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普通人为什么需要“信仰”

 思想者札记 2023-03-17 发布于北京



人为什么会痛苦?又为什么有快乐?科学手段至今未能解决这个问题。人作为特殊的自然现象,分别由物质和精神构成,其中的精神部分就是“自我”。人们所有的痛苦和快乐,几乎都与“自我”有关。

最终宗教的信仰力量,通过禁欲,把“自我”关进精神“乌托邦”的笼子。而哲学却揭开“自我”的真相,作为人类需要处理三种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欲望和情感的关系。其中人类处理欲望和情感关系时,产生的精神现象就是痛苦和快乐。

尽管如此,哲学却不能解决人的痛苦和快乐,因为“自我”的存在,人类很难跳出自身的局限。实际上,人类在处理以上三种关系,是把自己当作了这些对象的对立矛盾,所有矛盾的核心焦点在人的“自我”上。

自然科学家们如同哲学家一样,他们也没有解脱“自我”的约束,在寻找自然“动力之源”时,也陷入了宇宙尽头的迷茫。他们发现人类在“与天斗、与人斗”时,那种获得斗争胜利的喜悦,最终因“自我”的存在,难以化解欲望和情感的平衡而痛苦,于是他们感叹“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宗教(神学)”。

相比于哲学和科学,宗教规则把一切的痛苦根源归结到“自我”上,认为一切的“错”都是自己造成的,通过“悔罪”、“向善”和“自我救赎”,抑制人性中“恶”的部分,让人类进入精神的“乌托邦”这个“理想王国”。它看起来并不那么高大上,这种亲民特性,也给了它极强的生命力,教徒们那种向死而生的信仰,无论遭受何种磨难,意志一直不垮。

虽然能够产生信仰的不一定是宗教,但宗教会让人产生信仰。因为宗教提供的精神“乌托邦”,可以给人带来两大好处。一是它塑造了一种价值观,让人笃信世界上没有比它更值得的事情。二是它提供了一种归宿,只要你融掉了“自我”,这里就是你的理想王国。因此,不管是不是宗教,只要能满足以上条件,人们都可以信仰。

 

记得以前曾读过一首诗“生命曾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对于多数人来说生命和爱情是可贵的,但为了“自由”,这些都可以抛弃,其中的“自由”就是一种信仰。还有一首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诗中的“主义”也是一种信仰。在有信仰的人看来,不要说痛苦,就是宝贵的生命,都可以抛弃,可见信仰的力量有多大。

作为普通人,大都是因物生欲、见异思欲的,而且社会越发达,人的欲望越多,也越痛苦。因此,对于普通人来说,减少痛苦,那种“宗教式”的信仰要任何哲学都管用,而且社会越发展,人越需要信仰。

 

以下是我总结的现代社会人类需要“信仰”的一些原因。

一、物质生活给社会带来新的精神痛苦。人的需求首先是物质需求,所有的欲望都是从这个最基本的需求衍生的,在了解人的需求以后,你会发现,千百年来,人们的物质需求无非就是满足衣食住行的要求,但我们的生活环境已经发生很大变化,生活方式的改变极大刺激人的精神需求,也会产生新的痛苦,甚至不同的时代,人的痛苦也不一样。但所有的痛苦,都属于精神原因。

二、人类的“自我”越来越强大。“自我”是因为对立产生的,人类越强大,“自我”观念就越强。“自我”作为一切痛苦的主观根源,与人类生产方式呈现反向发展,这也是我们看到的很多发达国家,它们一方面提倡民主自由,另一方面还普遍信仰宗教的原因。当然,在一些落后的国家,也有宗教信仰,只是发达社会和贫穷落后的社会。信仰对人提供的需求不一样,发达社会里信仰是约束“自我”欲望的控制器,而贫穷社会是减缓人们痛苦的麻醉剂。

三、人类可需要共同的价值观。价值观趋同是人类社会和谐的根本和社会稳定的基础。而价值观又会通过人类制造的精神表现出来,有时候,为了缓解社会带来的痛苦,人类也会制造出精神“麻醉文化”。任何社会都必须存在一种满足大众的价值观,否则这个社会就会产生灾难。历史已经证明,聪明的统治者最善于会打造人类共同的精神价值观,最大限度把人的“自我”束约在精神家园里。

四、人类只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最终的发展不是证明自身有多强大,而是能与自然和谐相处多久。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它逃不脱自然规律,否则,必然受到某种惩罚,人类自诞生以来,社会变迁也是遵循着这一规律。社会民众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自然力量,正是这种力量推动着社会的沉沉浮浮。

基于以上原因,作为普通人,无论现代社会还是未来社会,都需要一种“客观意识”,它不一定非要高大上,只要足够亲民、善民,让人们信仰它,那才是真正的幸福和谐社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