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英语的破局之旅-
2023.03.09
上一篇《汉英对比之词汇篇-概念意义的对比》分享了词汇概念意义的对比,今天我们继续分享词汇关联意义的对比。看完这篇小文,你不会再将“制度”与“the system”划等号,也不会将“宣传”简单的翻译成“propaganda”。
——词汇对比之关联意义
除了概念意义的对比,关联意义的对比也不能忽视。关联意义与概念意义不同,它不以定义的形式出现, 因此在词典里的表现比较隐蔽,甚至根本不表现出来。
关联意义主要包括文体意义、感情意义、搭配意义和联想意义。
词义对比之文体意义
文体意义指的是词应用于某种场合的特性。有些词可用于任何场合,称为中性词,这些词用起来比较安全,但仅仅掌握这些词会使表达单调、乏味。还有些词,只适合用于特定的场合,使用时要遵守场合上的规矩,不能乱用,这些词就有特定的文体意义。
对于文体(语体),语言学家主要分为:最正式-正式-中性-非正式-最非正式,五种。这五种文体中,我们最要关注的是正式文体里的书面语词和非正式文体里的口语词、俚语词。还记得写关于口语的那篇小文:英语口语不好,更大的原因可能是...吗?我们分享了语体对比,当时对比的就是语言内部词汇的文体区别:
英语:parent - father -dad
汉语:磋商-商量-合计
而今天分享的是英语词和汉语词之间文体上的差异。
书中以“shit”一词为例进行了说明,虽有些不雅,但很体现问题。说有本英汉字典在解释其作为动词意思时,只给出了“大便”一种说法。而在《牛津高阶》里,“shit”这个词不但表明是禁忌语,而且给出slang的标识,表明是个俚语表达,不可随便使用。还在HELP标识下注明了更为礼貌的说法是“to go the toilet/lavatory(BrE)”, “to go to the bathroom(AmE)” or “to go”;更为正式的说法是“to empty the bowels”。
这些都在说明 to shit是不文雅、不正式的说法,在文体上与“大便”这个释义不相符合,因为在汉语里“大便”还是比较委婉的表达。
有了这样的认知后,学习者就不会在正式场合冒出这么一句Excuse me, I'm going to shit的话了。
如何培养文体意义呢?
这需要我们在学习词汇的时候,多查词典,不只看英汉字典,也要多看看英英字典,关注文体上的对应。
当然,有的字典在给汉语释义时,也不太注意文体上的对应,或在给对应词时列出一组同义或近义的词却没有给出文体上的差异,还有就是汉语词在文体上表现不如英语词那么丰富,没有文体上对应的词。这种时候,我们要依靠字典上的标识,牢记文体意义,记住使用的合适场合。
词义对比之感情意义
关联意义的第二个方面是感情意义,就是指词的褒贬义。
同一个意思,不同感情意义的词表达的态度就截然不同。比如,“美丽”和“妖艳”;“美发师”和“理发的”;“果断”和“武断”。
同一个词,使用语境不同,有褒义也有贬义。比如,汉语里的“骄傲”一词,英语里proud也一样。
英汉词感情意义不对应,造成的错误。我们来看下面这两个词。
汉语里的“制度”,如果翻译成“the system”就是错误。我们来看它在字典里的意思。

汉语里的“制度”没有上述这层意思。所以在谈论制度的时候,不要在轻易的使用“the system”这个词。
英语词“propaganda”一般都翻译成“宣传”,可propagandas是个典型的贬义词。我们来看看字典里的解释:

而汉语里的“宣传”没有贬义,虽不是褒义,至少也是中性。用书里的话说,要表达propaganda的意思,“宣传”一个词当不起这个重任。其实,这个词propaganda在西方,简直就是“说谎”的代名词。对于这个词,更好的翻译建议是“虚假夸张的宣传”或“政治鼓吹”。
所以,在词的感情意义上要提高警惕,查字典时,一定要注意有没有approving,disapproving;apprec, derog这样的标识。
词义对比之搭配意义
搭配意义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在一起使用时的习惯配合。说一个词有搭配意义,就是指它和别的词有一种“默契”,有一种“铁的关系”。学习单词时,要以整个词块输入记忆,不要孤立的记忆。
分享一个让我比较“上头”的词heady。


House buying is like drinking wine-it can be heady stuff. 买房如同喝酒——它会使人头脑发热。
从对比角度学习词汇搭配
比如,汉语的“学习”和英语的learn,作为动词而言,它们的搭配是否一样?
汉语里的“学习知识”写成“learn knowledge”居然不对,要写成acquire knowledge;
“学习他人的榜样” 写成learn the example of others也不对,应该说成follow the example of others;
“学习某人的长处”写成“learn somebody's strong points”不对,应该写成emulate somebody's strong points。
还有一个词,汉语里的“副”字在英语里有四个说法。
副主席 vice chairman
副书记 deputy secretary
副司令 assistant commander
副教授 associate professor
这种毫无章法的变化,讲得是使用习惯,没有什么窍门,需要我们对比记忆。还有查字典时,要多注意里面的搭配表达。
词汇比较之联想意义
联想意义就是一个词在我们脑子里引起的联想。这个联想意义很难在词典中找到,很难标示出来,因为联想意义因语言而异、因文化而异、因国家而异、因民族而异、因时间而异、因地域而异,甚至因人而异。
联想意义有两种,一是词内联想,二是词外联想。
理解“词内联想”之前,我们回到之前说的peasant这个词。

它有两个意思,第二个意义带贬义,最后导致第一个意义渐渐不用了。这就是词内联想产生的结果,也就是说词义内部产生了某种动因,使词在语用上发生了变化。
这种情况只发生在多义词身上,多个意义中的一个意义含有不好、不雅或不洁的内容,就会叫人在使用其他词义时触发不好的联想。所以遇到这样词,要慎用。
再来看看词外联想,它是指一对英汉语的对应词在各自民族的人脑子里产生的联想。如果这些联想不同,便会影响到词的正确使用。书上给的例子是,中国代表团在说到优生优育时,用了eugenics一词,让美国同行大为惊讶。因为这个词希特勒在宣称要“优生”日耳曼民族并大肆屠杀犹太人时使用过,带上了令人极其憎恶的联想意义。所以“优生”不要翻译成eugenics。在这件事上,中国代表团成员可能受了英汉词典的误导。


上面是两本字典的释义,基本也没看到和纳粹有半点关联。后来在剑桥字典上找到对应的解释:

这个例子很典型,它说明了一个道理,词外联想意义和语言使用者的历史和文化有密切的联系。词外联想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联想。文化就像空气,每个人身处其中,我们任何思想都是以这些文化为背景的。而每个代表事物或概念的词,出现在我们头脑里,作用或受制于我们的思想,也必然会激活带有特定文化背景的联想。使用汉语母语的人和使用英语母语的英美等国家的人文化背景差异很大,一些看上去对应的词在文化联想上却有很大差别。
“过度概括”是导致我们在词外联想意义上出错的原因。比如,汉语里“猫头鹰”和英语里的“owl”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文化。汉语里有句老话,说“夜猫子笑,魂吓掉”,还说猫头鹰一叫准会死人,是中不吉利的象征。但在国外,对“owl”的态度和中国的完全不同,猫头鹰被描绘成森林里最有智慧、最有灵性的动物, 是“智慧”的象征。
再看一个词horseshoe。

英语中的horseshoe有好运的象征,而汉语里的“马蹄铁、马掌”就没这个本事了。而汉语里象征好运气的东西,如棺材(升官发财),英语里的coffin就是没有这种联想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