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见的8种山石皴法及示范,以后见了立马就可以识别出来了!

 太行山石 2023-03-17 发布于河北

图片

披麻皴

取麻绳披散开之形,线条以中锋、侧锋为主,笔中水分较少,线条绵厚苍劲有力,环环相扣,长线与短线相互补充,切记不要平行。多爪来表现江南绵延起伏的山丘,五代时的画家董源、巨然多用。根据行笔时爪线的长短不同又可分为长披麻皴、短披麻皴及散披麻皴等,近代大家傅抱石喜好以散笔作披麻,将笔头故意打散,皴擦出山石的肌理感,气概非凡,与众不同。

图片

大、小斧劈皴

取斧子劈柴之形,大斧劈皴从小斧劈皴演变而成,行笔时将笔侧卧如斧之砍劈状,画出的笔意形状是平头尖尾,下笔重疾而快提收笔,适合表现险拔或断裂的山体结构。南宋马远、夏圭及明代“浙派”画家多用此法。

图片

荷叶皴

取荷叶筋展披拂之形,用以柔中带刚的中锋为主。根据荷叶叶筋的大致走向直皴,展现荷叶阔而圆的体积感,表现江南有些松上丘陵,经雨水长期冲刷形成的特别石质,此法在山水画的石法中用得不是很普遍。

图片

解索皴

山披麻皴演变而来,与披麻直而挺的线条不同。解索皴用笔须多转折,层层交叠,错综繁密,与牛毛皴都是披麻皴的延展变化,元代王蒙多用此法。

图片

雨点皴

与豆瓣皴都可以理解为是短笔的披麻皴,因下笔迅捷,中锋直落,如雨点打落在山石上而得名,画时笔笔肯定有力,直起直落。爪于表现太行以西、陕北等地土质高原的山石结构,北宋范宽多用此法。

图片

折带皴

用笔先中锋行笔,再以侧锋折笔向下直落而下画出,表现山石的立体感,多画江南平坡山石。此笔法元代倪云林总结得最好。

图片

米点皴

因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所总结画法而得名。画时用笔侧笔横点,注重多遍浓淡交织的积墨表现,加上多次的渲染使石头显得温润朦胧,多表现江南云山的烟雨风悄。

图片

骷髅皴

因表现空窍玲珑如骷髅的山石而得名,也可以称为卷云皴,如同卷动的云朵升腾直上。此皴法常表现石灰岩地形或海滨的奇石等,在历代大家的画中不属常见。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