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的语文课 | (三十九)跟端木蕻良学抒情——《土地的誓言》学习记

 爱语文红泥火炉 2023-03-18 发布于江苏

翻开语文书到第8课《土地的誓言》,我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这是哪位“神级作家”写出的文章啊!如此优美的语言,如此深挚的感情,如此复杂的主题,还真让人一时难以接受呢。

不过,随着李老师的指引,不到一节课的工夫,《土地的誓言》之谜就完完全全地解开了。

候课铃响了,我望了一眼大屏幕——今天的PPT可真不同寻常,背景完全就是黑色的,给人一种肃穆的感觉。果然简单地喊完“上课起立”后,PPT翻到了下一页。这一页讲述了《土地的誓言》的写作背景:“九一八”事变后,大批东北三省的青年离开了家乡,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本文的作者端木蕻良,原名曹京平,也是东北作家群的一员,代表作有小说《科尔沁旗的草原》等。

“同学们,相信你们昨天都预习过了。《土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李老师问。“爱国!”“思乡!”……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回答道。李老师笑着说:“有同学说'爱国’,有同学说'思乡’,我先把这两个写在黑板上。下面同学们听我的朗读,来感受作者还有什么思想感情吧!”说着,李老师放下粉笔,郑重其事地端起语文书,清了清嗓子,开始朗诵起来:“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抑扬顿挫,富有感情,使我们都化身作者,身临其境。“这是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李老师的朗诵就像那声音一般直击心灵。时而悠扬,时而激烈——“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那是多么震撼人心啊!末了,李老师缓慢地读完后,全班鸦雀无声,个个都沉浸在诵读中了。随后,我们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我们都深深地被李老师所折服。同时,我们也体会到了作者的愤怒与热爱故乡的感情。

李老师在黑板的标题下方写了一行字——跟端木蕻良学抒情,并对我们说:“本文也运用了许多抒情方法。同学们四人一组,先小组讨论讨论。”于是,同学们四个四个的,头凑到一起,你一言,我一语,碰撞出了许多智慧的火花。“好,停!”李老师拍拍手,同学们也都一一坐正,举起了手。有的同学指出了课文用陌生化的表述,比如强烈的感情词“不得不”“必须”……李老师也赞同地点点头,说:“是啊,像'使我不得不回去’'我必须回去’都表达了作者回故乡的渴望之情。”说着,李老师便用潇洒的字体写在了黑板上。

有的同学手放下去了,看来与其想法一样;还有的同学继续举着手;更多的同学也纷纷加入。其中,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我发现像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回忆故乡风物,是借景抒情。”“嗯!”李老师说“昨天我布置了同学们回答批注中的问题,其中有一个就是这个。这一段回顾家乡特有的风物,表达了作者回故乡的渴望。还有第二段描绘了故乡春秋的风景,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说完,李老师提炼出了板书——“第一部分写物象、铺陈;第二部分绘风景、借景抒情。”

还有的同学关注到了除间接抒情的另外一种——直抒胸臆,也是呼告式抒情。李老师领着同学们一起朗读:“我必定为她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这就是作者的誓言,作者也会为故乡战斗到底作出牺牲。

最后,有同学关注到了人称的变化。由“她”变成了“你”,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更像是面对面地呼唤与承诺。这就是呼告式抒情,富有极强的感染力。

听完这些,我恍然大悟。原来,之所以我一开始读得略有困难,其间蕴含了这么多抒情方法啊!这一节课,不仅使我从多角度赏析文章,也让我学习到了多样化的抒情方法,以后在作文里也可以尝试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