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军中的“马谡”:恪守兵法被陈赓所俘,毛主席去世后为主席守灵

 [南国风] 2023-03-17 发布于广东

国军中有名的将领不少,但因打了败仗出名的却就那么几个,而黄维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作为黄埔一期生和文人将军的典型代表,黄维足以用满腹经纶来形容,谁要是和他谈论战术兵法,那他能陪你唠上三天三夜。

然而,黄维却有着和三国时马谡一样的缺点,那就是太过古板,不知变通,往往只会按着兵书上的说法来。当然,两者的结局也如出一辙,那都是在重要战役中以惨败告终。

双堆集兵败被陈赓俘虏后,黄维被送进了功德林改造,由于其顽固本性,他直到1975年才成为最后一批受到特赦的战犯。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毛主席去世以后,最后被特赦的黄维却成为了唯一一名为其守灵的国军改造将领。

要知道,能够为毛主席守灵的人,基本上都是各界选出来的杰出代表,而黄维与毛主席并没有太多交集,甚至还饱受非议。那么,黄维为什么能得到这个宝贵的机会?中央又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图片

1976年毛主席去世以后,中央成立了治丧委员会,委员名单中囊括了社会各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人,其中国民党被俘将领杜聿明、宋希濂以及黄维均在名单之中。

当时所有治丧委员们基本上都提出了为毛主席守灵的申请,可一众国民党将领中,最后获准的却只有黄维一人,这个结果连黄维自己都震惊不已。

原本黄维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申请为主席守灵的,因为他觉得无论如何都轮不到他。毕竟他和毛主席基本上没什么交集,而且自己在改造时顽固不灵,还是最后一批被特赦的。照此表现,能让他进入治丧委员会名单中就不错了,哪里还敢奢求为主席守灵。但就是没想到,到头来偏偏只有他获准了。

对此他还疑问过:“说来奇怪,第一批放出来的杜聿明、宋希濂等人没有让去,偏偏让我这个最后出来的人去,那个情形好像只有我一个人才是毛泽东先生下令释放的。

事实上,黄维说得没错,他确实是唯一一个被毛主席下令释放的高级战犯。

在双堆集被俘,被送进北京功德林后,黄维一直都极度不配合,始终拒绝改造。他满口对蒋介石的忠义,随身带着文天祥的《正气歌》,经常指责那些积极配合改造的将领。更过分的是,黄维一直留着胡须不剃,理由竟是国民党的胡须不能让共产党剃,这可把看守人员一顿好气。

在所有拒绝改造的战犯中,黄维就是最顽固的那批,说什么也听不进去。所以当与黄维同期进入功德林的杜聿明、王耀武等人均被特赦后,他依旧是被重点关注的对象,让管理人员头疼不已。

后来,黄维甚至还在功德林中与另一名国军被俘将领董益三产生纠纷,原因是他在检讨材料上写下了“龙困浅滩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这样的挑衅句子。结果,深受冒犯的董益三气不过,直接和黄维大打出手,而这次打架也成为了功德林中发生的唯一一起战犯互殴事件。

就凭这样的表现,黄维如何能被释放?

图片

但就是这样的表现和态度,功德林也从来没有放弃过他。在黄维结核病最严重的时候,中央指示积极为他治疗。那时我国正处于困难时期,中央财政极度困难,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毛主席还是指示周总理照顾好病重的黄维,每日保证起肉蛋奶供应。

甚至在国内匮乏药物的情况下,周总理还特意差人去香港买药,一直到其身体痊愈后才终止。

可以说,正是在毛主席的亲自关心下,黄维这个屡教不改的战犯才有活下来的机会,他的顽疾也才能够被治愈。之后,黄维明显改变了很多,他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也不再那么仇恨。

大病痊愈后,黄维迷上了永动机,开始在功德林中搞起了自己的研究。对此,毛主席再度指示周总理,尽可能满足黄维的一切需求,他需要什么就给他什么。结果,黄维就这么破天荒地在功德林中得到了一个实验室,还得到了一切需要的书籍资料和实验材料。

那段时间,黄维对改造的态度才开始有了明显的转变,在写自己的检讨材料时也变得用心。到被特赦前夕,黄维甚至还迷上了《共产党宣言》,他还特意写信让妻子寄一本参考资料。

但尽管如此,在最后一批特赦名单中,尚为达到释放标准的黄维依旧不在其中,而此时的他已经是最后一位尚为得到特赦的国军高级将领了。最后,还是毛主席的一句:全放了吧!黄维这才终于重新获得了自由。

得到释放后,原本对蒋委员长“忠心耿耿”的黄维并没有像其他一些顽固分子那样前往台湾,而是选择继续留在大陆。中国共产党的改造和帮助已经让黄维彻底从心里接受了人民政权,他也决心为了人民政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不过,虽然重获了新生,但黄维对毛主席的恩情却一无所知,他不知道,自己之所以能够被人民重新接纳,主席在其中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因此,毛主席对黄维可是有着再造之

值得一提的是,其实这已经不是毛主席第一次拯救黄维了,早在1948年战败被俘时,毛主席便已经救了他一次。

图片

1948年11月,黄维所在的第12兵团奉老蒋之命前去营救黄百韬,却不曾想直接钻进了我军布下的口袋阵,被我军围困在了双堆集一带。为了吃下黄维兵团这块肥肉,中野和华野总共调集了20万兵力,将黄维兵团12万人团团围困在以双堆集为中心的不足5平方公里的狭窄区域中,每天炮火伺候。

为了降低伤亡,也为了更快地推进战事,野司首长刘伯承、陈毅都向黄维发去了劝降信,希望其看清形势,早日投降。然而,一向愚忠的黄维却始终将蒋介石的栽培看得比什么都重,说什么都不愿投降,因此刘、陈等人发去的劝降信,都被他断然拒绝退回。

一边是解放军的步步紧逼,一边是十几万人的吃喝问题,黄维也想到突围一步,可是,解放军的包围圈密不透风,他接连突围几次都以失败告终。后来,有人建议黄维以毒气弹开路,以此来撕开解放军一道口子,从而增大突围成功的概率。这个建议被黄维斟酌了很久,他几次放弃,却又几次拿起,一直做不了决定。于是,他将这个建议向蒋介石做了汇报,谁知老蒋一听,竟直接就同意了这个提议。

在老蒋看来,使用毒气弹虽不人道,但和十几万国军比起来,那也算不得什么。而有了老蒋的应允,黄维彻底下定了决心,他立即下令采用毒气弹开路。虽然当时12兵团内部对使用毒气弹一事还是有不少反对的声音,可由于老蒋的谕令,也没人敢反对到底。

最后,一颗颗毒气弹在黄维的指示下落到了解放军的阵地上,给我军造成了极为严重的伤害。不少战士都因为毒气受尽折磨,整个后方医院一片惨状。不过,饶是黄维采取了如此下三滥的手段,12兵团最终还是没能突破我军任何防线,此次突围依旧以失败告终。

后来,走投无路的黄维和副司令胡琏分别乘坦克逃跑。但或许是天意使然,黄维的坦克在路上突然掉了链子,导致其直接被我军战士抓获。

有意思的是他的对手就是陈赓,陈赓利用他恪守兵法这一点围困他。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深信兵法的他最终被兵法所误,以至被擒。

图片

战后,刘伯承曾亲自到医院慰问受伤的战士,当看到那些被毒气弹炸伤的战士受尽折磨、苦不堪言时,半生戎马的他忍不住失声痛哭。从医院一回去,刘伯承便直接一封电报拍到了毛主席那里,向主席控诉了黄维下令使用毒气弹的罪行,并要求将他枪毙以告慰受伤的战士们和英灵。

不过,主席在接到电报以后,仔细斟酌再三,最终还是没有同意刘伯承的要求。他表示,黄维只是听令行事,对他最好的处理方式还是送进改造所,让其作为战犯接受改造。

不得不说,如果不是毛主席宅心仁厚,思虑周全的话,恐怕黄维压根儿没有后来在功德林放肆的机会。对于这些,黄维从来都不知情,而他也无处知情,毕竟从来没有人告诉过他。

也正是考虑到毛主席对黄维的这份恩情,刘伯承才会在后来建议将黄维加到治丧委员会的名单之中,并主张让其守灵,而其中缘由或许只有他最清楚。

除了毛主席对黄维有着莫大的恩情外,还有一个原因不得不考虑,那就是黄维在一众国民党改造将领中的代表意义。

要知道,黄维可是最后一批被特赦的国民党将领,可以说最顽固的就是他了。而中央将他置身治丧委员会中,无疑是在向世人宣示:就连黄维这样的人都能受到人民的宽容和接纳了,你们那些已降的或者是还未降的国军将领们,还有什么好惧怕的,我党皆是一视同仁。

不得不说,中央的这一着和汉高祖刘邦的先赏雍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当年刘邦恩赏功臣,大封列侯,却总是听到有人不服的声音。对此刘邦就问计张良,张良对他说道:最恨谁就先封谁。

思来想去,刘邦觉得自己最恨的还是同乡莽夫雍齿,因为这个家伙总是与他作对,还屡次害他陷入险境。于是,刘邦就在张良的建议下封了雍齿为侯。结果大家一看,连雍齿这个家伙都受封了,想必自己被封的也不会差,因此不满之声也逐渐消退。

所以,让黄维守灵,实际上还有着这方面的考量,为此我们不得不敬佩中央的睿智。

图片

有意思的是,当时安排守灵的是三人一组,而黄维那组的另外两人分别是陈锡联和京剧演员浩亮。这里就有点耐人寻味了,明明其他小组都是相似身份的人,要么都是共产党人,要么都是民主人士,可唯独黄维一组既有共产党人、又有民主人士,还有他这个国民党降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其实这里不难看出,黄维虽然获准为毛主席守灵,但中央还是不太放心他的,毕竟这家伙早年的固执是出了名的,谁也不知道他会不会突然闹出什么幺蛾子。虽然改造后期的黄维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但谨慎一点总归没错,派人看住他也不失为一种保险的方式。

但是,如果都安排共产党人和他一组的话,那意图似乎又太明确了些。所以,安排一位共产党人,安排一位民主人士,三人组成一个奇葩组合,既达成了目的,又掩饰了意图,也算最佳解决方案了。

我们可以看出,让黄维给毛主席守灵,实际上是基于各方面考量的,这其中有黄维的个人因素,也有政治因素。但无论如何,为毛主席守灵这件事对于黄维而言都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也是他晚年最自豪的回忆。

其实我们纵观黄维其人,除开他对蒋介石的愚忠外,他本人还是非常值得认可的。他出身儒家,早年任教,这些经历都养成了他光明磊落,坦坦荡荡的性格。但也正是由于他深受儒家君臣思想的影响,才使得他一直难逃对蒋介石的愚忠,为他日后的顽固埋下了伏笔。

早年的黄维可以说是一名相当优秀的军人,作为黄埔一期的学生,无论是在东征还是在北伐中,他都有着相当不错的表现。当然,黄维一生中最高光的表现,还得当属抗战。

日军开始全面侵华后,很快就将目标放到了上海以及国民政府的首府所在地南京,为了保卫这两座最重要的城市,蒋介石不惜将全部在外学习军事的学员都召集了回来,积极组织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当时正在德国进修的黄维也被提前召回,回国后便出任了第18军67师师长。

67师奉命前往上海罗店驻扎,而就是在这个面积不足两平方公里的江边小镇上,黄维缔造了属于他的传奇。

图片

罗店虽小,但交通位置十分重要,上海市区好几条公路都在此地汇聚,堪称绝对枢纽。因此,国民党非常重视此地,除了黄维的67师外,还有宋希濂的36师,张治中的87师等主力相互呼应,国军大有血战到底的气势。

大战开始后,日军对罗店展开了极为猛烈的进攻,并凭借着火力优势和士兵素质很快就攻进了罗店。然而,黄维很快就组织兵力将敌人赶了出去,并重新构筑了防线。

当时日军号称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由此可见他们并不愿意在上海花费太多时间,于是,日军的炮火以极高的密度向国军阵地倾泻,其惨烈程度难以想象。但就是在如此猛烈的进攻下,黄维率领67师硬是生生守了一个多星期,战役打到最后,他手中的三个团长一死两重伤,整个部队除了一个电报员负责接听命令外,全部都被派上了前线。

虽然罗店最后还是失守了,但黄维率领67师所打出的中国军人的气势是不可磨灭的,当时上海很多部队都深受他们的影响,大家都变得不再畏惧日军的凶猛。之后,国军足足在淞沪会战中拖延了日军三个多月之久,彻底打破了日军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嚣张气焰。

有意思的是,虽然在罗店打出了自己的风采,但黄维恪守兵法、指挥古板等问题还是被人们揭露了出来,为此人们开始叫他“书呆子”,还将他视为了蒋委员长的马谡。

不过,经此一战,黄维还是在国军在一战成名,他也由此受到了蒋委员长的亲自颁奖。而后,黄维一路高升,成为了国军将领中官运最亨通的几人之一。

淞沪会战后,黄维又相继参加了武汉会战等重要战役,后来日军入侵越南,他又奉蒋委员长之命赴滇越边境驻防。在黄维的看守下,日军数次想要经越入滇的计划都被打破,西南防线由此得到了很长时间的安定。

抗战期间的黄维,几乎就是一个常胜将军的存在,他屡屡立下大功,深受蒋介石的重视,同时为抗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单凭这一点,黄维是足够值得人们敬重的,这也是他军事生涯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伴随着内战的爆发,对蒋委员长深信不疑的黄维开始走偏,他也由此迎来了自己人生最大的污点。

图片

得到特赦以后,黄维担任了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的文史专员。这时的他基本上已经褪去了军装,重新拿起了笔墨,开始潜心为新中国的发展做装裱。而晚年的他,最大的心愿便是两岸早日统一,他也为此做出了足够多的努力。

1989年3月,85岁的黄维突发心脏病去世。而他生前所作的为老蒋祭扫、拜访黄埔老同学等等计划,全部随着他的永动机梦一起,彻底沦为了泡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