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口疮的中医治疗

 茂林之家 2023-03-17 发布于湖南

作者

欧阳军

口疮是口腔黏膜病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好发于年青人,但中老年人患此病者也非少见。本病是一种以在口腔黏膜上多次反复发作的疼痛性溃疡为特征的慢性炎症,因具有周期复发的规律,故常冠以“复发性”来表示其特异的表现。中医称本病为口疳或口舌生疮,早在《诸病源候论》中已有描述:“脏腑热盛,热盛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

口疮多发生于角化较差的区域,以唇、颊、软腭、牙龈、口底、舌腹面及舌缘的黏膜为多发区。溃疡面凹陷,表面有黄白色或灰白色伪膜,拭之不脱落,边缘红肿,呈烧灼样疼痛,但愈合后不留瘢痕为特点。

根据临床口疮可分为轻型口疮、口疮性口炎、腺周口疮。本病常有自限性,一般7~10天自愈。口腔之溃疡此起彼愈,有自发剧烈烧灼痛,遇刺激则痛加剧,影响进食与说话。

病因病机

口疮多由全身脏腑气血调节功能障碍所致,故口腔局部溃疡是标,脏腑气血的病变是本。本病以病程长,反复发作为其特点,故久病多虚。老年人各脏腑功能多衰退,所犯本病常以虚证为多见。

1.心脾两虚:年老心脾脏气日衰,生化血无力,使升清运化功能减弱;或由情志不畅,脾胃影响而致脾胃失运;或由思虑过度,既暗耗心血,又内伤脾气。脾不健运,血液生化无源,而致心脾气血两虚,虚热内生,循经上灼口舌发为口疮。

2.心肾阴虚:体虚之人,或因久病失养,或因劳心过度,致耗损心肾阴精:或过服温燥壮阳之品,则使肾阴灼损,阴精不足,水不济火则心阴亏损,心火独亢,导致心肾两虚,阴虚不能制阳,则虚火上炎于口腔黏膜,故生口疮。

3.肝肾阴虚: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肝血不足,肾失滋养则肾阴不足,或肾精虚亏,出现水不涵木,虚阳浮动于上,上结口腔化热,熏灼黏膜成疮。

4.脾肾阳虚:肾为先天之本,赖于脾运化生水谷精微之气来滋养;脾为后天之本,需肾中元阳之气来温煦;若脾阳久虚,运化失司,肾失充养,肾阳受损;或肾阳不足而累及脾阳,导致脾肾阳虚。脾运失职,阴液内停,湿邪内生,肾不能温化,乃湿浊郁生,湿浊邪气上逆口腔,浸腐黏膜而形成本病。

5.脾胃虚寒:平素脾气虚,又因饮食不节,内伤脾胃之阳气,致使脾胃阳虚。阳虚阴盛,寒从内生,脾运失司,液不化津,乃生湿邪,逆犯口腔,腐蚀黏膜溃烂成疮。但本证之因在于中焦脾胃,与肾无关。

6.心脾积热:外邪化热,传于心脾,热气冲于口与舌,而形成口舌生疮,即《太平圣惠方》上说:“腑有热,乘于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

7.脾胃积热:过食辛辣之品,致胃生热邪,或过食肥甘厚味,嗜酒贪杯、吸烟、嗜毒均可损伤脾气,致食宿停滞生胃火,或湿邪郁结,中焦化热,而致脾胃湿热郁蕴熏蒸于口腔黏膜,腐烂成疮。

8.肝郁化火:可因情志不舒,肝失疏泄条达,气机郁化火,烧灼口腔之黏膜发为口疮。

辨证施治

1.心脾两虚型

症状:临床常见溃疡数目少,时重时轻,劳倦加重;溃疡面呈灰白色,渗出物较多,周围不红肿或微红肿,疼痛轻;面色萎黄,少气懒言,心悸征仲,失眠多梦,纳食不香,大便不实,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治宜补心脾、益气血;方用归脾养心汤加减:黄芪20克、人参10克(另煎冲服)、白术12克、茯神15克、龙眼肉20克、炒枣仁10克、木香12克、当归12克、炙远志10克、生姜15克、大枣2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1日1剂,连服3天。

加减:溃疡周围红者,加麦冬、玄参、胡黄连;溃疡渗出物多而粘稠加银花藤、蒲公英、栀子;睡眠甚差加合欢皮、夜交藤。

2.心肾阴虚,虚火上炎型

症状:临床常见发病缓慢,病程较长,时发时止,或此愈彼起,反复发作。溃疡大小不等,数量少而分散;溃疡面色白或黄白,周围有明显红晕,微肿,有灼热样疼痛,但较轻。患者常伴有虚烦失眠,心悸健忘,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口干而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治宜滋补心肾,养阴降火;方用天王补心丹加减:人参10克(另煎冲服)、生地20克、丹参15克、玄参12克、茯苓15克、五味子10克、远志10克、桔梗15克、当归15克、天冬12克、麦冬15克、柏子仁12克、酸枣仁15克,水煎服,1日1剂,连服3天。

加减:大便秘结者加番泻叶、芒硝;溃疡疼痛较重者加知母、黄柏、地骨皮;失眠较重加合欢皮、酸枣仁。

3.肝肾阴虚,虚火上亢型

症状:临床常见溃疡数目少,表面假膜呈黄白色或黄色,周围粘漠红肿明显,灼热痛,并见头晕目眩,耳鸣,腰酸膝软,口苦咽干,五心烦热,盗汗,舌质红,无苔,脉弦细数。

治法:治宜滋补肝肾,清热降火。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减:熟地15克、知母15克、山茱萸12克、山药15克、泽泻12克、茯苓15克、丹皮12克、黄柏10克,水煎服,1日1剂,连服3天。

加减:两目干涩,视物昏花者加枸杞子、女贞子、白蒺藜,充蔚子养肝补血;口苦、灼热痛甚者加黄芩、栀子、地骨皮清肝经火热。

4.脾肾阳虚,湿浊上蕴型

症状:临床常见溃疡面灰白色而量少,周围不红不肿,此起彼伏,疼痛轻,久治不愈;并可见面色咣白,形寒肢冷,喜温,全身乏力,腰酸冷痛,纳少便溏,或五更泻泄;舌淡苔白润,脉沉细。

治法:治宜温补脾肾,化浊利湿;方用四神丸加减:肉豆蔻12克、补骨脂12克,五味子15克、吴茱萸10克、茯苓15克、白扁豆15克、石菖蒲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1日1剂,连服3天。

加减:溃疡面灰白,形寒肢冷甚者加制附子、肉桂、小茴香;大便稀溏、五更泄泻加黄芪、党参、赤石脂。

5.脾胃虚寒,水气犯逆型

症状:临床常见溃疡面色白而量少,周围不红肿,疼痛不甚,时发时愈,或久治不愈;口淡食少,脘腹冷痛,得温则止;大便清稀,完谷不化,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而润,脉沉迟。

治法:治宜温中健脾,散寒除湿。方用理中汤加减:人参12克、干姜10克、炙甘草6克、白术15克,水煎服,1日1剂,连服3天。

加减:溃疡面苍白而久治不愈合加丹参、赤芍;胃院痞满者,加桂枝温散寒气;四肢寒冷,大便清稀加附子散寒温肾。

6.心脾积热,热毒上攻型

症状:临床常见溃疡数目较多,甚者融合成片;溃疡表面呈黄色,周围黏膜鲜红肿胀,灼热剧痛,饮食、说话不便。可有口臭或口苦,口渴饮冷,发热;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治宜清泄心火,通腑解毒;方用凉膈散加减;连翘15克、黄芩12克、山栀子12克、淡竹叶20克、大黄10克、芒硝10克(另包冲服)薄荷12克、甘草6克,水煎服,1日1剂,连服3天。

7.脾胃热盛,伏火熏蒸型

症状:临床常见口、唇、舌及牙龈等多处生疮,数目多,疮面喷物较多,周围红肿,灼热剧痛;可有多食善饥,烦渴饮冷,口臭而粘干,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或厚腻,脉数。

治法:治宜清胃泻火,去腐止痛;方用清胃散合泻脾散加减:生地15克、当归12克、丹皮10克、黄连6克、升麻10克、藿香12克、山栀子12克、生石膏30克、防风12克、甘草6克,水煎服,1日1剂,连服3天。

加减:大便干结不解者加芒硝、大黄通腑泄热;苔厚腻者加艾叶、菖蒲醒脾利湿。

8.肝郁化火型

症状:临床常见溃疡大小不等,数量较多,散在分布或聚集簇拥表面黄白色,周围黏膜充血水肿。可有胸胁胀痛,胃脘痞闷,纳差,口苦咽干,尿赤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治宜清热泻火,舒肝理血;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丹皮12克、栀子12克、柴胡15克,当归9克、白芍12克、白术12克、茯苓20克、炙甘草6克、煨姜3片、薄荷15克,水煎服,1日1剂,连服3天。

加减:溃疡面深而红,疼痛明显者加夏枯草、黄芩、龙胆草;胸胁胀满,胃脘痞闷剧烈者加瓜萎、枳实、厚朴。

秘验单方

1.溃疡面涂药:实火口疮可以选用锡类散、珠黄散等,虚火口疮可选用赴筵散、养阴生肌散等,其方法是将药末涂撒在溃疡面,每日4~6次。有去腐生肌、解毒生新、清热止痛之功。

2.足心敷药:吴茱萸粉适量,用醋调成糊,敷两足心,每晚一次。

3.肚脐敷药:细辛研或粉末,用醋调成糊剂,敷脐,每晚一次。

4.药物含漱:口中溃疡数目多,敷药困难者,可采用黄芩煎汤含漱;或用黄芩、银花、白藓皮等量煎汤含漱,每日4~6次。

生活调理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由于本病的病因未明,其诱发因素又常与情绪不定,饮食不节有关,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溃疡的发作是很重要的。

患者应生活有节,保证睡眠时间,避免情绪过分激动,精神过于紧张。在饮食上应多吃蔬莱及新鲜水果之物,少食辛辣肥甘之品

2.注意保护口腔黏膜,由于老年人口腔黏膜的上皮角化和厚度,随年龄而增加,易于损伤,故口疮常在进食时被牙咬伤后复发,因此进食时注意保护口腔黏膜,防止黏膜咬伤及锐利物扎伤,以减少复发机会。

3.溃疡期间避免进食有刺激性的食品,以防止引起疼痛及拖延溃疡愈合。

4.养成良好的定时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