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汶河从村旁流过——沂南县朱家里庄行走记事

 微湖渔夫 2023-03-17 发布于山东
礼义庄—李庄—里庄—朱家里庄
朱家里庄,当地人习惯称作里庄,有些老年人发音称作“咧庄”,而朱家里庄是它真实的名字。
传说,里庄是由“李庄”演变而来,而李庄最早叫“礼义庄”,或者简称“礼庄”。
传说唐朝或者宋朝等某个年代,朱家里庄西山上有一个“礼义寨”,人们结寨起义或者军队结寨抗辽等等。还有人说这里的礼义寨是和北大山前的穆柯寨是同一个时期的。
北大山前有村名曰“大合圈”,老村名叫穆柯寨,传说穆桂英的父辈生活在这里。村后有“穆桂英点将台”,那个山头像磨盘样的山崮,传说穆桂英曾经站在上面招兵买马、帅军点将。
我大美沂南有关穆桂英的地名很多,象湖头的西太沟,传说是穆桂英生了孩子,在村旁一条小水沟里洗胎,因而叫做洗胎沟,后来演变成西太沟。和庄南山下曾经有眼四季长流的清泉,泉水从岩石的裂缝中涌出,十分旺盛,传说那是穆桂英撒泡尿泚出来的。
穆桂英是宋朝抗辽巾帼女英雄,如果礼义寨和穆柯寨是同一时期的话,那应该是宋朝年间事。
礼义寨先是建在山上,后来寨民挪到山下居住,聚居成村叫做“礼义庄”。礼义庄叫得时间长了,便省了“义”字,呼作“礼庄”。又传说“礼庄”村里李姓人家居多,自然便成了“李庄”。
又传说礼义寨或礼义庄是李洪信的老家。李洪信是五代十国人,年代又比宋朝早了很多年。这样说来,礼义寨(礼义庄或李庄)也可能是唐宋以前的村寨。
朱家里庄南岭上有一个古村落遗址,古来地名叫“石砬子”;碎石瓦砾堆成一个占地二分的石砬子,传说这里就是礼义庄(李庄或里庄)老村旧址。南岭上还曾有过一通大石碑,是炫耀族内有人科举高中所刻立,但那户人家出仕后到外地去了,不知所终。
老村遗址上的李庄消失,还传说与明朝大太监魏忠贤有关。魏忠贤曾经偷着在铜井一带开矿采金自肥,后来被皇帝赐死,这是大家都听说过的。至于李庄为什么和他有关,那就没有人说得清了。反正李家犯了抄,被官府赶尽杀绝,村庄也就消失了。
到了元末明初,朱氏来此安家定居,人口繁衍昌盛,村庄便叫成了朱家里庄,简称里庄。
清代所修朱氏族谱,朱氏十一世朱元平撰写序言载:“维我家原籍济南府长山县喜鹊窝人也,明初避红巾军乱,始抵沂水,剪荆于邑南里庄,卜茔庄西北隅,因籍焉,迄今五百余年矣。------
朱氏祖上老家是济南府长山县,这与大庄高家店子高氏始祖和刘家店子刘氏始祖一样,都是于元末明初从长山县迁居而来,是同一时期的移民。
传说,康姓人家是里庄早期的姓氏,村西北有小山曰“康山子”,原称“康家山子”,传说是康家的山场。
朱氏始祖兄弟二人逃荒要饭来到里庄,在一户姓康的人家照料下暂居。康姓老汉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康姓老汉看到朱氏二兄弟一表人才、品行端正,便纳其中一人为上门女婿。康姓老人过世后,康家土地等祖业被朱氏一家继承,人口繁盛,逐渐成为村庄大姓户族。
来此定居较早的还有赵姓,赵姓或许与康姓是同一时期的。人口也曾冠盖一时,并且称富一方。传说赵姓某户人家土地较多,家庭富有,家庭里有一个女孩子体弱多病,找了巫师看了后说,最好许到庙上去才能消病去灾。因为赵家父母很疼爱女儿,生怕把女儿许到远处的庙上受罪受苦,因而自家出钱,在村旁盖了一所小庙,让女儿就近到庙里出家居住。
赵家女儿所住的小庙人们叫做“姑姑子庙”,就在村内赵家聚居区不远处,不知道是佛家庙还是道家庙,不多年前还有,现在已经毁掉了,但村里老人们都还能说上来。
来此定居较早的还有惠姓,惠姓祖上来自张庄小惠家庄。惠氏人家也曾辉煌一时,土地较多而且尽是肥沃好地,人口繁盛。大约在清朝中末年,惠氏人家还出了个远近有名的“惠善人”。惠善人倾其所有修桥补路、扶危济困,深受乡人称赞,乡人曾给他赠送过“善人匾”。
杨姓也是村内大姓户族,祖上来自依汶街。杨姓是依汶(旧称伊王庄)的大姓户族,祖林在依汶东山,人口遍布汶河两岸。
朱家里庄有朱、杨、赵、张、惠、吕、武、陈、秦、国、乜、夏等三十多个姓氏,而且很多姓氏是明代以前就有的,比如乜姓,北山乜家祖林里有一通肥大的石碑,据传是明朝年代的;赵家林里也有一通半圆形的墓碑,上面刻着或驴或马、花卉等图案,传说也是明代的。
村里自古有个土地庙,小庙前蹲坐着一个石狮子,张着大嘴向右扭头顾盼生威。有人说石狮子已经一千多年了,也有人考证说只有八百多年。一千年前左右是北宋,八百年前是南宋,这么看来,石狮子该是宋朝的遗物。
村里老人都传说,这个石狮子原有两个,其中的一个因为偷吃了豆沫糊子被赶走了,跑到前边的葛庄村去了。葛庄村前土地庙也有一个同样的石狮子不假,同样的石质,同样的造型,只是左向扭头张着大嘴。
这个石狮子造型古朴,脊背颈肩线条孔武有力,没有唐朝石雕物体的粗犷肥大,也没有明清石雕物的精致严谨,说是宋代遗物应该不假。由此推断,里庄、葛庄等汶河肥沃土地上的村庄,建村应该不晚于宋代。
“朱家里庄朱杨两大姓”,这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事情。
朱家里庄村西北有两个山头,一个叫康山子,一个叫米山子。康山东坡有一片裸露的黑牛子石,象一群肥猪一样在吃食,乡人老张说:“一座'糠山’、一座'米山’,有米有糠吃着,有汶河水喝着,猪(谐音:朱)羊(谐音:杨)还能不发达吗?!”
康山、米山脚下有条山河,河水来自蒙阴顶子和黄石山后坡,经石汪崖、朱家峪子、冯家村、张家村、黄峪庄、西贯头、东贯头等村泄泻而下,遇到米山阻挡后折而向北注入汶河。夏日山洪暴发洪水很大,自古人们称其为“洪沟子”或者“红沟子”。
流经米山脚下时,河水变成红色。老人们说,山脚下土壤是棕红色的,水冲土侵,河水变成红色那是必然的。米山、糠山上岩石丛里都是红土,那种红色土壤细密有致,被水冲蚀后,红色泛在水里,红沙沉淀在河底,看上去水色发红,象流淌的血水一样。
至于红沟水发红,还有“南蛮子破风水”的迷信传说。南蛮子看中了这里的极佳风水,晚上偷偷在龙脉上插上了一把杀猪刀。河沟里淌下血水,一连流了三天。自此以后,朱(谐音:猪)家里庄的风水被大大破坏。人们议论说,近代,朱家里庄走出了四五十位县团级以上领导干部,如果不是龙脉风水被破的话,说不定能出帝王将相!
朱、杨两大家
朱家里庄是个杂姓庄子,村民姓氏最多的时候有三十多个。村庄姓氏为什么这么多?
里庄人崇德尚义、宽厚包容,自古以来,村里人便秉持着包容万物、礼义待人的传统美德。无论外人来自哪里、是穷是富,村里人都会宾客相待。加上土地肥沃、村民殷富,一些逃荒要饭的穷人和一些流浪艺人等,便在村里人接济帮助下生活安定下来,遂定居于此。
清末乃至民国,朱家里庄虽没有大的地主豪强,但中小地主大户人家多。老人们说,村里拥有百亩土地以上的大户人家曾达十几户。
土地多的大户一般雇佣着种地户子,外地外村的人给东家种地谋生,时间长了,也就在村里安居下来。像村里土地最多的朱守传家,便雇佣了朱步先、王宗礼和国某等人家种地,三家种地户子主人来自黄峪庄等外村。
清朝前中期,朱氏有“西大门”一枝独秀。
“西大门”发家,始于朱克峻,家谱中所谓:“克峻公明以农素开朱氏基业”,朱克峻的四个儿子朱永富、朱永贵、朱永禄、朱永誉皆品行高尚、勤勉孝友,家业因而越过越大。其中的朱永贵,生性洒脱自在,好游山玩水,经常登上西面的蒙阴顶子,并携酒四游、结交友人。其中的朱永禄,喜欢阴阳八卦,是远近有名的风水堪舆先生。兄弟中最小的朱永誉,精心耕作农事,勤俭持家,自己年老时,把老家家业都分给兄长子侄,自己到界湖辉山后的朱家岭重开基业。
朱氏后辈人遵守家训,忠厚传家、诗书继世,接连有文庠生、武庠生、廪膳生、太学生等出现,并与刘家店子刘氏、大庄高氏、孙祖胡氏等大家户族联姻为戚。传承到清朝末年,朱氏“西大门”有女嫁到刘家店子翰林家,是为刘翰林(刘中策,又名刘纶襄)的奶奶;以后,刘翰林的姐姐嫁到朱家里庄,朱刘两家世代姻亲。
朱氏大家庭的朱慕周先生,曾被北刘家店子刘翰林家聘请为蒙学先生,私塾教授刘中瀚、刘中策(翰林)兄弟二人。据刘中瀚(官至霸州知府等)撰文回忆,朱慕周先生教授他和弟弟读书时,两个婢母背着他们到学堂。上课时,两个婢母分坐在窗户下侍候。蒙学私塾上了一整年,朱慕周先生竟然没有和两个婢母说过一句话,可见先生理学端肃、道貌岸然多么严谨。另一方面来看,朱慕周先生既然能够被刘翰林家请做教书先生,也可见朱氏经学传承之深厚。
清末民国,村里土地最多、最为殷实的人家是老圩主朱守传家和老士绅杨孔达、杨孔献(字,次章)家。
朱守传家有一二百亩土地,虽然很多是山岭薄地,但处在东贯头村东和村后各四十亩土地,皆是上好的良田。不但如此,他家还在依汶街开了一家“同义堂”酒坊酒店,酿造优质粮食酒,挣着生意大钱。
杨孔达、杨孔献兄弟两家的土地都是好地,多在里庄村东南老“麦茬地”“骑路子”一带,也就是现在“鱼菜共生”蔬菜大棚一带土地。
民国年间,军阀混战、土匪遍地,民不聊生。1928农历7月初5,股匪井德全匪众二百余,攻破了防守坚固的西大山黄石山寨,杀死寨民40多人。一百多人被绑架,只朱家峪子村就有朱茂源等二十多人被绑了“肉票”,被裹挟到南蒙山之岐山。朱茂源的父亲朱世荫疼爱儿子心切,卖掉土地,求亲告友,东借西凑换得一千块钢洋,把朱茂源赎回来。在土匪窝里受尽折磨,已经骨瘦如柴、蓬头垢面的朱茂源,被抬回家后不久就去世了。黄石山寨遭匪残害之凄惨境况,使见者垂泪、闻者心惊。
老圩主朱守传曾经带领村民修筑村围子墙,共同抗击西南马子土匪的劫掠。朱守传率领有方,村民人心齐、有智勇,家家户户不惜人力财力,修筑的圩子墙高体厚,炮楼座座,枪炮众多,各路股匪几次攻打都没有攻破。
惠和、惠宝兄弟俩的传说
朱家里庄惠氏人口也很多,惠氏一族也曾称羡一时。其中,“惠善人”一家有着一二百亩上好的土地,家里还雇佣着扎活的人干活。
也不知是“惠善人”第几代后人中,有惠和、惠宝亲兄弟二人。村民的传说中,惠和、惠宝兄弟俩都是崇尚侠义的铮铮大力士。
惠和、惠宝都长得高大壮实,自小力气很大。哥哥惠和十四五岁时一顿能吃八个大鏊子煎饼,一人能把土地庙前石狮子推到并且再扶起来。
惠和饭量大,有时候饭食不够饿着肚子。有一次,惠和饿的心慌,偷着把一口袋蜀黍抱出来想拿到街上换锅饼吃。他刚刚在屋里装上粮食,却听见父亲回家走进了院子。
惠和赶紧敞开棉袄,一下子把口袋裹在怀里。走出屋门时,只用牙齿叼着口袋缨子,把一口袋粮食叼出了院门。父亲走了个对面,却没有发现。
哥哥惠和从小力气大,弟弟惠宝更是厉害!兄弟俩十五六岁时,晚上结伴到葛庄看戏,回来时二人精神头十足,在葛庄村外麦场里玩起了 碌碡,二人把一个百多斤沉的 碌碡扔来扔去。临走时惠宝把 碌碡斜夹在咯吱窝下抱了回来,走到里庄村头南石桥大槐树下,一甩手把 碌碡托上槐树岔里,然后拍拍手回了家。
第二天正逢“五、十”依汶大集,葛庄 碌碡主人赶集走到树下,认出是自己家的营生,回家推来木轮车子,两个壮汉用了粗绳才把 碌碡抬上车。
过了两天,惠和、惠宝兄弟俩上门道歉说,他俩晚上看戏时把 碌碡抱回来,暂放在村南石桥旁,并不是偷了自用,而是打算下次去看戏时再给抱回去。 碌碡主人并没生气,只是吃惊兄弟二人怎么这么大的力气!
兄弟俩长大成人后,父亲让他们恪守本分,种好自家的地,管好自家的田。
有一年四月初八,崖子崮回龙庙逢庙会,兄弟二人在父亲的督促下跟着“轧活的”在“骑路子”老麦茬地里锄地。赶庙会的人咋咋呼呼从田地旁走过,回龙庙崖子崮上唱戏的锣鼓声不住点儿传来,兄弟二人心里发痒,把锄头一竖,小跑着到崖子崮上看戏玩耍去了。
庙会逢了三天,兄弟俩竟然三天没有回家,买吃的、买喝的,晚上在戏台上睡觉,兜里的一点银钱花了个精光。
三天后回家,父亲气得蹦跳臭骂!老汉想起兄弟俩一件件胡作非为事,生怕两个儿子这样下去野了心、管不住,气恼不过,便把“轧活的”叫到跟前,对“轧活的”说:“你把惠和、惠宝两个坏小子抱住,我非把他俩的腿砸断不可!”。并向轧活的人说,“你在我家也干不成了,我提前给你一年的工钱,事后你远走高飞去吧。”
老汉瞅准兄弟俩晚上睡觉不醒的时候,让轧活的人逮住抱住。轧活的人也是满身力气,但只抱住了惠和一人,惠宝挣脱逃跑了。
轧活的人抱住惠和,老汉用粗粗的腊条杆把惠和的一条腿砸断了!
母亲心疼不过,请了治病先生给惠和接骨疗伤。养了一些日子,治病接骨先生来看了后说:“接骨后你不听话乱活动,骨头鼓着呲着在结痂愈合。这样下去会变成瘸跛,走路都走不好!”
惠和一听走进屋里,把伤腿伸到里间门槛下把伤腿别断,让接骨先生再给他重新接上。先生惊得连翻白眼,重新给他接骨缠定。还好,惠和的腿重新长好了,没成瘸跛。
惠和、惠宝娶妻成家后还是不安分,经常在外争强好胜、惹是生非。有一次,惠宝在村里和一个姓夏的青年打闹,打着闹着玩恼了,惠宝追着姓夏的非要砸死他不可。
姓夏的青年跑向村东闲园,翻过一个矮墙时,顺手摸起一块石头转身打来,一下子打在惠宝的头上,把他砸晕了。
惠宝没有被砸死,清醒后姓夏的早就跑远了。
事后,惠宝登门向姓夏的青年道谢说:“那天亏了你一石头把我砸晕了,不然的话,我追上把你砸死,也就蹲进沂水死牢活不成了。”
争强好胜、打架斗殴,惠和、惠宝没少被抓进牢狱里去。
有一年,惠宝因犯事被关进了沂水城大牢,罪行不大,一年半载就会出狱。
牢头范德等几个狱卒十分歹毒,经常打骂折磨犯人,并且特别欺负大力士惠宝,唯独给他戴上了脚镣手枷。那一天,惠宝饿得眼睛发绿,看见地上有一块烂白菜帮子,正弯腰伸手要捡起来吃,范德走过来用脚踩得稀烂。
惠宝指着范德破口大叫,骂他没长一点人肠子。范德约集狱卒们把惠宝打得皮开肉绽,但惠宝一直高声大骂,并让范德记着:“自己出狱后只要再碰见他,就杀了你个王八蛋,除非你早要了我的命!”
范德不敢打杀他,打死人是要偿命的。
惠宝出狱后对哥哥说了自己的遭遇,兄弟俩发誓,只要碰见仇人范德,非把他杀死不可!
说来也巧,第二年,范德受官府差遣到依汶收粮催赋。兄弟俩听说后在家磨了刀子,早早到依汶集上等候机会。
兄弟俩看到范德和另一个差员走进了鸡市胡同,便分头行动一人一头儿到巷子里堵截。
惠宝在鸡市胡同北头遇着范德,二话不说窜上去一刀结果了他的性命。那一刀用力太大,范德的心口窝被戳了一个大窟窿,胸前的肋条也断了三根。
杀人了!惠宝面对蜂拥而来的官差,丢下刀子束手就擒,而后被绑住拖到王家大院里审讯,当问他是不是和哥哥同谋截杀范德时,惠宝一口咬定:“一人做事一人当,和哥哥无关!”。
杀人偿命,惠宝被关进沂水城死牢,只待过完堂、提完审就会被砍头示众。
说来惠宝命好,这年春天,新皇帝登基,大赦天下!所有罪犯一律释放,惠宝因而大难不死得以回家。
惠和、惠宝兄弟俩都在里庄终老,病故后被埋在惠家林里,并且都有墓碑。“文革”年代,村里的石碑、墓碑都被砸碎砌了氨水池,兄弟俩的墓碑也未能留存。
惠和、惠宝兄弟两个大力士奇人,其传奇经历映现着旧社会的人世汹汹,也反映出朱家里庄村民的豪爽之气和勇敢之志。如果兄弟俩生活在打击日寇的抗日战争年代,相信兄弟俩都是奋猛冲杀、勇不可当、杀敌报国的抗日英雄。
汶河奔流!逝者如斯!
未完待续,下篇请看两个革命大家庭特别是老战士杨雷的故事。

图片

汶河边,西山下,这里是抗日堡垒村、抗日模范村——朱家里庄。

村西的两个山头分别叫康山子、米山子。风水先生说,因为有了糠山和米山,村里发了朱、杨两大姓。

图片

悠悠汶河水,流过了亘古荒蛮,流过了战争硝烟,流淌在历史的天空下------

图片

村前广场

图片

新拓修的街道

图片

村社服务中心

图片

这里是抗日战争年代沂蒙地委成立纪念地

图片

里庄集市已经搬迁到村南空场上。

图片

新整修老村道路

图片

图片

老村内

图片

图片

这个巷口我有印象,十几年前来走过,可惜那些照片找不到。

图片

老村中心开拓出了一个停车场

图片

倚墙晒着太阳的老人们,在传说着村庄的过往。

图片

88岁周姓老人虽然不识字,但对老辈人拉呱传说都记得非常清晰。

图片

图片

85岁的武姓老人,对我说起了汶河,说起了拿鱼、听鸟。请听听一段拉呱录音,听一听比较纯正的沂水方言。

图片

图片

老村东土地庙前有一个造型古朴的石狮子

图片

石狮子一米半高左右,蹲坐着,头向右侧扭看。

图片

图片

它不同于大户门前石狮雕刻物,没有唐朝石雕物的肥大,不像明清石雕物的精致严谨,传说是一千年前宋代的遗物。

图片

狮子的脊背线条清朗,显得孔武有力。

图片

张着方形大口,今年二月二有人还向嘴里喂了糖豆。

图片

村里老人们说,四五年前曾经有贼人晚上开着三轮车偷盗过,被住在近处的人发现及时制止。石狮子需要做好保护。

图片

老村后部处在一道凸起的岭脉上。

图片

图片

图片

村东是汶河滩,跨越汶河的大桥改变了以前人们涉水而过的无奈。图片

汶河对岸的龙王圈近在咫尺

图片

老村老碾

图片

图片

老村内的供销社门市部曾经是很繁华热闹的地方,现在临街空空、独享寂寥。

图片

图片

老村南的“庙子汪”大水汪填平成为停车场,庙子汪里泥鳅、鳝鱼、鱼鳖虾蟹---水深鱼跃的情景成了永远的回忆。

图片

老村东南一带的土地古来是一年两熟的“老麦茬地。”

图片

老村遍布石墙老巷,很多是暗红色的砂岩石墙。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北刘家店子出身的翰林院编修、监察御史、陕西候补道刘纶襄(刘中策,乡人多称刘翰林)为朱家里庄朱氏族谱所撰序言。

图片

老村后部老住户

图片

图片

村庄东南崖子崮上有回龙庙

崖子崮下汶河转弯处古来有一个巨大水渊(大淹子),洪水暴发季节,汶河水流到这里转折东流,来自葛庄的山河水迎头汇入,两水相交,往往会凸起一道水坝。民间所谓水兽使水作怪也!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