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8年张国焘叛逃,周恩来给他三条路选择,张国焘:我选第三条路

 [南国风] 2023-03-17 发布于广东

1938年清明前夕,时任陕甘宁边区副主席的张国焘去找毛主席提出祭拜黄帝陵的想法。因为担心毛主席会不同意,张国焘还罗列出一系列的原因,比如有利于统战工作,去年是周恩来、叶剑英同志去祭拜的,今年去的人级别不能比他们抵,以示对祭拜黄帝陵的尊重等等。

毛主席虽然担心张国焘整出幺蛾子,但是祭拜黄帝陵这事还不能不办,于是同意了张国焘,但是却暗中吩咐警卫一定要保证安全,同时祭拜完毕之后不要兜里,立刻回来。

令毛主席没想到的是,这一次是最后一次见到张国焘,张国焘祭拜黄帝陵之后迅速钻到蒋鼎文的轿车扬长而去。得知这一消息后,中共中央迅速联络周恩来设法找到张国焘,并且促其回延安。

在面临周恩来的劝说,张国焘坚持不肯回去,迫于无奈的周恩来向他下达最后通牒,给他三条路选择。张国焘借口说要考虑考虑,回到房间后,写下一张纸条:“兄弟已决定采取第三条办法,已移居别处,请不必派人找,至要然后跟着国民党特务走了。

张国焘为什么叛逃?面对周恩来的三条路,张国焘为什么不选其他两条路?这件事还是要从张国焘叛逃说起。

图片

1937年3月,中共中央在革命圣地延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这场会议的主要目的就是讨论当前国内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同时批评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和军阀主义错误影响。

因为张国焘在1935年4月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反对中共中央做出的北上建立陕甘宁根据地的决定,并且试图分裂中国工农红军,带领四方面军南下川康,另立“中央”。张国焘此举,对中国革命事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红四方面军也因为来回行军减员严重,而毛主席面对张国焘的背叛,不免感到失望,而这一段时期一度被视为毛主席一生最黑暗的时光。

诚然,在中国革命火苗摇摇欲坠之时,张国焘不是想着如何和同志们一起做好工作,打破国民党军对工农红军的封锁与围剿,而是想着如何扩大自己的权力,试图利用四方面军的人员优势,迫使中共中央向他低头,满足他的无理要求。

这样的背叛行为让许多同志对他大失所望,同时唾弃他的行为,但是野心勃勃的张国焘无视红军所面临的危机,一心扩张自己的实力,最终造成红军的分裂,四方面军的南下。

南下后的张国焘并不好过,在面临国民党军的围剿,张国焘最终还是选择毛主席的道路,北上与红军汇合。张国焘去而复返,同志们虽然有意见,但是看在多年革命友谊的份上,还想着挽救张国焘,让他认识自己的错误。

大家想的是浪子回头,但是没想到的是张国焘并没有一颗认错的心。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张国焘面对那些批判,表面上虚与委蛇,背地里却有了叛逃的想法。同年9月,张国焘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代主席,这就让张国焘有了想法,并且于1938年4月付诸行动。

清明前夕,他提出离开延安,前往陕中祭拜黄帝陵的请求。毛主席听了之后,皱皱眉头,摇头拒绝:“你去干什么?若是为了搞统一战线工作的话,边区政府派一个秘书去就行了。”

图片

似是早就预料到了,张国焘在毛主席第一次拒绝后接着说道:“去年是周恩来、叶剑英同志去的,今年的级别不能低于去年,而且国民党方面在今年派出的代表级别很高,我们不能派一个秘书去应付,以免授人以柄。”

这番话还是比较高明的,因为级别不能比周恩来、叶剑英级别低,那范围就已经很小了,毕竟党的高级干部也不多,而且现在很多都在主持工作,一时半会脱不开身。他这一下就给毛主席画了一个圈,圈里面的干部不多,而张国焘的级别显然是够入围的。而在之后,他还想向毛主席施压,说国民党派出的代表级别高。

毛主席也感觉到这个问题有些棘手,考虑到祭拜黄帝陵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最终毛主席同意了张国焘,但是他对张国焘并不放心,所以特意找到张国焘的警卫人员,提出两个任务:保证张国焘的人身安全;祭拜完毕之后迅速离开陕中,带张国焘回延安。

4月2日,张国焘带着秘书,同时在一个警卫班的陪同下,离开了延安,前往黄帝陵。次日,张国焘到达中部县(今黄帝县)。

图片

4月4日,共产党代表张国焘与国民党的代表蒋鼎文,一起主持了祭祀扫墓工作。在活动结束后,大家都开始准备离开时,张国焘对警卫说道:“你们先回延安吧!我还要去西安办事处,有些事要找林伯渠同志商量。”警卫一听张国焘的话,瞬间就急了,说道:“毛主席不是交代我们扫完墓就立即回延安吗?”

警卫说完这话之后,还有些不放心,于是就准备带张国焘回延安。但是因为张国焘毕竟是边区副主席,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警卫也不好采取强制措施。

张国焘表面平静,开始顺着警卫们往卡车那边走。但是在看到蒋鼎文的轿车开了车门后,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钻入轿车。而轿车在张国焘上车后,迅速踩油门跑了。而且国民党的其他车辆也开始掩护蒋鼎文的车辆,跟在后面阻挠警卫们的追赶。

警卫们也不知所措,只能一边派人通知在延安的毛主席,另一边开着卡车一路追到西安。但是卡车又怎么能追上早有准备的蒋鼎文,蒋鼎文的车队加快速度,在卡车之前进入西安,并且把张国焘安置在西京招待所。到达国民党的地盘后,警卫们也不知道怎么办,只能等待毛主席的指示。

就从这一出叛逃上看,张国焘和蒋鼎文应该是有过计划的,如果警卫没有坚持带他回延安的话,他也会跟着蒋鼎文去西安。而到西安之后,对张国焘的安置也不是仓促的,在这里早就有一干国民党要员等候张国焘,并且还安排了一系列的警卫工作。同时在经过短暂的商议后,国民党方面还准备把张国焘送到武汉,离开陕西,毕竟这里共产党活动十分频繁。

此时南京已经沦陷,武汉成了国民党在东南地区的一个政治中心,把张国焘安置在武汉,那就放心了。而张国焘在临走前,让跟上来的警卫找林伯渠,并且说他会在车站等他,他有话和林伯渠说。

图片

在西安办事处的林伯渠听闻后,迅速前往车站,试图劝张国焘回心转意,不要一错再错。但是一意孤行的张国焘并不听林伯渠的劝告,留下一句:“我在延安待不下去了,要去武汉了!”然后就扬长而去,留给林伯渠一个背影,也告诉林伯渠自己的态度,分道扬镳。

林伯渠把张国焘的动向告诉毛主席,并且请毛主席和中共中央定夺,得知这一消息,中共中央还是比较震惊的。因为张国焘是出席过中共一大的元老,他在中国共产党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而且在37年政治局扩大会议之前领导四方面军,担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等工作。

他的叛逃会导致大量机密泄露,尽管中共中央早就做过防范措施,但是哪能尽善尽美,当下最佳的选择还是动员张国焘回延安,于是就迅速通知武汉办事处,让周恩来同志做好准备。

得到消息后的周恩来迅速部署李克农盯紧车站,寻觅张国焘的身影。

在找到张国焘后,李克农客气地说道:“张副主席,我们是周副主席(周恩来)派来接你的。”

张国焘对李克农的到来很是惊恐,于是拼命向国民党特务们使眼色,但是国民党特务们没什么信仰,是领工资混日子的那种,一个月才那么点大洋,拼什么命啊,看到携带武器的李克农之后他们就决定装死,无视张国焘。

无奈之下的张国焘最终跟着李克农离开了,但是张国焘坚持不肯去武汉办事处,执意在旅馆住下。李克农同意了张国焘,一方面是照顾张国焘的情绪,不让他产生抗拒心理;另一方面就是担心特务们会提前在武汉办事处拦截张国焘。于是李克农带张国焘在旅馆住下,并且派人通知周恩来。

当晚,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等人就见到了张国焘,并且一直在动员张国焘回延安。但是张国焘坚持不肯回延安,他此次离开延安连自己老婆都没有告诉,就是为了万无一失,好不容易离开延安,又怎么肯轻易离开。

图片

说实话,张国焘抛弃了妻子杨子烈和尚未出生的孩子,这种行为无异于背叛。而杨子烈在得知消息后,请求党中央同意让她前往武汉寻找丈夫,质问丈夫为什么抛下她。挺着六个月的大肚子,从延安到武汉,杨子烈的漫漫寻夫路,真是令人唏嘘不已。

周恩来与张国焘聊了一个通宵,但是张国焘坚持不肯回延安,并且还说到:“我感觉很消极,请允许我回江西老家当老百姓,此后再也不问政治了。”周恩来很是无奈,尽管他一直坚持劝张国焘迷途知返,但是一意孤行的张国焘宁死也不回去,迫于无奈,周恩来只能强制带张国焘回武汉办事处。

而到达武汉办事处后,张国焘多次借口外出,然后趁机搭上国民党这条线,先后拜访了陈立夫、周佛海、陈独秀、蒋介石等人。周恩来看到张国焘的动作,知道张国焘已经下定决心叛逃,于是最后一次劝说张国焘,并且下了最后通牒,给他三条路选择:

第一条路就是回武汉的办事处,暂时不回延安,就留在武汉工作;

第二条路是暂时休假,调整状态,然后再考虑是留在武汉还是回延安,尊重他本人的想法;

第三条路就是发表脱党声明,中央开除其党籍,从此桥归桥,路归路,再见就是陌生人。

张国焘一时间没了想法,面对这三条路,张国焘表示让他考虑考虑再答复周恩来。周恩来也没有再说什么,带着同志们离开了。但是令人没想到的是,在他们离开不久后,张国焘就投靠了戴笠,并且由戴笠派来的特务们接走了。

等周恩来赶到的时候,房间里就一张纸条,上面是张国焘的笔迹:“兄弟已决定采取第三条办法,已移居别处,请不必派人找,至要。”看到这张纸条,周恩来就知道张国焘的选择了,于是就把相关事宜全部报告延安。

张国焘为什么会选择第三条路?其实这和当时的一些事有关。张国焘叛逃的原因不止是受到了批判,更是因为他左膀右臂的离去。

图片

黄超(四方面军政治部秘书长)和李特(四方面军参谋长)一度是张国焘的左膀右臂,对于张国焘的决策,他们也是坚决的拥护者。在张国焘分裂中央时,他们也是拥护过的,所以身上一直都有张国焘心腹的烙印。张国焘在南下失败后,北上延安,他们也随之来到延安。

在延安的时候,张国焘被剥离了军权,担任陕甘宁边区副主席的职务。最开始的时候,张国焘并没有太大的抵触,他也知道自己肯定不能像之前一样了。但是黄超和李特没有被剥离军权,两人分别担任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常委、西路军参谋长。只要他们还在军中,那张国焘还有东山再起的可能。

这一切都在1938年初发生了改变,因为王明的缘故,他们两个先后被逮捕错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他们二人平反,追认革命烈士)。这件事让张国焘愤愤不平,以至于张国焘在写回忆录的时候,言辞中仍旧透露着其情绪。当然,那是后话了。

对于1938年的张国焘来说,左膀右臂尽失,重新启用或者说回归军队的想法成了泡影。而张国焘本人又是一个实力派,他始终认为地位与话语权是由实力所决定的。在长征时期,红四方面军兵强马壮,而红一方面军损失惨重,所以他认为应该扩大红四方面军的话语权,以至于造成红军分裂。现在他没什么话语权了,左膀右臂去世了,而自己也离开了军队,一个边区副主席的副职根本满足不了他,所以他就产生了叛逃的想法。

所以有很多人认为失去地位、话语权这件事是张国焘叛逃的主因,但是说实话,在红军长征的途中,许多军队领导人的部队损失惨重,级别也是不断下降,但是他们有叛逃吗?没有啊。而且不止红军长征时期,解放战争时期难道就没有这种情况吗?

我们就说曾克林,他最开始可是冀热辽16军分区司令员,挺近东北时把部队发展到八万人,但是之后五次降职,曾克林叛逃了吗?没有,一个人会不会叛逃这取决于他的信仰,而不是所谓的地位。

图片

张国焘叛逃的主因就是对革命信仰不坚定,野心随着职务的升高而膨胀,在失去职务的时候就觉得遭受不平等对待,而黄超、李特的去世让张国焘彻底失去了恢复地位的信心,于是就脱离革命队伍。

我们说实话,张国焘有南下这茬子事,谁敢让他继续指挥部队?万一再来这么一出,革命事业还能遭得住打击吗?而且张国焘这种对权力欲望极大的人,就算没有这次事,还会有其他事,一点挫折都无法承受的人,与毛主席相比差远了。

当初毛主席被博古、王明夺权,毛主席是怎么做的?毛主席并没有像张国焘这样,而是耐心的等待中央启用他。在遵义会议后确定了毛主席的领导,毛主席就开始重新建设红军。红一方面军到达延安的时候只有万余人,红军其他方面军也损失较大,但是到解放战争时期就发展到几百万人,这就是毛主席的能力,也是中央同志们支持毛主席领导的原因。

毛主席的成就是张国焘难以企及的,张国焘只能望其项背。在毛主席去世后,张国焘评价:“我们的时代过去了”。但事实证明,张国焘的时代确实是过去了,但是毛主席对时代的影响仍旧存在,毛主席思想仍旧影响着我们,毛主席对军事的一些认识和工作还一直影响着解放军。

事到如今,缅怀毛主席的人何其之多,而张国焘呢?寥寥无几,甚至可以说是没有。而且不止是身后事,就算是活着的时候,张国焘也远不如毛主席。在叛逃之后,国民党人看不起这样的叛徒,所以并没有重用他,以至于张国焘在国民党碌碌无闻,在香港、加拿大的时候贫困交加。

最后迫于无奈的张国焘还写信给毛主席,想要回国养老。看在多年共事的份上,毛主席也没有拒绝他,只是让他写一份检讨,承认之前的错误。但是张国焘是怎么做的?他拒绝写检讨,到最终也不认为自己有错,只是认为自己实力不如毛主席。最后张国焘混到给美国出卖情报,写回忆录赚稿费的地步。

1979年,在一个寒冬之夜,张国焘冻死在多伦多的一家养老院。或许这就是张国焘背叛的下场吧。如果他没有背叛,或者说听毛主席的承认错误,那么可能不止于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