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海风 开国少将贾若瑜在回忆中,讲述了一段抗日期间护送黄金的经历,让他终身难忘。 他写道:“我刚准备到抗大第一分校胶东分校上任时,意外接到了胶东特委的紧急求助,安排我负责运送黄金。这个任务异常艰巨,3万多辆黄金在路上要走一个多月,通过三道日军的严密封锁线,相当危险。” 【贾若瑜将军】 那是1940年的冬天,雪花飘飘,寒气逼人。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大队队长兼教导员贾若瑜接到组织安排,到胶东组建抗大第一分校胶东分校。当他马不停蹄地赶到掖县时,胶东特委负责人来找他谈话。 特委负责人说:“山东分局交给我们的任务,是采集、运送黄金,我们掌握的金矿生产的黄金和向外收购的黄金全部上交。这次我们筹集了3万多两黄金,运输黄金的任务交给你。准备给你配备两个营,你看怎么样?” 贾若瑜知道武装运送黄金极其危险,途中可能遇到日军扫荡,还要穿越敌人据点、炮楼的重重封锁,并且一定要保证黄金的安全。明知任务艰苦,但贾若瑜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我坚决完成组织交给我的任务。” 黄金是抗战的重要经费,是众多地下工作者和革命群众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在艰苦的抗战形势下,胶东特委将运输黄金视为头等大事,一定要确保黄金平安送到山东军区所在地沂蒙地区,然后再运往延安。 胶东特委为何将这一重大任务交给贾若瑜?这是有原因的。 贾若瑜是四川合江人,1915年出生,参加过长征。他虽然年龄轻,职务级别也不算高,却是响当当的“游击大王”。他这个“游击大王”的称号,还有一个来历。 1939年,八路军在敌后办抗大分校,培养抗日干部,贾若瑜是军事总教员。第一战区司令卫立煌与朱德总司令很熟。卫立煌听说抗大要办分校,就找朱总司令商量,想派人到抗大学习八路军的游击战术。 朱德一口答应了下来。于是,卫立煌派了100多个军官学员到抗大学习。抗大为这100多个军官学员增设了一个队,编在第三支队第八营,专门训练他们打游击。 贾若瑜向第一战区的军官学员讲解游击战争的打法:“一般的战法有三种,运动战、阵地战和游击战。运动战和阵地战属于正规作战方式,游击战属于非正规的作战方式。游就是走,击就是打。我们怎样游?就是哪里好走,就走哪里,怎么好走就怎么走。击就是哪里好打,就打哪里,怎么好打,就怎么打。游和击要结合起来,光游不击就是逃跑,只击不游就是蛮干、死干,那样就容易打败仗。” 【抗大学员】 贾若瑜讲得生动形象,把学员们都吸引住了。以往他们在蒋军的军校学习的是正规战,从未接触过游击战,这样的作战方式让他们耳目一新。 贾若瑜不仅从理论上讲清楚游击战,还让这些学员领略游击战的威力。当时,日本人在陕西的黄岩建了一个大据点,驻扎了日伪军,他们在那里自称皇帝、丞相、将军,时常出去扫荡,欺压百姓,弄得民怨沸腾。 八路军决定打掉这个据点,就把这一任务交给了贾若瑜。贾若瑜与抗大学员一起周密谋划,部署行动计划。他带领一个连队的学员去了据点,在出发前,他们刚巧碰到了卫立煌派来的学员。 这些学员问道:“你们要去哪里?”贾若瑜说:“我们去黄岩抓伪军。”学员说:“那可是日本和伪军的大据点,人数很多,你们这么点人去吗?”贾若瑜说:“我自有办法。” 贾若瑜带着学员冲进了据点,抓了30多个俘虏,还缴了几十支枪。当贾若瑜带着俘虏和战利品回到抗大时,所有的学员都惊呆了。这么大的据点,一个教导员带一个连就打掉了。学员们给贾若瑜起了一个雅号——游击大王。这些学员学完回去后,向卫立煌报告了学习情况,对贾若瑜佩服得五体投地。 朱老总和卫立煌在一起 卫立煌给朱德发了一个电报,专门提到贾若瑜不仅军事理论讲得好,游击战更是打得好。有一次,朱总司令到抗大开会,问校长何长工:“卫立煌提到学校中的游击大王贾若瑜,是哪一个?”何长工指着贾若瑜说:“就是他。”贾若瑜站了起来。开会的有3个团七八千人,这下贾若瑜出名了。 游击大王贾若瑜确实是名副其实,能打仗,作风硬,有办法,这也是胶东特委派他负责运送黄金的原因。 运送黄金这一路很长,要通过一段日本人的统治区和国统区,最难穿越的就是日军的三道封锁线。第一道是青岛到烟台的公路,第二道是从高密到掖县的封锁线,第三道是从潍坊到烟台的公路。这三道封锁线,日军不仅有重兵把守,而且每个据点都配备了精良的武器弹药。 贾若瑜带着两个营的兵力,还有几十匹骡子,队伍目标不小,如何穿越这三层封锁线?他在出发前,与两个营的营长商量了计划。贾若瑜说:“这次运送黄金的任务艰巨而危险,并且与我们以往打游击战大不相同。我们的核心任务,是安全地把黄金送到目的地。我们一定要明确任务,提高保护黄金的安全意识。我们穿越敌人的封锁线时,不能与敌人打仗,因为大部分金子都在牲口上,一旦暴露了,就完不成任务了。” 大家统一了认识,细致分配任务。每个骡子驮一箱金条是一千两,营长、教导员和连长、指导员等干部各背5两,从而分散目标。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部队出发了。贾若瑜命令部队白天找相对安全的地方潜伏,等到夜幕降临时开始急行军。部队行军一夜之后,再找地方落脚歇息。就这样,部队绕过日军的巡逻部队,走小路穿越敌人没设岗哨的地区。一路小心谨慎,没有跟敌人发生交火。虽然贾若瑜部署严密,但计划不如变化快,他们还是遇到了危险。 一天,部队行军到达潍县(现为潍坊)。侦察员到前面打听情报,一会儿跑过来向贾若瑜报告说,日军正准备在潍县抗日根据地一带扫荡。贾若瑜扫了一眼队伍和骡子,东西太多,目标过大,一定要提前躲起来。 贾若瑜对一个干部和侦察员说:“你们再去一趟,详细打听鬼子扫荡的时间、区域和人数,我们再做安排。”两个人立即向村里跑去。 同行的干部议论起来:“这一带有芦苇荡,以往战斗时,躲在青纱帐里,既保险又可以打击敌人。”有人附和这个建议。贾若瑜思考着,过去芦苇荡是我们打仗的天然屏障,鬼子多次与我们在芦苇荡交手失败。但他们吃一堑长一智,会不会先盯上芦苇荡?何况现在我们带着这么多重要的东西,如何轻装上阵地打仗? 两个打探消息的人回来报告了情况:日本鬼子定于明天在清水坡一带扫荡,大约有千余人的样子。 贾若瑜说:“清水坡的芦苇荡太显眼了,日军必定先从这里下手扫清障碍,我们要绕开这里,找远处的村庄躲避。” 部队找到当地的群众,一个群众说:“清水坡北面的村庄人烟稀少,群众也没有多少粮食和牲口。日本鬼子看这个村子没什么可搜刮的,一般不去那。”部队在这个群众的带领下,进入这个村庄。战士们在群众的帮助下,分散隐藏了起来。 打探的情报果然很准,第二天早晨,日军就来清水坡扫荡了。他们一群人浩浩荡荡,来到芦苇荡跟前。日军指挥员命令把芦苇荡烧了,士兵点了火,一时间,芦苇荡火光冲天,浓烟滚滚,炮声隆隆,随后他们冲进了村庄。 躲在北边村庄的贾若瑜部队听到远方传来的枪炮声,还好当天下午,日军撤回去了。营长对贾若瑜说:“你的决策真准!这次好险,我们和黄金躲过了劫难。” 随后,贾若瑜带领部队行军到济南的北面,夜间通过几道封锁线,绕到了敌人的外线。当敌人采取合围行动时,和贾若瑜部擦肩而过。就这样,贾若瑜带领黄金部队,机智地穿越了一道道封锁线,历时两个月时间,把3万两黄金从招远安全地送到了山东军区所在地沂蒙,由另一支部队将黄金送到了延安。 【贾若瑜】 贾若瑜足智多谋、英勇顽强,出色完成了运输黄金的重大任务,多次指挥粉碎了日军的扫荡。1949年,他被任命为胶东军区司令员,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担任了军博的首任馆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