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后一批特赦战犯,中央发了多少安置费?毛主席批评:发太少了

 [南国风] 2023-03-17 发布于广东

1975年3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宣布特赦黄维、刘九思、刘镇湘等293位在押战犯(内有219名国民党军官、21名国民党党政人员、50名国民党特务、2名伪满洲国战犯、1,名伪蒙疆自治战犯)。

这是最后一批特赦战犯,至此所有战犯处理工作全部结束。然而,在这一次特赦之前,华国锋曾和毛主席讨论过特赦战犯的问题,而且最开始的时候华国锋上报特赦战犯名单时,有13人不符合特赦规定,政府决定继续关押这13位战犯。

如果不是毛主席介入的话,可能这13位战犯就要被关到去世了。而且政府在安置战犯的时候,给的安置费太少,一度被毛主席批评:“气魄太小”、“发太少了”。

无条件特赦战犯、批评安置费太少,这两点都比较有意思。为什么毛主席会做出这种决定?毛主席此举有什么深意?最后政府是如何安置这些战犯的,这些战犯的结局又如何?我们一起来看看。

图片

为什么要特赦战犯?

要想思考特赦战犯的深意,那我们就必须先要了解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要特赦战犯?我在写这一类文章的时候,经常会有网友问我战场上遇到敌方高级军官,为什么不能就地击毙?其实这个问题真要研究起来,那就应该从张辉瓒说起。

1930年12月16日,蒋介石纠集重兵“围剿”中央苏区,国民党军中将师长张辉瓒担任前线总指挥。张辉瓒在与红军作战的时候,被红军战士们引入包围圈,然后部队被红军歼灭,本人更是落了一个阶下囚的下场。

俘虏中将,这在当时可是一个轰动性的消息,毛主席更是在《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中表彰红军战士们的英勇行为“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张辉瓒被俘之后,湘系就开始积极营救张辉瓒,程潜等人纷纷给蒋介石打电话,试图通过谈判的方式换回张辉瓒,并且开出了一个很高的价码:

1:释放目前关押的共产党“政治犯”、以及一些亲共的民主人士,共计上百余人;

2:二十万元现大洋、20担医药、两个团的枪弹;

这个价码还是比较高的,用来换张辉瓒并不亏。但是由于张辉瓒血债累累,在举行公开审判张辉瓒的时候,愤怒的人民群众冲上审判台,处决了张辉瓒。而在处决完张辉瓒之后,蒋介石利用张辉瓒之死大做文章,迅速动员部队开展第二次军事“围剿”。

图片

而且在“围剿”红军的时候,蒋介石还重葬张辉瓒,让国民党的重要人物何应钦去南昌主持公祭大会,同时蒋介石亲笔写祭文。一个中将,按理来说不应该有这个规格的葬礼,为什么蒋介石如此上心?原因就是想要利用张辉瓒的死做文章,试图在舆论上妖魔化红军。

在蒋介石的一系列操作下,红军在军事上受到国民党军的猛烈攻击,在舆论上被国民党宣传部门妖魔化,陷入了被动的地步。而且也因为张辉瓒的死,国民党军官在日后的战争中往往都死战不降。红军后续的四次反“围剿”斗争中,大仗二十、小仗不计其数,而俘获将官的数字则是零。

经过这一次的被动,以毛主席为首的红军领导人制定了一系列条款,其中有一条就是“缴枪不杀”。在后续,这类条款还被完善、补充,比如不准虐待俘虏、不准搜俘虏腰包、受伤给予治疗、去留自愿等等。更为关键的是,不许虐待俘虏更是被列入《八项注意》中,毛主席多次强调这项条款的重要性。

因为在毛主席看来,杀俘虏在政治上是一种落后的体现,红军杀俘虏很容易陷入被动地步,而且还会增强敌人的战斗力。因为当时敌人(蒋介石)一直宣传红军杀俘,让国民党军不敢投降。只有不杀俘虏,才能有力的粉碎蒋介石的宣传,才能弱化敌人的作战意志。

正是因为有这种优待政策,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的作战意志并不强,闻风而降的例子比比皆是。战后根据不完全统计,国民党部队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共计188万人,包括1500多名将领,涉及240个师(数据出自文史博览著《灵魂裂变:188万国民党起义投诚部队改造之谜》)。

如果这188万人死战不降,那解放军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我们可以大概算一下,整个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伤亡171万余人,解放军伤亡130万余人。如果这188万人死战不降,那么解放军至少要额外增加140多万伤亡。解放战争之所以这么顺利,解放军英勇作战固然是一个因素,而国民党军闻风而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话题有点远了,总之上面的内容就是讲一下为什么不杀俘虏的原因。也正是因为不杀俘虏,这才导致许多战犯们的产生。在解放战争时期,因为坚持“不杀俘虏”的政策,解放军俘虏了不少国民党军官,而拒不投降、起义的军官都被当成战犯关押起来了。

图片

在建国之后,周恩来在政协会议上提出过特赦战犯的建议,试图通过释放战犯向蒋介石集团释放一个友好的信号,争取“和平解放台湾,实现祖国统一”。

在会议上,有一部分人认为应该全部释放,但是大多数人都认为应该逐步释放,尤其是毛主席,毛主席认为应该先释放一批接受改造的战犯,看看对岸反应,然后等过几年老百姓生活好了,认清楚蒋介石集团的反动面目,然后再把他们全部释放也不迟。

最终于1959年,最高法对经过一段时间改造,而且确实悔过自新,以及有可能被统战的战犯,实施特赦。第一批战犯特赦了33名战犯,其中就有杜聿明、王耀武、曾扩情、宋希濂、陈长捷等人。

这一批战犯很多都是爱国人士,他们只不过是上了贼船才迫不得已站在人民的对立面,我们就拿杜聿明来举例。杜聿明他本人坚持抗战,曾指挥桂南昆仑关对日作战,重创有着“钢军”之称的日本第五师团。而且他的老婆就是共产党人士,曾经帮助老婆营救共产党人士高敏夫。而且在功德林的时候,杜聿明亲自上场炒面支援前线志愿军战士。

其实不止是杜聿明,在抗美援朝期间,功德林里很多战犯自发投入炒面工作中,为前线志愿军提供军粮补给,就连响当当的“硬骨头”黄维都不抗拒给志愿军炒面。他们这一批人毫无疑问是爱国的,只不过因为跟了蒋介石的缘故才成为战犯。

杜聿明被特赦之后,并没有执迷不悟,而是悔过自新,决定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出工出力。我党给杜聿明的悼词是这样写的:“杜聿明虽然走过曲折的道路,但他有光荣的后半生,为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人民怀念他!”

图片

这一次特赦战犯的反应很好,战犯们纷纷接受改造,投入新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而且国内的民主党派人士纷纷赞扬共产党的胸怀,程潜更是代表民革(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赞扬:“中国共产党的宽大政策很好,我听了非常振奋。”

于是党中央开始陆续特赦那些接受改造的战犯,从1959年-1966年,一共特赦了六批战犯。最后剩下的就是拒不接受改造的顽固分子,这群人抗拒改造,其中就有杜超群、刘镇湘、周养浩等人。

毛主席的深意

1975年是最后一批特赦战犯,本来这批人是不该特赦的,不过毛主席认为新中国已经成立这么多年了,而且战犯们也老了,就算放出去他们也拿不动枪了,不会对社会造成什么影响,于是指示华国锋(时任公安部部长)清理仍在关押的战犯。

当时华国锋统计了全国关押的战犯,向毛主席做了一个汇报,在汇报时华国锋说相关部门认为这13位战犯不符合特赦标准,不应该被特赦。毛主席看了看名单,叹了口气,说道:“都放了算了,我们强迫人家改造也不好。”(ps:13人名单:徐天任(少将)、李清(中校参谋)、邱沈钧(少将)、张百龄(军统)、郭吉谦(代理军长)、黎宗铭(黄埔系少将)、樊迅(少将)、翁羽(军官)、刘衍智(上校团长)、周养浩(军统)、谢代生(军统)、杜超群(中统)、沈勤康(军统)。

毛主席为什么做出“都放了算了”的决定,我个人分析有以下几点原因:

1:这13位战犯的影响较小,和杜聿明那一类人比起来就差远了,他们就算被放出去也闹不出什么乱子;

2:这13位战犯很多都是特务出身,知名度较低,老百姓根本不知道,杀他们也没什么用;

3:强迫他们接受改造到去世的话,很容易在政治上陷入被动,蒋方一定会表彰他们为“忠义人士”,这样又成13个“张辉瓒”了;

4:释放一个明确态度,希望蒋方迷途知返,不希望这一代人都带着“但悲不见九州同”的遗憾离去;

5:争取释放和平的外部环境,以便更好的开展国内外的政治环境,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博大胸怀。

图片

毛主席释放战犯绝对不是随意为之,这些战犯的要是处理不好很容易陷入被动中。所以在毛主席的过问下,相关部门决定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特赦所有战犯,而且决定每人给予15元的安置费。

但是毛主席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批评相关部门:气魄太小。15元太少,也不开欢送会。因为最后一批特赦战犯的本意就是释放一个友好的态度,相关部门的安置方式气魄太小了,如果就这样特赦战犯,蒋方肯定会指责共产党欺负战犯。

毛主席认为应该大大方方的特赦战犯,最后这一批战犯如果想要去台湾,那就随他们去吧。如果选择留在大陆,那么年老有病的就给他们治病,如果安置困难那么政府也要适当照顾一下,给他们安置工作。而且为了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毛主席还提议给他们发100元的安家费,同时在特赦战犯的时候开一个欢送会,请他们吃点好的。

华国锋听后肃然起敬,由衷的佩服毛主席的宽广胸怀,随后华国锋开始向全国各地关押战犯的地方传达毛主席的指示,要落实毛主席的指示,把战犯们全部特赦,不留一个。而且为了照顾这些战犯们的情绪,最后特赦的时候还允许他们穿上军便装,让他们最后体验了一下军人的感觉。

1975年3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宣布特赦黄维、李九思等293名在押战犯,并且重申了一遍毛主席的指示:每一位战犯都给予公民权,而且去留随意。愿意去台湾的,可以去台湾,也会提供一些方便,给足路费。愿意留在大陆的,党中央会提供相应的安置方案。无论去留,都会给每人发100元零用钱,并且还会给他们开一场欢送会,由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宴请一次。

特赦大会结束后,黄维深感震惊,因为他抗拒改造,坚持不肯接受改造,但是共产党并没有因为他抗拒改造就对他弃置不顾,而是坚持给他治病,并且特赦了他。这让黄维内心大为触动,最后决定留在大陆,并且余生投入到永动机的研究中。

图片


对于黄维研究永动机这一点,很多人认为是痴心说梦,甚至还会有一些人认为黄维研究永动机是抗拒改造的一种体现。但是我从不这样认为,因为黄维研究永动机的初衷就是想找一种廉价的能源,能够让农民也能使用起,能够让农民摆脱繁重的农活工作中。当时战犯管理所的管理人员听到黄维的话后,肃然起敬,更是用自己的工资购买设备让黄维来研究。

过去大家对我发明永动机微词甚多,好听一点的说我是幻想家,难听一点的说我是神经病。其实呢,正是我考虑到了三年内战,妨碍了国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才要搞科学实验,发明一种举世无双的机器,把三年的损失夺回来,以补偿罪孽之万一,这有什么不好呀!-黄维

他把余生都献给了永动机的研究,尽管他研究错了方向白费了许多时间,但是我仍旧认为黄维应该赢得我们的尊敬。像黄维这一类人,他们都是爱国的,只不过是跟了蒋介石,走错了方向。

在被特赦之后,他们也选择留在大陆,用余生弥补自己曾经犯下的罪过。最后一批特赦了293位战犯,绝大多数人都迷途知返,留在了大陆,只有10人执迷不悟,选择去台湾。但是小蒋并不接纳他们,因为长期以来,国民党都把他们宣传成“殉国烈士”,如果他们回来了,那必然会戳破早期宣传的神话。

图片

就这样,这10人长期滞留在香港,其中有一人因为被骗光钱财,心灰意冷的张铁石选择了自尽。张铁石事件发生后,震惊全国,也在世界掀起了波澜。社会各界纷纷指责蒋氏薄情寡义,让蒋经国陷入空前绝后的舆论被动之下。

而中国的统战部门迅速开展工作,对剩下的九人进行了妥善的安置,有一部分接回大陆,剩下的一部分联系在美国、香港的亲友,接走了他们。此举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胸怀,也让人看清了蒋氏卸磨杀驴的面目,特赦战犯的工作大获成功。

而且因为长期释放这种友好的态度,在大陆、美国、香港的黄埔系军官纷纷呼吁“两岸统一”,这给蒋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不断的呼吁下,台湾也开始逐渐改变态度,更是于1987年通过了居民赴大陆探亲方案,两岸三十八年隔绝的状态终于有了破冰式进展。

看到这里,不得不感叹毛主席的眼光和胸怀。如果没有毛主席那博大的胸怀,这批战犯的结局肯定就不会有这么好,而且统战部门的工作也没有这么好开展。释放这批战犯并没有起到什么不利的局面,反而是让蒋氏陷入被动之中。一点点小代价就让对方头疼不已,真不愧是伟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