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 德 经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一门深入 义工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分享的是:《道德经》义工领导力的版本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一章可以说被后世人们大面积误解,甚至是完全扭曲,所以今天我们一定要专心地来听讲。 听讲之前,我们要按《道德经》老子给我们留下的方法论来做。首先要懂得调整我们的心态,进入宁静状态,让自己安静下来。既来之则安之,我们既然来听课,我们就专注在这里,天地都不存在,只有师父的声音,大家全神贯注。从头到脚放松身体之后,把呼吸也要调整一下,这些都有助于我们进入学习状态。 在正式开讲前我先回答一个问题,因为已经有不少人在问了,我感觉非常重要,需要来回答一下。有些义工,还有一些听众,他们在问:一个人到底是跟着一个老师学习,还是不断地跟很多不同的老师学习?到底哪一种是究竟之法?今天我们来回答。 要回答好这个问题也难也不难,来看看我们《封神榜》里面的例子,这会给我们以启迪。《封神榜》里面既有很多的神仙们,也有很多的弟子们,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我们首先看雷震子。雷震子是周文王在山林里面捡到的一个天选之子,然后被云中子收到山里面做了一名弟子。他师父用金丹大道让他长出了翅膀,拥有了很高深的法力,而且力大无穷。他修炼好了之后下山救了他的义父周文王,后来跟着姜子牙平定天下。 然后再讲第二位弟子是哪吒。哪吒是太乙真人的弟子,他跟着太乙真人期间有很多的灾难,因为他自己的性格特点,正义感很强,杀了龙王的三太子闯下了大祸。后来又不服他父亲的管教,失去了身体肉身。他师父非常慈悲,让他莲花化身。他反而因为灾难,变得更加神通广大,还变成了八个手臂的“八臂哪吒”,每个手臂上都有一个师父给他的法器。 我们来看一下有什么特点。这些弟子跟着一个师父学了一些本事,但是这些本事不太一样。比如那个雷震子的本事跟哪吒的不一样,雷震子会不会像我们现在当代的很多学生,跟这个老师学了一点知识,就想是不是另外再找个老师学另外一种?雷震子是怎么做的呢?没有。他一辈子,甚至千千万万年都追随一个师父--云中子。哪吒也是一样的,千千万万年追随他的师父太乙真人,他不会又去拜一下云中子学一点另外的本事。 然后接下来一个弟子叫做杨戬。杨戬的师父叫玉鼎真人,也教了他一身本事。他的本事主要体现在变化上--八九玄功,而且体现在智慧上,所以他的智慧非常高。拥有八九玄功的变化之术,其实就拥有了解剖宇宙密码的能力。就像我们说的五行就是五把钥匙,可以打开五个密码;八卦就是八个密码;六十四卦就是六十四个方法论;他是八九玄功、七十二变,就是七十二种方法论。所以杨戬在这个《封神榜》里面有很大的功劳。但是他也不具备其他人的本事,他也不能像那个雷震子那样,他也不能像哪吒那样,那为什么他也没有再拜几个师父去学其他的本事呢?他是千千万万年都不会改变,而是追随、忠诚于玉鼎真人。 还有个土行孙,拜了师父惧留孙。跟惧留孙学了之后,他就可以在土里面行走自如,这也是一种了不得的本事。他在土里面钻土的时候就算是雷震子、哪吒或者是杨戬都无能为力,拿他没办法,他的本事也是非常独特的。那么为什么这些人不再去拜别的师父多学几招?土行孙也没说看杨戬、雷震子这么厉害,也另外学几招。也是一样的,他只会忠诚于他师父的法脉,然后一门心思地把自己的本事精益求精。 后面还有很多。比如广成子收了弟子殷郊,赤精子收了殷洪。殷郊、殷洪因为不够忠诚,违背了当初的誓愿,背叛了师门,所以死得非常惨。当然这不是他师父想惩罚他,其实师父是有大慈悲心的,很心疼的,还想救他。因为师徒在古代就像父子一样,甚至比父子还亲,所以说很心痛。但是也没办法,因为是因果在惩罚他,是天道在惩罚他。《封神榜》里面还讲了好多好多其他师徒之间的关系。 好,我们看了《封神榜》,对刚才的这个问题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当我们在读小学的时候,当我们在社会上摸不着门路的时候,但我们很喜欢这些古文化,那么我会一会儿跟着这个老师,一会儿跟着那个老师,这个在做什么?在做选择题,也没办法,因为我们还不了解这个世界。 但是当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我们找到了,我们来到了古文化的根--道系。道系是古文化的根本,我们已经找到了它的源头。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还会动摇的话,那就完全违背了学道的本意。
比如我们讲《道德经》,外面好多人也讲《道德经》,我觉得A、B、C、D都讲得还不错,就像刚才我们讲的这些神仙--云中子、太乙真人、玉鼎真人、广成子、赤精子,这些都是神仙,都不错,但是他们的弟子会不会动摇?还是不会动摇。雷震子他就跟着云中子,哪吒呢,就跟着太乙真人,杨戬呢,就跟着玉鼎真人,土行孙就跟着惧留孙,他们还是不会动摇。什么道理?自己好好去感悟吧! 这个一旦感悟了,我们就会前途无量;如果不能感悟,在里面跳来跳去,将一无所获,浪费了生命,等到白发苍苍的时候,回头一看,很惭愧,什么都没学到。 为什么呢?就像种田一样的,种子下去之后还要不断地培育。如果我本来是种西瓜的,一看我旁边那个种稻子的比我好多了,我就又去种稻子,那么不仅西瓜荒废了,那个稻子可能也种不出来。 ![]() ![]() 天地不仁 好了,我们现在进入今天的主题。今天的这个主题也是非常关键,为什么?因为它是受到最大误解的一章。不仅普通人误解,连专家、学者们钻研《道德经》,一两千年来皓首穷经,也还是解释错了。为什么?其实就是因为没有传承。 由于道系的传承是一线单传,是六耳不闻的。只有在每过几百年之后,有一个特殊的天地,在特殊的时间点,才会有单传的弟子来告诉大家。但是传着传着又忘了,传着传着又忘了。今天我们这个时间点非常好,我们生在一个伟大的时代。老子到底是怎么想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写,今天大家就可以得到真正的答案。 先来看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就是它的原文了。有了原文之后我们就要抓住原文的灵魂,抓住里面最重点的关键的道理。 这里面最关键的道理在哪里呢?最关键的道理就是第一句话,关键词叫做“刍狗”;第二个关键词是“橐籥”,是指古代的一种风箱。这两个是关键词,我们把这两个关键词先抓住,慢慢地分解。今天因为是义工版本,我们重点是讲义工该怎么做。但是里面的奥妙,大家会从今天的课程有所理解。 “刍狗”是什么?“刍狗”是古代人们祭祀天地、祭拜祖宗的时候要用的一个工具,人们会把草扎的一个狗放在那里敬拜,用完之后就把它丢弃了,也可能一把火把它烧掉了。 我们知道“刍狗”是什么意思了,我们再来看看这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它在表达什么?表达的就是在宇宙万事万物之间所有的这些事物,就像一个草扎的狗一样的状态,它自然地在那里运转。 那么圣人呢?看这些众人、众生也是像那个“刍狗”一样,自己在那里运转,代表的是一种平等。没有什么高高低低的,没有非得专门去照顾谁的这个概念,这是第一层。 这个“不仁”呢?是指不要专门偏心于谁。因为老子对这个“仁”字是有描述的:一个人失去了“道”,就只好抓住“德”,失去了“德”就来抓住“仁”。 所以在老子的心目中,“仁”是处于一个相对比较低的位置,到了第三的位置了。因为第一个位置是“道”,第二个位置是“德”,第三个位置才是这个“仁”。所以“仁”已经属于后天的东西,真正的先天就是“道”“德”二字。 天地、圣人一定是处于先天的状态,对后天的完全不感兴趣。因为后天的有为有做,就有虚假。就像我们前几章讲的什么是美、善,如果大家都觉得美有标准,大家就会去造假美;如果大家觉得善有标准,大家就又去造假善。老子对这些东西完全是嗤之以鼻的,他不屑于去做这些事情。 因为天地与圣人不屑于做后天的这些事情,所以必须回到先天“道”跟“德”的这个状态。我们站在这个状态下,再来理解“刍狗”,我们立即就明白他要表达的真实的意思,就是我们众生,包括万事万物,如果像一个草扎的狗的话,我们就是没有灵魂的人了,那么我们众生就没有灵魂了。草扎的狗能有什么灵魂呢?没有灵魂,没有精气神,这是不行的。 那么,怎么让万物充满了灵性?怎么让百姓、让众生充满了灵性?靠什么?那么我们立即就明白了,“刍狗”是用来做什么的呢?是敬拜天地、敬拜祖宗的。拜祖宗的时候用这个“刍狗”。我们联想一下,拜祖宗用“刍狗”,我们人就是一个“刍狗”,那么我们人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立即就明白了,我们人最重要的任务,首先是要敬拜祖宗,包括我们义工,因为我们就是“刍狗”啊!既然我们是“刍狗”,“刍狗”的作用就是敬拜祖宗的,就是祭祀天地的,那我们就要敬拜祖宗。 敬拜祖宗有多诚心呢?有两个字可以表达:供养。我们的身、心、灵,我们的身体去供养了天地,去供养了祖宗,去供养了圣人,因为圣人就是我们的祖宗。比如说老子,老子是我们的什么人呢?他就是我们的祖宗,他在两千五百年前,那不是我们祖宗又是谁?所以我们敬拜老子的时候,我们就把自己生命全然奉献出去,供养出去。 很多人不太了解我们讲课程的方式,我们跟普通人讲课完全不一样。每天晚上我把标题写出来,根本不知道要讲什么。我真正讲的时候是没有什么太大的准备的,我只需要安安静静地进入先天的状态,进入洞天福地,然后与老子链接就够了。真正讲出这些“道”,讲出这些内容的就是老子本身,而不是我,我只不过是一个工具。为什么?因为我全然的身心灵和身口意都奉献给老子,供养给圣人。 这两句话经常被人们大大地误解,以上才是老子真正表达的意义,不然一个草扎的狗有什么灵魂呢?一把火烧掉了。人百年之后要干什么?一把火烧掉了,没有了,尘归尘土归土。 ![]() ![]() 以圣人为标准 很多人他就要问了,既然我们把一切都供养给圣人,那“我”到哪里去了呢?“我”不就是没有了吗? 对呀,“我”是没有了,“我”进入“无我”的境界,其实这才是修道的最高境界,这是第一; 第二,是不是“我”真的没有了?不是的。“我”依然存在着,正因为“我”跟老子所链接,我就天人合一了!我就拥有了无上的智慧,无上的力量,无上的勇气,所以说我不仅没有失去自己,反而我就变成了圣人。 为什么我们要效法圣人?为什么我们要把身口意毫不留恋地全部供养给圣人? 因为我跟圣人链接,我就是圣人,我就变成了圣人的追随者,变成了圣人的分身,我们做的每一个举动都不会违背圣人之意。这样我们理解了,就知道义工该怎么做了。 我们义工就要按圣人的方法论来做,每天二十四小时都知道“我是供养给圣人了”。那既然供养给圣人,我就变成圣人的一部分,我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起心动念就是以圣人为标准,我就不是自己了,我是以圣人为标准了,那么我每天都要帮助人,教导人。 比如我们道系义工的托钵二分法,天天做,日日做,月月做。而且智慧在哪里?智慧就体现在你要想办法怎么把它做得更好。靠一个人不行,我们这个团队就要互相商量,聪明的人就出主意,智慧高的人出主意,帮助智慧不够的人。 智慧不够的人是真的智慧不够吗?也不是,因为本自俱足,你的智慧不够是因为你过去的业障太深,挡住了你的智慧,使你看不清楚。所以我们要通过慢慢慢慢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布施、不断地随喜,来提升自己的智慧与慈悲。当我们的慈悲达到与圣人一样的时候,我们就没有任何的业障。 但是当我们有业障的时候,怎么办呢?我们学习“刍狗”。“刍狗”在干什么?“刍狗”就是敬拜天地啊!义工们理解了吧?“刍狗”就是一个比喻,就是我们道系的这个祈福文化,就天天做,日日做,月月做,是不能停止的,因为“刍狗”的作用就是如此。 ![]() ![]() 不如守中 下面这一句是非常重要的,“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天地之间,像一个风箱。风箱在干什么呢?“虚而不屈,动而愈出”,风箱是让那个火燃烧起来。我小时候还看到过那种风箱的。炉子的燃烧需要风箱不断的这样一出一进,就说明它不能停止。 天地之间有一种暗物质、暗能量是不能停止的,正因为它不停止,我们去看天上的所有的星系,一直在运动,在自转,在公转。 我们作为义工,我们这个领导是怎么来的呢?一样的,我们要不断地在运转,不断地在想办法,让我们把传播老子文化做得更好。这里面就意味着你在动,别人也在动。有好多好多的人会来干扰你、勾引你,甚至勾魂,让你掉到坑里去。怎么办? 我们要强大自己,要明白我们把自己的身心灵供养给圣人之后,我们跟圣人为一体,圣人、道、师父、我们每一个义工,大家已经连为一体。所以遇到任何诱惑的时候,我们就要站稳脚跟,用我们道系的勾引、勾魂之术,把他带入《道德经》的精神世界,这个时候我们就完成了一个功德的循环。 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把方法论教会所有进入的人,让他们理解,最后他们就会安安心心地在《道德经》的精神世界不断地成长、成长、壮大自己,最后成为大写的义工。 接下来最后一句叫“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是什么意思?因为我们的工作,使得我们要面对形形色色的人。 义工的工作、义务、责任和肩上的重担是什么? 就是教化众生。用什么教化?用《道德经》去教化。 我们在教化的时候,突然遇到有些人的业障实在太重,他根本听不进去;不仅听不进去,他还在夸夸其谈,说他那一个项目非常好,这个时候“多言数穷”,你跟他说得再多,他也听不进去。我们要有智慧,安静下来,不要跟他多说,我们去寻找下一位有缘人。 什么叫有缘人?那些能听得进去、听得懂的人,我们把时间与精力留给他们。然后这个“顽固分子”呢,我们是不是放弃他?不是的,到了老子这个圣人境界,是大圣人,是天地中间大写的义工,他是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人的。 怎么办呢? 平时不理他,但有时候可以发点文字给他,发点道系的精华给他,让他慢慢地醒悟。也许醒悟需要一个月,也许醒悟需要半年,也许醒悟需要三年,也许醒悟需要十年。十年以后他遇到了一些重大的变故或者痛苦,他痛定思痛,突然发现:“咦?那个义工经常发给我的那些东西,讲得太好了,我一定要去学习了。”这个时候,我们依然伸出热情的双手,接纳他进入《道德经》的精神世界。 “不如守中”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守住中道。话太多了,一直说啊说啊说啊,是不是中道?不是的,成了废话。
![]() ![]() 相处之道 《道德经》每一章的文字不多,但是里面表达的意思,你只要能抓住《道德经》的灵魂,抓住它的中心思想,就会受用无穷。不仅在义工工作中受用无穷,把它带入生活,比如说教你的小孩,也是受用无穷。甚至有的宝妈,本来不懂得怎么引导她的丈夫变成一个更有出息的人,但用《道德经》的智慧去引导,突然发现家里面的每一个人都变得那么有智慧,那么慈悲,那么善良;而且走出去,会得到人们的认可。 因为只要你的智慧达到了圆满,哪怕再顽固的人,他迟早会认可你;哪怕是你的竞争对手,他都不得不在后面说:“哎,那个小子还真的不错!”为什么?因为老子的《道德经》,历经两千五百年,哪怕是不认可《道德经》的人,最后他在心里面,都不得不承认老子确实是圆满的智慧!哪怕有的人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为了实现自己的私利,把老子《道德经》都扭曲了,歪曲了,但是他也不得不承认《道德经》的究竟的智慧! 所以说,如果你真的掌握了,不说要掌握全部,即使你只掌握了一部分,你出去用它,跟你的领导、跟你的同事,去交流你的心得体会。把它化入生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个时候你也会得到大家的尊重,你也不用担心在单位上搞不好关系。 前几天才遇到一个人,他说他的领导老是打压他,问我怎么办。我跟他说你到任何地方,走遍天涯海角都没办法。因为你只要不解决你跟领导之间的这个正确的位置,你在任何地方都不受欢迎,在任何地方你都走不通。 那么什么是正确的位置?其实刚才我们已经说的非常明白了,那就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而百姓们要效法万物,是把自己奉献给天地了!百姓们就像“刍狗”一样,把自己的身口意已经供养给圣人了! 那么在这种状态下,义工队会设定大队长、小队长、中队长等等,那么作为下级,就要虚心地接受上级的指导,一个新的义工要接受老义工的指导,这是天经地义的。 如果你觉得他不对,没关系,在你发现他的问题的时候,你可以私下里越级向更上级讲你的一些看法,但是不能去宣扬,只能一对一的,六耳不闻,这叫玄之又玄,这样就不会造成矛盾;更上级可能会指点你,让你消除你的疑惑,但是你对你直接的上级,什么态度呢?还是《道德经》的道理,你得去尊重他。 因为上级是接受更上级的指令,更上级又接受更更上级的指令,然后我们一直推、推、推到了圣人那个地方。圣人在想什么,我们能搞得懂吗?我们搞不懂,他那个智慧太高了,我们怎么知道? 我们觉得那个圣人这次是错的,那只是我们以为。因为这个世界很复杂,他要到东边去,他可能得先到西边,有一个词语叫做“声东击西”。比如说圣人他本来是要到西边的,但是他偏偏告诉所有的人“我们现在开始集中全力到东边”。有些有智慧的人就说:“怎么走错了啊?应该到西边啊,怎么会到东边?”或者是明明要到东边,却说到西边去。下面的人搞懵了,明明要到东边,为什么我们领导、圣人、上面说要到西边?那不是错了吗?根本没有错。因为你不知道他最深的智慧到底在哪里,里面有种种因素的变化。 为什么要效法水?水就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水总是流到低处,但是中间的变化那是无穷无尽的。你说水流低处,那如果温度够高呢?到了一百度以上呢?到二百度呢?水怎么样?水得蒸发,变成蒸汽到天上去了。那不是违背了它自己吗?根本没有违背。时机成熟,它会变成了一朵乌云,又降下来到最低的地方去了,没有违背。 你说水是最柔软的,但是温度再低呢?零下十度、零下二十、零下一百度呢?怎么样?结成冰。那个冰有多坚硬呢?比最硬的石头还坚硬。你说水又违背了自己了,水不是很柔软吗?你搞不懂啊!但是圣人的智慧就已经达到了上善若水,达到了“道”的那个位置。时机成熟之后,慢慢慢慢春天到了,温度到了十度二十度了,水全部融化了,它还是柔软的,它的本质从来没有变化。 所以你作为下级,你搞不懂上级在干什么,你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听话照做,这就是忠诚的真实的体现。什么叫忠诚呢?就是听话照做。 你要知道你的直接上级,他其实是听更上面的人在指挥他,然后更上面的一直一直向上走,到了善知识那里,善知识的所有的举动是听了老子的,是听了圣人的,他是按那个“道、德”来做的。所以你理解不了很正常,因为你还不到那个位置。 听了这堂课之后,我们就知道,我们就像一个“刍狗”一样,必须把自己供养出去,到圣人那里,然后与天地合一,自己拥有圆满的智慧。在做义工的时候,听话照做。 好了,今天我们就简单地分享到这里,大家好好地感悟,关键是要行动。“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我们要跟道融合,要像道一样,它没有一秒钟会停止运动。你看看宇宙,任何一个星系,它是绝对不会有一秒钟停止的。 所以我们义工们也是一样的。当你忙的时候,用忙的方式去做;很安静的时候,用安静的方式做;抽不开手的时候,用抽不开手的方法做;我自己忙不过来,我是不是能找一个助手呢?一个助手忙不过来,找两个助手,这两个助手如法炮制,他们是不是又能找到一个两个助手呢?当然,宝妈忙不过来,是不是可以让自己小孩来弄呢?自己小孩做不过来,是不是可以让他的弟弟妹妹来做呀?它是无穷无尽的。 所以说不需要再说,“多言数穷”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