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国统一中国的重要因素:权力的顺利交接,减少了内耗,国力暴增

 梦想童年594 2023-03-17 发布于江西

秦国能够在战国末年灭掉东方六国,统一中国,有多种因素,除了秦孝公实行商鞅变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还有一个重要的要素,就是权力传承和交接的顺利。尤其是在秦献公即位后,相比东方诸国,顺畅的权力交接极大程度上减轻了无谓的国力消耗,因此才积蓄了横扫六国的力量。

无论是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地处西方边陲的秦国,国君的传承往往都是非常的顺利,甚少有为争夺君位发生大打出手的情况,也较少发生内乱,即使偶尔产生了异常,也在很快的时间恢复正常,和东方的很多国家形成了鲜明对比。

文章图片1

春秋时期地图

一,春秋时期秦国的国君传承:

从公元前777年到公元前477年,秦国共产生了十六位国君。这十六位国君之中,只有一位遭到弑杀,即秦出子,但是之后的政局立即被上台的秦武公控制,使秦国恢复政治安定。三十多年后,秦国就迎来了一位英明之主秦穆公,广泛笼络东方国家的人才,引进百里奚、蹇jiǎn叔、由余等贤臣,励精图治,大力向西方进攻,开疆扩土,称霸西戎。同时利用晋国献公去世后权力交接的混乱,取得晋国的河西之地。直到晋文公上台,由于晋文公称霸江湖,秦无法东进,便继续向西拓地千里。

文章图片2

春秋时期秦国国君传承

同时期的晋国,从晋文侯到晋定公,一共产生了二十四位国君,其中十位都被弑杀,几乎每次弑君都带来国内一片混乱的局面。频繁的政变和内乱,严重消耗了晋国的国力,使得晋文公时建立起的霸业,持续了数代即江河日下,不能持久。另外,由于公室之间频繁在争夺君位上大打出手,在争权夺利中失势的公子要么被杀,要么就流亡国外,导致了一个很严重的后果:公卿力量坐大,并且失去限制的力量。

晋国做出这样的选择,和他们的历史有密切关系。前745年,晋昭侯即位后,将曲沃封给了自己的叔叔桓叔,而曲沃的实力比晋国的都城翼都要强大,造成了尾大不调的情况。由此双方互相攻伐,一直持续了六十多年,直到前679年,曲沃武公统一晋国,为晋武公,完成了曲沃代翼。晋武公去世后,晋献公即位,为了防止这种以下犯上的情况再次发生,晋献公决定将曾祖父桓叔、祖父庄伯传承下来的诸多公子尽数诛杀或驱逐。献公后期,迷惑于骊姬,又逼死太子申生,驱逐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给晋国带来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到公元前512年晋定公即位后,形成的六卿的力量已经非常强大,甚至为了抢夺地盘互相攻伐。由于之后一直没有出现强有力的国君实现集权,导致一百多年后,形成的韩赵魏三大家族瓜分了晋国。

晋国被弑的国君及公子:前739年,晋昭侯被大臣潘父弑杀;前724年,晋孝侯被曲沃庄伯弑杀;前709年,晋哀侯被曲沃武公俘虏后杀害;前705年,晋小子侯被曲沃武公弑杀;前679年,晋侯缗被曲沃武公弑杀;前669年,晋献公大诛桓庄之族;前656年,晋献公逼死世子申生;前650年,晋献公去世,即位的奚齐、卓子接连被弑;前643年,晋惠公派人刺杀重耳,失败;前636年,重耳归国,杀晋怀公;前607年,赵穿弑杀晋灵公;前573年,栾书、荀偃弑杀晋厉公。

文章图片3

强大的晋国曾是秦国无法逾越的屏障

东方的齐国,从齐前庄公到齐平公,共产生了十九位国君,其中九位遭到弑杀。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也是成就最大的霸主齐桓公,其即位前由于齐襄公的被杀就导致一片混乱,其去世后由于五子争位又是一片混乱,之后齐国仍然是内乱频仍,让齐国从霸业的顶点迅速坠落,政局不稳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公室之间的频繁相争,使齐国出现了和晋国类似的后果,不过齐国是公卿田氏独大,最后取代了姜氏齐国。

齐国被弑的国君:前686年,齐襄公因不体恤士卒,荒淫无道,被群臣造反而杀。齐前废公即公孙无知上台,又被大臣袭杀。公子小白即位,为齐桓公。

前643年,齐桓公去世,五子争位,齐中废公即公子无亏被杀,世子昭即位,即齐孝公。

前613年,齐后废公即公子舍被公子商人(齐桓公之子)杀死,公子商人自立为君,即齐懿公。。

前609年,齐懿公被有夺妻之恨的阎职和戮父之仇的邴歜chù在竹池弑杀,公子元(齐桓公之子)即位,为齐惠公。

前548年,齐后庄公被有夺妻之恨的崔杼zhù弑杀。立其弟杵臼,即齐景公。

前490年,安孺子即位,被陈乞弑杀。改立公子阳生,即齐悼公。

前485年,齐悼公被陈乞弑杀,改立其子壬,即齐简公。

前481年,齐简公被陈乞之子陈恒弑杀,立其弟骜,为齐平公。姜氏齐国已经基本上被陈氏(田氏)取代。

文章图片4

齐国一度是春秋各国中最富裕之国

南方的楚国,在这段时间一共产生了十六位国君,其中四位被弑杀。前677年,楚文王去世,与文夫人(桃花夫人)生的长子即位,即楚杜敖。前672年,楚杜敖被文夫人次子熊恽弑杀,熊恽即位,为楚成王。

前626年,楚成王欲废掉太子商臣,被商臣提前发觉,发动政变,勒死楚成王,即位为楚穆王。

前541年,楚令尹公子围弑楚郏敖,自立为君,即楚灵王。

前529年,公子弃疾发动政变,楚灵王众叛亲离,被迫自杀,弃疾即位,为楚平王。

前523年,楚平王强娶太子之妇(秦哀公之妹),驱逐太子建,并杀死伍子胥的父亲伍奢和哥哥伍尚,但未能捉到伍子胥,为楚国的未来埋下巨大隐患。

前506年,楚昭王10年,吴王阖闾hé lǘ率军伐楚,以伍子胥和孙武为将,攻入郢都,大肆烧杀抢掠,楚昭王逃亡。申包胥来到秦国借兵,方艰难复国。经此一役,楚国国力大损。

文章图片5

面积广阔的楚国

在同段时间,其它小国如郑国、卫国、宋国、陈国、鲁国也频繁发生弑君之事,甚至是周王室成员都有互相攻伐的情况。这些小国本就实力不济,加上频繁的动乱,它们也只能在大国的夹缝里苟延残喘了。

二,战国时期秦国的国君传承:

从公元前477年,到前247年嬴政的上台,这段时间,秦国一共产生了十五位国君,其中秦怀公在前425年被权臣逼迫自杀,另外两岁的秦出公即位2年后,于前385年因母亲垂帘听政,国政失常,被大臣发动政变杀死。这四十多年的时间是秦国国力衰败,大臣专权的时期,直到秦献公的回归,才改变了一这一局面。

文章图片6

战国时期秦国国君传承

秦怀公自杀后,由于其儿子早死,传给其孙,即秦灵公。秦灵公在位10年,于前415年去世,尔后秦国重臣拥立秦灵公的叔叔公子悼子即位,即秦简公。秦灵公的儿子公子连(亦称公子师隰xí,即后来的秦献公,年方10岁)被迫流亡国外。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三十年的流亡生涯,对公子连个人来说是极大的不幸,对秦国来说却又是极大的幸运。因为公子连流亡在魏国,彼时魏文侯领导下的魏国国力强劲,重用一帮能人贤臣,如李悝kuī、吴起、乐羊,进行变法改革,击败秦国,夺取河西之地。而秦国则国力虚弱,与魏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公子连身在魏国,对这种差距感触极大,产生了回到秦国变革图强的强烈愿望。

秦简公在位15年,前400年,传给儿子秦后惠公。秦后惠公在位13年,前387年,传给儿子秦出公。彼时秦出公年方2岁,由母亲代为执政,重用外戚,导致国政失常,一片混乱,国内人心不稳。公子连看到时机来临,于是联合国内的反对力量,发动政变,杀死秦出公及其母,归国即位,是为秦献公。

秦献公在位23年,即位次年,将国都迁移到栎阳(yuè yáng现西安阎良),以在和魏国交战时更方便指挥。由于拥有在当时先进国家魏国“留学”的丰富经历,因此在位期间,进行了多项改革,如废除人殉,改用陶俑殉葬,以保留大量青年劳动力。鼓励人口生养,大量开垦土地。他在位时的这些改革措施,也深深影响了自己的儿子,即后来的秦孝公。秦献公任期内,楚国的楚悼王也任用吴起,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变法,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但是遗憾的是,楚悼王在变法实施不久就去世,导致利益受损的反动贵族叛乱,吴起也被杀害,楚国的变法被迫中断,给了秦国超车的好机会。前362年,传位给21岁的儿子秦孝公。

秦孝公在位24年,这又是一位极具战略眼光的英主。21岁即位,次年即广泛招贤,图谋富国强兵之道。引进商鞅,实行大变法,大力开垦田地,增加人丁,严明军纪,同时将国都从栎阳迁移至咸阳。在执政期间,实施了两次变法,均获成功,极大的提高了秦国的生产力,奠定了秦国未来统一中国的基础。前338年,传位给儿子秦惠文王。

文章图片7

秦孝公引进商鞅,实行变法

从秦惠文王,秦武王,到秦昭襄王,秦庄襄王,秦国连续数代都是英明的国君,且政权交接顺利流畅,国力迅速的积累暴增。与此同时,东方诸国却仍然在传统的争权夺利中沉醉,不知觉醒,为秦国创造了统一的良机。

前317年,秦惠文王21年。燕王哙4年,崇尚尧舜之道的他将国君之位禅让给野心勃勃的国相子之,反而以臣事子之。燕王哙之子姬平联合将军市被出兵攻击子之,被击败,姬平出逃。前314年,齐宣王令匡章出兵攻燕,破燕都,杀子之和燕王哙。后赵武灵王护送姬平归国即位,即燕昭王。之后燕齐互相攻伐,两国实力均大损。

前295年,秦昭襄王12年。赵惠文王4年,赵国发生沙丘之乱。原来赵武灵王立太子章为嗣,因爱屋及乌,宠爱吴娃,废掉太子章,改立吴娃之子公子何为嗣。后来又提前将国君之位传给公子何(赵惠文王),自己升级做了主父,类似太上皇的位置。赵武灵王的这个致命错误,将赵国置于了危险的境地,前295年,公子章与弟弟赵惠文王为了争夺君位互相攻伐,公子章失败被杀,支持公子章的赵武灵王被饿死,时年45岁。沙兵之乱给赵国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赵国失去了雄才赵武灵王和贤臣肥义,强盛的国势被扼制。此刻西方邻国秦国已经变法成功,国力迅速上涨,赵国再也无力阻挡住秦国的东进步伐了。

前294年,秦昭襄王13年。齐湣王7年,湣王被大臣田甲劫持,田甲与孟尝君田文关系密切。事件失败后,孟尝君与齐湣王关系急剧恶化,被驱逐出齐国。失去孟尝君智囊团协助的齐湣王开始放飞自我,南征北战,攻赵,攻秦,灭宋,甚至称帝,妄图代周而立,四处为敌,最后被秦、燕、韩、赵、魏联合击败,燕国军队甚至攻破齐国都城临淄,齐国几被灭国,元气大伤,历史的天平再一次向秦国倾斜。

文章图片8

战国时期地图

秦昭王重用白起、范睢,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如伊阙之战(前293年),歼灭韩魏联军24万;鄢郢之战(前279年),攻破楚国都城郢,楚国被迫迁都;华阳之战(前273年),歼灭魏赵联军15万;长平之战(前262年),歼灭赵军45万,极大扩展了秦国的领土。前251年,传位给儿子秦孝文王。

秦孝文王在位数日即去世,传位给儿子秦庄襄王。秦庄襄王在位3年,前247年去世,传位给儿子嬴政(秦始皇)。

赢政13岁开始执政,22岁始,部署统一中国的计划:远交近攻,先弱后强,逐个分化,各个击破。前230年,灭韩。前228年,灭赵。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燕。前221年,灭齐。至39岁,统一中国。

文章图片9

秦国统一中国

纵观这550多年的历史,秦国在权力交接时发生的较大的政治变动只有3次。而晋国在300多年的时间内就有至少14次国君被弑、内乱的情况,最后导致国家分裂。齐国在300年时间内也发生了至少10次国君被弑杀、内乱的情况,战国中期即被田氏取代。楚国在400年的时间内,发生了至少7次国君被弑杀、内乱的情况。其它诸如卫国、燕国、鲁国、宋国、陈国、郑国、赵国、魏国等也是经常发生弑逆及内乱之事,这些动乱严重影响了国家稳定,阻碍了国家的发展进步。如齐桓公去世前的昏聩之举,让身后的五公子互相攻伐,国家陷入一片混乱,齐国的霸业迅速坠落。楚悼王的去世,导致楚国旧派贵族作乱,杀死吴起,导致楚国的变法无法持续,使楚国错过提升国力的良机。晋国公卿做大,互相攻伐,最后分裂了晋国。赵国的赵武灵王权力交接出现重大失误,导致国内混战,赵国再也无法恢复曾经的鼎盛之势。而秦国在经过秦献公和秦孝公、秦惠文王等几代人的变法和改革,国家局势稳定,国力代代增长,逐渐积蓄了强大的力量。

另外,秦国实行法家制国,对各种违法乱纪的行为处罚极其严苛,如商鞅在阅兵时,曾经一天诛杀700余人,渭河都被染红。这就导致秦人的战斗力很强,而且这样的环境不容易产生内奸,及卖主求荣的这类人,因为一旦被发现有这类行为,其下场只有死路一条,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这些和东方诸国均形成了鲜明对比。

一个国家,要想变得强大、富强,稳定的局面肯定是重中之重,只有稳定了,才能使人民群众安心生产,积累财富和各种技术力量,使国家和人民得到更好的发展,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量变引起质变,最后变成一个超级强国。像那些动辄发生政变、内乱的国家,人民连安居乐业都无法做到,是没有条件积聚力量的,在历史发展的洪流中,这样的国家注定要被碾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