在定慧院时,曾作有一首《安国寺浴》

老来百事懒,身垢犹念浴。衰发不到耳,尚烦月一沐。

山城足薪炭,烟雾蒙汤谷。尘垢能几何,翛然脱羁梏。

披衣坐小阁,散发临修竹。心困万缘空,身安一床足。

岂惟忘净秽,兼以洗荣辱。默归毋多谈,此理观要熟。

翛然:无拘无束貌。羁梏:束缚。心困:各种烦恼。洗荣辱:指摆脱功名利禄的诱惑、成败得失的忧虑。苏轼说“心困万缘空”,显然已经开始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

        公元1084年四月六日,苏轼将离开黄州时,应安国寺僧首继连之邀而作文《安国寺记》(节选):“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以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文章回顾了自己居黄期间的生活及思想变化,写下了渐入佛境的心态,说明经过“乌台诗案”的严酷打击后,苏轼从佛老中得到了慰藉,思想呈现儒释道融合的倾向。  

        苏轼还曾作有一首诗《安国寺寻春》:

卧闻百舌呼春风,起寻花柳村村同。

城南古寺修竹合,小房曲槛攲深红。

看花叹老忆年少,对酒思家愁老翁。

病眼不羞云母乱,鬓丝强理茶烟中。

遥知二月王城外,玉仙洪福花如海。

薄罗匀雾盖新妆,快马争风鸣杂佩。

玉川先生真可怜,一生耽酒终无钱。

病过春风九十日,独抱添丁看花发。

百舌:鸟名,善鸣。攲:倾斜。不羞:不怕。云母:竹名,此指竹条、竹枝。王城:指京城开封汴梁。玉仙洪福:指位于开封城的玉仙观、鸿福寺,为春天踏青赏花的休闲胜地。薄罗匀雾、快马争风:代指京城踏青赏花的男男女女。玉川先生:指被后世尊为茶仙的唐代诗人卢仝,喜饮茶,自号“玉川子”。韩愈《寄卢仝》诗:“玉川先生洛城里,破屋数间而已矣。”这里苏轼用以自指。添丁:卢仝生子,取名“添丁”,意谓为国家添一丁役(服役的壮丁)。 韩愈《寄卢仝》诗:“去年生儿名添丁,意令与国充耘耔。”王朝云为苏轼生子在1083年,苏轼这里说“独抱添丁看花发”,故这首诗大概是1084年二月所作。此时,苏轼也已风闻宋神宗有启用他的意思,所以诗中特别提到了京城。

        公元1170年八月,赴任夔州通判的陆游,经过黄州时,曾游览东坡、雪堂(应为后人复建)、四望亭、安国寺,在《入蜀记》中记述:“(八月)十九日。早,游东坡。自州门而东,冈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有屋三间,一龟头,曰'居士亭’。亭下面南一堂,颇雄,四壁皆画雪。堂中有苏公像,乌帽紫裘,横按筇杖,是为'雪堂’。堂东大柳,传以为公手植。正南有桥,榜曰'小桥’,以'莫忘小桥流水’之句得名。其下初无渠涧,遇雨则有涓流耳。旧只片石布其上,近辄增广为木桥,覆以一屋,颇败人意。东一井曰'暗井’,取苏公诗中'走报暗井出’之句。泉寒熨齿,但不甚甘。又有'四望亭’,正与雪堂相直,在高阜上,览观江山,为一郡之最。亭名见苏公及张文潜集中。坡西竹林,古氏故物,号南坡。今已残伐无几,地亦不在古氏矣。出城五里,至安国寺,亦苏公所尝寓。兵火之余,无复遗迹,惟绕寺茂林啼鸟,似犹有当时气象也。”

        公元1178年六月,离蜀东归的陆游,经过黄州时再游东坡,八年前看到毁坏的安国寺似已得重建,他写下一首《自雪堂登四望亭,因历访苏公遗迹至安国院》:

我醉飞屐登孱颜,拄杖出没风烟间。

三山葱昽鲛鳄静,九关肃穆虎豹闲。

几年金骨炼绿髓,此日始得穷跻攀。

老仙归侍紫皇案,空有野水流淙潺。

蜿蜒翠阜围绿野,似岭非岭山非山。

向来龙蛇满雪壁,雷电下取何时还。

名花亦已天上去,居人指似题诗处。

九十一翁不识公,我抱此恨知无穷。

历访:遍访。孱颜:指高低不平的山地。葱昽:明丽貌。金骨:佛骨,仙骨。炼绿髓:指道家养生。老仙:后人称苏轼为“苏仙”。紫皇:道教传说中最高的神仙。龙蛇:指草书飞动圆转的笔势,借指书法作品。雷电:这里似指上天负责执法的雷神电神。九十一翁不识公:陆游自注:“定惠院已废,海棠亦不复在。安国老僧景滋年九十一,自言东坡去黄后四年方生。”

        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三月,因“乌台诗案”而谪居黄州已四年多的苏轼,接到宋神宗诏令,改授汝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虽然官职未变,但汝州(今河南汝州)已靠近京城。这在唐宋时期被称作“量移”,指官员被贬谪远方后,遇恩赦迁距京城较近的地区,也有可能是下一步重新启用的过渡。得到消息后,黄州的邻里友人纷纷设宴送别,一家人也需打点行装,苏轼度过了非常忙碌的一个月。

        四月一日,苏轼作一首词,向黄州邻里友人告别,在词序中写到:“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李仲览,即李翔,家住兴国军。当时苏轼的朋友杨绘知兴国军(治今湖北阳新),派当地人李翔到黄州,邀请苏轼在赴汝州途中,到他那里去游玩。苏轼的这首词为《满庭芳·归去来兮》: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归去来兮:借用陶渊明《归去来辞》首句,表达了自已思归西蜀故乡的愿望。岷峨:西蜀的岷山与峨眉山,代指作者故乡。强半:大半。这年苏轼四十八岁。再闰:阴历三年一闰,作者自元丰三年(1080年)贬黄州,元丰三年有闰九月,元丰六年有闰六月,故云“再闰”。楚语吴歌:指黄州一带的方言。此言自己的孩子们已经满口当地话。老东坡:终老于东坡,指乡亲们挽留苏轼,邀他长住在黄州。云何:为何。底事:何事。秋风洛水:西晋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起故乡吴郡的菰莱莼羹、鲈鱼脍,便弃官而归,此表示退隐还乡之志。柔柯:细枝,指柳条。江南父老:指作者在黄州和武昌县的友人们。苏轼在二十多年的宦海生涯中,随着官场上的风云变幻,不断地西去东来,南迁北徙,赏够了人生的苦味。如今经过四年多黄州的谪居生活,告别官场回归故里的念头越发强烈,在此依依惜别之时也向黄州父老表达有朝一日归来的愿望。

        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四月,苏轼安排家人乘船走水路去江州等他,他则走陆路先去兴国军见老友杨绘,再去筠州见弟弟苏辙,然后到江州与家人会合。苏轼走陆路要先渡江至武昌县,傍晚过江后作诗一首《过江夜行武昌山上,闻黄州鼓角》:

清风弄水月衔山,幽人夜度吴王岘。

黄州鼓角亦多情,送我南来不辞远。

江南又闻出塞曲,半杂江声作悲健。

谁言万方声一概,鼍愤龙愁为余变。

我记江边枯柳树,未死相逢真识面。

他年一叶溯江来,还吹此曲相迎饯。

吴王岘:指武昌县西山,三国时吴王孙权建避暑宫于此,故名。出塞曲:这里应指武昌友人宴会上所唱的送别歌曲。悲健:犹悲壮。一概:一样。鼍愤龙愁:如鼍愤怒,如龙忧愁。比喻乐曲的情调悲愤。这两句意思是,谁说送别之际所唱都是千篇一律的悲哀凄凉,我却从这鼓角声中感到了欢呼雄壮之意。柳树:送别诗的套路,以柳入诗,托物寄情。末尾两句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描写了日后驾一叶轻舟重返黄州,将会再次听到黄州父老用同样的鼓角声来欢迎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