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锦细锣鼓、江南皮影戏 福田净寺、安方塔 上海松江的一场场烟雨 诞生了古镇里颇有特色的 烟雨长廊、明清建筑 孕育了陶宗仪、史量才、马相伯等 文化、教育界名人 它就是泗泾古镇 在多年保护建设性开发之后 泗泾古镇今天正式开街 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据悉,泗泾古镇是松江下塘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核心区,全域总用地面积共15.52公顷,2005年被命名为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2014年被命名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2017年5月,泗泾镇正式启动风貌区保护性开发建设。过去多年,泗泾古镇主要以动迁和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为主,已经动迁超2000户居民,基本完成主干道路面修缮和供水管网、燃气管网铺设。 泗泾古镇旧貌换新颜,临近开街,不少老街旧居民“重回故里”,十分欣喜。他们表示很希望这条陪伴数代人成长的老街可以重新热闹起来。 作为松江区“春季问山十八游” 系列活动之一 泗泾古镇可少不了热闹 开街相关活动将为期10天 预计客流将达到10万人次 上海松江警方也发出了排队预警 上海公安局松江分局治安支队内保科科长顾振表示,警方已制定了周密的工作方案,在出入口等区域了设置了蛇形通道、等待缓冲区。并且在泗泾塘安排了公安巡逻艇,应对处置突发事件。同时在集市周边安排了临时停车场。 此外顾振还提醒游客,出门时最好使用导航软件、合理规划路线,错峰游玩,在游玩中看管好自己的小孩以及随身物品。 焕然一新的泗泾古镇 究竟有哪些好玩的、好吃的、好看的 一起先睹为快!! ↓↓↓ 百余米的烟雨长廊 青砖黛瓦的老宅子 每座都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 古镇沿河民居留存有数段百余米的烟雨长廊,呈现出泗泾水乡古镇特有的建筑风貌,需要沉下心来慢看。 目前,沿街已修缮完成对外开放的宅院,实现了“整体修旧如旧、细节修旧如新”;引进入驻的项目也是以“文化为主”,透露着文人雅风,游客可看可参与。 据悉,泗泾下塘风貌区有39处文保,已完成包括史量才故居、马相伯故居等在内的15处文保的修缮验收,另有17处文保全面启动勘察设计。预计至2025年,风貌区文保修缮基本完成。 修缮好的老宅中,不少墙上挂了一个木牌。如果写着“保留”两个字,说明这堵墙是原来的老墙。工作人员表示,每座老宅都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所以修缮不只是修修补补,还要根据史料,尽可能还原它的样貌,恢复历史记忆。 除了“修旧如旧,以求其真”还原古镇建筑风貌,泗泾古镇还通过引进优质社会资源的方式,让文保建筑活起来。 以马相伯故居为例,经过修缮和功能升级后,故居以独特的江南元素、多样的展陈形式“还原”马相伯一生。整个故居的墙上、展柜内,不仅有马相伯生平经历和卓越贡献的图文介绍,还有他童年使用过的旧书籍、旧文件等实物展出。 曾有“郡东十八镇,泗泾第一镇”的美誉 保存了完整的街河格局 和原汁原味的水乡风貌 《人文泗泾丛书》编写者李德复,常年负责整理记录泗泾古镇的民俗风情、名人乡贤,也希望为古镇建设出一份力。李德复告诉记者,要原汁原味保存千年古镇的风貌,就先要将“江南水乡”品牌运用好。 行河而船、跨河而桥、依河而街、因河而镇——在泗泾古镇历史发展脉络中,“水”是重要元素。泗泾于元代建镇,有“郡东十八镇,泗泾第一镇”的美誉,水系运输发达。 如今,泗泾古镇依然保存了完整的街河格局和经典的水乡风貌,主街两侧多为砖木结构两层小楼,房屋进深直抵泗泾塘,户户相连,沿河贯通。沿河建有河埠头,航运上下货便利,临街和临河的底层门面均开设店铺或商行。 通过广泛征集市民意见、召开专家咨询会,泗泾镇最终决定将古镇保护开发惠及居民,形成“水、街、巷、塔、寺、廊、桥、院、坊”九大江南水乡景观的一揽子方案,打造安方晓月、中医仁寿、烟雨长廊等8个泗泾古镇独特IP。 最佳打卡地公布! 来古镇感受 “风花雪月”的诗意美好 “来泗泾古镇感受'风花雪月’的诗意美好”,是最近社交媒体中热词,指的是古镇“风”“花”“雪”“月”四个打卡地。 “雪”坐落于管氏宅的“南村映雪” 也是松江“最美书店”之一 “花”是入驻丁氏宅的 小林漫画“等一朵花开”阅读艺术空间 “风”是由吴门琴派领衔打造的 “松风听音”古琴文化艺术馆 “月”是位于程氏宅的“月栖华明” 是茶文化研究中心和乡音茶 仅仅捧红一两个“网红店”,并非泗泾古镇建设的核心内容。“风”“花”“雪”“月”背后,是泗泾古镇希望以“人文松江”为主线,串联起松江优质文化软硬件,用好千年古镇人文禀赋,构建传统地域特色与新锐潮流文化相融合的沉浸式场景。 “不能将古镇建成千篇一律卖臭豆腐、剪刀的商业街,要赋予古镇生命力和成长性。”泗泾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古镇开街以“具有人间烟火气、充满时尚艺术感”为目标,量体裁衣植入新业态。 除了“风花雪月” 品尝美食也是很重要的 做有格调的古镇,也不意味着要与烟火气隔绝。在老街经营文创IP“月出有狸”实体店的金一,在泗泾出生长大,曾远赴多伦多留学,但最终还是回到了家乡泗泾。古镇开街,金一最兴奋的,是泗泾小笼的回归,“老街进口第一家店铺叫'泗筱笼’馒头店,专卖泗泾小笼。” 他告诉记者,泗泾小笼其实很有名,泗泾的老人都知道,“老街上曾有一家国营店,小时候,爷爷奶奶领着我去吃,成了童年的美好回忆。我不希望它消失。'泗筱笼’的出现,把泗泾原有的、人们遗忘的东西重新拾了起来,延续了泗泾本土的美食文化。” 此外,曾让报业巨子史量才念念不忘的“阿六汤圆”,也将以区级非遗的形式进入古镇。史料记载,居于泗泾镇的史量才爱吃“阿六汤圆”,到了《申报》馆后还对这道民间美食念念不忘,不但每次回泗泾都要吃一顿“阿六汤圆”,还曾多次托人捎生汤圆给他,自己煮着吃。 国家级非遗“泗泾十锦细锣鼓”、市级非遗“松江皮影戏”等,泗泾特色民俗活动项目“南村讲堂、古镇戏台、评弹天天演”等也将走进古镇,丰富文旅体验。 这样踏青打卡的好去处 你心动了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