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丨古诗词中的“芳草”,不止与春天有关

 宝妞 2023-03-17 发布于河南

编辑说

      从汉乐府“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到近代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芳草是诗词中生命力极强、意蕴颇丰的意象。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成都附属中学秦兰勇老师总结了芳草常见的四种意蕴——念远、思归、惜别、伤春,从中可以看出这一意象的复杂性。请看——

芳草是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崔颢借芳草写乡关之思,白居易以芳草写离别之情,苏轼的“天涯何处无芳草”令朝云泪满衣襟,这些都体现了芳草意象的复杂性。本文所说的芳草意象,不包括衰草、秋草、枯草等含有其他修饰语的意象,但其部分内蕴有时与春草、青草等意象重合,故本文中的芳草意象也包含春草、青草等。

图片
念远

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开篇道:“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河畔青草繁茂浓翠,既激发了诗中主人公对远人的思念,又象征着思念的浓烈悠长。此二句诗语言平易晓畅,在手法上兼含比兴,直而不野,颇有余韵,因而成为千古名句。

西汉淮南小山《招隐士》中也有两句写芳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招隐士》的主旨至今仍有争议,但以芳草写念远之情的传统被历代诗人继承了下来。如魏晋时期陆机《拟庭中有奇树》诗曰:“芳草久已茂,佳人竟不归。”此二句在诗意上分别对应“春草生兮萋萋”和“王孙游兮不归”。陆机在仿拟《古诗十九首》中《庭中有奇树》的同时,也借鉴了《招隐士》。

图片

以芳草写念远之情,在唐宋词中更为常见。唐代韦庄《木兰花》词曰:“独上小楼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登楼远眺,只见芳草蔓延,一直长到边关,可见词中主人公思念之人正在边关驻防。宋代张先《菩萨蛮》词曰:“忆郎还上层楼曲,楼前芳草年年绿。”楼前芳草,似如约而至,年年自碧,意中人却不知身在何处。宋词中,梅尧臣的《苏幕遮·草》与高观国的《少年游·草》都是专咏芳草的名篇,都含有念远之意,如梅词“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

图片
思归

居人念远,而游子思归。写思归的诗词中,亦多见芳草意象。唐代崔颢的名作《黄鹤楼》在颈联绘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之后,忽而道出思乡之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人的思乡之愁,与日暮相关。钱锺书《管锥编》中总结道:“暝色起愁。”崔颢在暮色苍茫时,看到烟波浩渺的长江,不免兴起漂泊之感、思乡之愁。诗人的乡愁,还与芳草意象相关。汉末狂士祢衡曾写有《鹦鹉赋》,后其被黄祖所杀,埋在长江边的沙洲上,此洲后得名鹦鹉洲。“黄鹤一去不复返”,鹦鹉洲“尽为芳草,古人于此作赋者亦安在耶”(明代唐汝询语)。“芳草萋萋鹦鹉洲”一句,既含有古人风流不再的惆怅,亦潜藏着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愁。“芳草萋萋”乃眼前所见实景,而古人说的“王孙游兮不归”,说的不正是诗人自己吗?

图片

唐代牟融的七律《赠欧阳詹》后半部分写道:“岛外断云凝远日,天涯芳草动愁心。家林千里遥相忆,几度停车一怅吟。”唐代刘长卿词《谪仙怨》下阕:“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独恨长沙谪去,江潭春草萋萋。”这些都是借芳草意象写思乡之情。宋代范仲淹名作《苏幕遮》写道:“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何以说“芳草无情”呢?芳草蔓延至斜阳外,故乡更在芳草之外,归乡无计,望乡亦徒然,故曰“无情”。对于芳草而言,无所谓无情,亦无所谓有情,一切都源于词人思乡情浓。牟融说得更为直接:“天涯芳草动愁心。”

图片
惜别

居人念远,游子思归,都是因为离别。南北朝江淹《别赋》中“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是以芳草写离别的名句。唐代白居易的名作《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此诗前二联童稚皆知,几乎独立为一首五绝,以致不少读者忽略了后二联。前半偏于体物,后半重在抒情。诗人抒发的正是题目中的离别之情。诗人写古原草的坚韧繁茂,正是为了写别情的浓烈。

唐代韦庄《上行杯》:“芳草灞陵春岸,柳烟深,满楼弦管,一曲离声肠寸断。”唐代冯延巳《采桑子》:“马嘶人语春风岸,芳草绵绵。”五代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这些词都是借芳草写别情。宋代秦观《八六子》开篇写道:“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很多评论者都指出此句与李煜《清平乐》的关联,但若论其渊源,可远溯至白居易诗《赋得古原草送别》。词人离愁之浓烈正与芳草旺盛的生命力相似。直到近代,李叔同还在歌中唱道:“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图片
图片
伤春

芳草意象,有时与落花、柳絮、杜鹃等意象构成一组伤春意象群。诗人伤春的原因各有不同。宋代周邦彦《浣溪沙》:“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劝君莫上最高梯。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芳草连天,新笋成竹,落花飘零复被衔入燕巢,杜鹃在林外昼夜啼唤。唐代李群玉《春晚》:“思乡之客空凝颦,天边欲尽未尽春。独攀江树深不语,芳草落花愁杀人。”从题目到内容,都有明显的伤春之意。词人的伤春,与思乡有关。

唐代韦庄《谒金门》末二句:“满院落花春寂寂,断肠芳草碧。”宋代朱淑真的《谒金门》似乎借鉴了韦词,其末二句曰:“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再看宋代李重元的《忆王孙·春词》:“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三首词的伤春之情颇浓,其伤春都是出自对远人的思念。元人张翥在《踏莎行·芳草平沙》中也写到落花(“碧云红雨小楼空”)、柳絮(“夭斜落絮”)和芳草(“芳草平沙”),词末写道:“春光已到销魂处。”春光销魂,出于别离之痛。

宋代苏轼《蝶恋花》的名句“天涯何处无芳草”,常常被人误读为达观之词。此词上阕写道:“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落花、柳絮都是典型的伤春意象。柳絮飘飞时,正值暮春,而柳絮愈来愈少,正体现出春天愈走愈远。再加上枝头杏子初成,水面燕子低飞,伤春之情更浓。“天涯何处无芳草”,芳草长满天涯,即范仲淹所绘“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之景。范仲淹借芳草写乡关之思,苏轼则写伤春之情。词话中记载,苏轼命侍妾朝云唱此曲时,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朝云说:“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词林纪事》)苏轼的伤春,很可能是出于政治上的失意。

图片

宋代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上阕中的落花(“何况落红无数”)、柳絮(“尽日惹飞絮”)与芳草(“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都点明了词中女主人公的伤春之情。词中女主人公因不得君王宠幸而伤春,词人则借此写其忧国之心。

芳草意象除了与念远、思归、惜别、伤春相关之外,尚有其他意蕴。唐代李嘉祐《伤吴中》末二句:“独向西山聊一笑,白云芳草自知心。”诗人以白云芳草代指亘古不变的自然,与人世形成对比。唐代罗隐《绵谷回寄蔡氏昆仲》:“芳草有情皆碍马。”这是以芳草写大好春光。辛弃疾《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这是以芳草喻理想。这些意蕴与念远、思归、惜别、伤春相比数量较少,在诗词中并不普遍。

(改编自《语言文字报》2023年2月22日文章《芳草意象蕴藉丰》;作者: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成都附属中学/秦兰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