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端州区的来历

 让快乐伴你一生 2023-03-17 发布于山东

       隋开时西江称端水,端水旁设州,故名“端州”。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南越王赵佗击并桂林郡建苍梧国,本地属苍梧国。元鼎六年(前111年),苍梧王赵光、桂林郡监居翁降汉,汉置苍梧郡高要县,本地为高要县治。元封元年(前110年),高要县置盐官。三国时,建安十六年(211年),孙权军败刘表军于羚羊峡口。黄武五年(226年),孙权分交州置广州,本地属吴辖下的广州。建兴七年(229年),撤销广州并入交州,本地属交州。永安七年(264年),再分交州置广州,本地属广州。西晋太康元年(280年),苍梧太守王毅降晋,本地归晋。太康二年(281年),晋置西江督护。南朝宋升明三年(479年),以高要为子相(时县分子相、男相、令、长四等)。梁天监六年(公元507年),升高要县为高要郡,并置广州都督府于高要郡。隋开皇九年(589年),隋文帝废郡置州,本地为端州治。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废州置郡,本地为信安郡治。唐废信安郡,置端州,本地复为端州治。天宝元年(742年),改端州为高要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高要郡为端州。五代梁开平元年(907年),朱温称帝,刘隐称藩于朱温,本地属刘隐统治。乾亨元年(917年),刘隐之弟刘岩称帝,史称南汉,本地属南汉。宋开宝三年(970年),西江诸州降宋。绍圣三年(1096年),封遂宁郡王赵佶为端王。元符三年(1100年),赵佶登帝位,升知端州军事为兴庆军节度,以郑敦义为兴庆军节度使。政和三年(1113年),郑敦义筑砖城。同年知端州事升格为兴庆府。重和元年(1118年),改兴庆府为肇庆府。兴庆军节度使亦改肇庆军节度使。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同知广南西道宣慰使朱国宝率军攻克肇庆。改肇庆府为肇庆路,隶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广南西道。至元十七年(1280年),定肇庆路为下路总管府,隶江西行省福建广东道。至元二十年(1283年),福建广东道分置海北广东道与福建闽海道,肇庆路隶海北广东道。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遣赣州卫指挥使陆仲亨由韶州攻至肇庆。改肇庆路为肇庆府,隶广东行省岭南道。立肇庆千户所。正统四年(1439年),始建岭西分守道署,辖肇庆、高州二府。成化十一年(1475年),析高要县置高明县。清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清总兵许尔显占领肇庆。顺治十一年(1654年)八月,清朝两广总督李率泰开府肇庆。乾隆十一年(1746年),两广总督府迁驻广州,肇庆原两广总督府改督抚行台。

    民国元年(1912年)以后,先后设肇罗军政分府、肇阳罗镇守使署、西北军绥靖委员行署等于肇庆;1936年,设置广东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公署驻肇庆。

    1949年11月,首设县级肇庆市,后几经并撤。1988年3月,肇庆实行市管县新体制,原肇庆地区改称肇庆市,原县级肇庆市改为端州区,为肇庆市的城区。

      肇庆七星岩位于肇庆市区北约4公里处,景区由五湖、六岗、七岩、八洞组成,面积8.23平方公里,湖中有山,山中有洞,洞中有河,景在城中不见城,美如人间仙景。七星岩以喀斯特溶岩地貌的岩峰、湖泊景观为主要特色,七座排列如北斗七星的石灰岩岩峰巧布在面积达6.3平方公里的湖面上,20余公里长的湖堤把湖面分割成五大湖,风光旖旎。被誉为"人间仙境"、"岭南第一奇观"。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七星岩摩崖石刻是南中国保存得最多最集中的摩崖石刻群,所以取名为七星岩。七星岩原是由西江古河道形成的沥湖,主体由阆风岩、玉屏岩、石室岩、天柱岩、蟾蜍岩、仙掌岩、阿波岩七座石灰岩山峰组成,排列如北斗七星般撒落在碧波如镜的近600公顷湖面上,20多公里长的林荫湖堤,如绿色带飘般把仙女湖、中心湖、波海湖、青莲湖和里湖连结在一起,湖光山色,绰约多姿。早在晋代已有文字记载。唐朝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北海)曾慕名来游,写下了著名的《端州石室记》,镌刻在石室洞口石壁上。-元帅于一九0年四月游览七星岩期间曾写七绝一首:“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阳朔七堆山;堤边添上丝丝柳,画幅长留天地间。”七星岩旖旎多姿,集“桂林之同,杭州之水”于一地,自古以来就有“峰险、石异、洞奇、庙古”之说,重点游览区有“七岩、八洞、五湖、六岗”,可供观赏之景点达80余处。天柱岩最高,海拔117米;龙岩洞最奇,洞中有洞,有“千年诗廊”之美誉;石峒古庙最古,洞中有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