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 咏流传 ![]() ![]() 鸟鸣涧/(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漫溯诗海 总有一首诗 能把你的耳朵叫醒 无论是李贺的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还是白居易的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读起来总能让人 如闻其声,身临其境 王维的这首《鸟鸣涧》 仅用寥寥二十字 便描绘出了一幅鸟鸣山幽的春夜景象 ![]() 音乐家王维笔下的诗中之乐 王维的诗中之乐,并非偶然为之。除去诗人、画家的身份,其实他还是一位精通音律的音乐家。他的第一份官职是掌乐之官太乐丞,在朝廷里负责礼乐方面的事宜。 《唐国史补》中曾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次,有人得到了一幅奏乐图,但不知其中奏的是何乐,王维见了便说:“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那人请来乐师演奏,居然正是如此。 王维在音乐方面的造诣也体现在通过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出自然山水中的音乐美。比如《山居秋暝》里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泉水淙淙淌过山石,虽然诗中没有一句对声音的直接描写,但那叮叮咚咚的山泉声,仿佛就在耳边回响。 在《鸟鸣涧》当中,王维有鸟鸣声处落笔,实则更加突显了当时的静谧。“月出惊山鸟”看似在表达月出有声,惊动了山中飞鸟,但王维何尝不知,山鸟之所以深夜飞鸣,可能是因为风吹树摇,或是为了躲避天敌的偷袭。但如此种种,皆不如“月出受惊”来得新颖有趣。字里行间的灵动感瞬时扑面而来。 ![]() 诗词中的“声音之美” 王维的“诗中之乐”在千百年后的舞台上,也寻到了自己的“知音”。一首现代编曲的《鸟鸣涧》,由经典传唱人金海心携手口技表演者张建平,在《经典咏流传》节目上咏唱了出来。 在传唱人金海心的眼中,王维落笔的巧妙之处还体现在开头的“人闲桂花落”。 桂花常落,春山常空,山月常出,惊鸟常鸣,而人却不“常闲”。是夜,春桂落花如米般大小,王维或凭簌簌飘落之声,或靠淡淡沁脾之香,就将这细微的“落”捕捉。让人不知是要惊叹这空寂山夜,还是要感慨诗人超乎常人的恬静心境了。 节目里,口技表演者张建平在对鸟鸣声的选择上,也有自己的见解。 ![]() 因为“人闲桂花落”是描绘近景,所以她选择了“笼中之鸟”——玉鸟的声音;到了“月出惊山鸟”,她模仿的是“林中之鸟”——百灵鸟的鸣叫;唱至结尾“时鸣春涧中”时,她则选用了“水鸟”翠鸟的声音,营造鸟儿在水涧上展翅飞远的场景。 ![]() 古往今来 在吟诗诵词中 常常能够发现 各种“声音之美” 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里 辛弃疾写道——“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描绘出了群蛙在稻田间 齐声喧嚷、争说丰年的场景 陶渊明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将寻常的鸡鸣狗吠写入诗中 一幅美好的田园画立即鲜活了起来 杜甫的“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春花之美、人与自然的亲切和谐 全都跃然于纸上了 大千世界,山水皆美,动静相宜 我们的大美中华 既可以看到、闻到 也可以听到、读到 无论是诗中的桂花飘落 还是鸟儿长鸣 都是人们在字里行间开辟的 绝无仅有的美丽人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