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四军中走出来的将帅(260)——罗湘涛少将

 茂林之家 2023-03-17 发布于湖南
文章图片1

罗湘涛将军

罗湘涛将军,1900年5月出生于湖南省平江县嘉义乡一户贫苦农民家庭。祖孙三代都靠给地主做长工维持生活,受尽剥削。

1925年,罗湘涛参加秘密农会,积极投入农民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支援北伐军攻打平江的战斗。1927年马日事变后,罗湘涛参加平江游击队,率游击队参加献钟暴动。1928年7月,参加彭德怀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任红五军第一纵队一大队特务队司务长。在敌人的疯狂“围剿”下,罗湘涛与地方党组织取得密切联系,在群众帮助下筹集到一批粮油和蔬菜,解决了部队急需。11月27日红五军攻打万载县城后,罗湘涛随部直奔井冈山,12月10日与红四军在宁冈胜利会师。在井冈山,罗湘涛参加黄洋界保卫战,后参加红五军奔袭安远城和攻打平江县城战斗。1930年7月,参加攻打长沙战役。

文章图片2

青年罗湘涛

1931年2月,罗湘涛任湘鄂赣红军医院总院长。针对医护人员和药品器材紧缺情况,他组织地方医疗救护队,聘请民间医师,组织上山采中草药,还化装成商人潜入长沙、岳阳等城市,购置了大批急需药材和医疗器械,在湘赣苏区先后建立起4所红军医院,开办了十多个诊所,开设医护人员和制药人员培训班,办了一个制药厂,提炼制成了200多种药品。1932年,罗湘涛任红军独立师第四团军需科长,平江独立师管理科长,湘鄂赣军区留守处主任、军需供给部部长。参加了历次反“围剿”斗争。红军主力长征后,罗湘涛任湘鄂省苏维埃政府财政部部长,坚持湘鄂赣边区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文章图片3

1938年在皖南合影。左起:罗湘涛、宋裕和、张正坤、周子昆、赖传珠、张元寿。

1938年2月,罗湘涛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军需处处长。在支队司令员陈毅指挥下,带领全处工作人员肩负起全支队2300余人的军需供给。后任新四军军需处副处长。1941年1月皖南事变中,罗湘涛为身边所带的部队全部经费焦急万分,找到副军长项英请示怎么办,项英指示给每个干部带一点,轻装突围。他遂冒着枪林弹雨,一一办好手续和分发经费。这时,他的警卫员和会计科长已全部牺牲,为轻装突围,他丢下了自己全部生活用品,把两支枪交给爱人李桂英背,自己只身穿上爱人给其做的特制背篼,前后装满金子、银元和纸币。由于山上布满了敌人岗哨,他们只能昼伏夜行,历尽艰险才找到当时皖南特委负责人胡明,在她的帮助下终于顺利突出重围,在无为县找到新四军第七师,再转赴苏北盐城新四军军部,把公款和账册如数交给军部供给部部长宋裕和。

文章图片4

罗湘涛和夫人李桂英(参加过中央红军长征)

回到军部后,罗湘涛任新四军第一师供给部部长,1942年春兼军工部部长。他按照粟裕利用苏北沿海特殊地形优势的意图,组织海上船队,利用当地港口、滩涂、草滩居民点,保存军工物资和保护军工队伍,为军工部的安全建设和加紧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为适应战斗形势需要,后方机关远离司令部机关独立行动,成立后勤部和后方党委,罗湘涛任书记兼部长,统一指挥后方单位。1942年11月,苏中军区海防团成立,罗湘涛兼政委。1945年初,罗湘涛随粟裕南下,任苏浙军区供给部部长。组织指挥了天目山反顽斗争的后勤保障。

文章图片5

1949年1月,罗湘涛在旅顺留影。

抗日战争胜利后,罗湘涛任华中军区第一师军工部部长兼政委,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军工部政委。1947年1月,任华东军区军工部政委,军需生产部政委。1949年,任华东军区供给部部长。参加了苏中、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为保障淮海战役胜利,罗湘涛在战前经过周密计算,按粮食、人力、供给、交通四个方面制定了支前工作计划,落实具体措施,规定每个纵队配备随军担架、挑子9000副,同时组织转运担架7500副、挑子9000副、小车15000辆。当时,山东解放区从乡村到城市,出现了家家户户齐动员、男女老少齐支前的场面。1949年春节前,为保证解放军每个战士吃上一斤猪肉,罗湘涛和华东支前办公室从鲁南地区紧急征调86万多斤猪肉供应部队,使得解放军阵地上粮足饭香。而在国民党阵地上,部队则因断粮而互相火并,1949年元旦前后的20天中,在火线上来向解放军投诚的国民党军达14000余人。

文章图片6

罗湘涛与家人合影

新中国成立后,罗湘涛任华东军区后勤部军需部部长、政委。

1955年,罗湘涛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

1968年8月23日,罗湘涛在南京逝世,享年68岁。安葬于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功德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