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个窑址、三个同心圆—泉州及其周边窑业

 RK588 2023-03-18 发布于美国

艺拍直播 一触预约

提要:以今泉州为中心,文中涉及的九个窑址形成了三个同心圆的圈层,属于不同的产品圈。在梳理九个窑址窑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三个圈层的产品特色,以及由此所反映的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泉州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泉州海域位于东海和南海的交界地带,海岸线绵延曲折,形成多处天然深水良港,航运条件优越,是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城市之一。2021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泉州以海上贸易而繁荣,海上贸易以陶瓷为主要商品。

图片南海一号出土(宋)德化窑青白釉喇叭瓶

图片尾林窑址

图片尾林窑址出土(宋)青白釉粉盒

图片屈斗宫窑址

以今泉州古城为中心,按距离远近,文中涉及的九个窑址落在平面图上恰好形成了三个不甚规整的同心圆,属于三个不同的产品圈。距离泉州25千米以内的有泉州东门窑、晋江磁灶窑、惠安窑和南安窑,距离60~90千米以内的有同安窑、安溪窑、厦门(碗窑)窑和莆田窑,距离100千米以上的有德化窑。

一、25千米以内的窑址
第一个同心圆包括的窑址距离泉州最近,交通资源最为便利,虽然质地不甚精致,但产品生产时间最长,最具特色。尚未形成区域明显特征,产品面貌较为多样,有白釉、青釉、影青釉酱黑釉、黄绿釉、素胎器等。
1、泉州东门窑[1]
东门窑位于泉州碗窑乡(碗窑乡在泉州市成立以后,属于晋江县第四区),距离泉州市区约14千米。1956年调查,时代宋代。主要采集白釉、影青釉、青釉碎片。可能生产过外销瓷。
2、晋江磁灶窑
磁灶距离泉州市区20千米。从现有考古资料其大致分为南朝至唐代、唐五代、北宋至南宋和南宋中晚期至元代四个时期[2]。发现宋元窑址12处,分布于岭畔的蜘蛛山、土尾庵、童子山一号窑、山坪;磁灶的许山、宫仔山、顶山尾、大树威;前埔的曾竹山、金交椅山、溪墘山以及现属南安官桥下洋的斗温山[3]。
磁灶土尾庵窑址[4],时代为南宋至元代。1995年发掘,揭露一段龙窑,出土陶瓷器有青釉、酱黑釉、黄绿釉及素胎器等。胎色多为灰或深灰色,胎质较粗,吸水性强;部分器物未烧透,胎色土黄、胎质疏松。多数器物的外壁仅施半釉、底、足露胎;釉面多数较暗,部分釉色光亮者多有细密的冰裂纹。黄绿釉器一般在釉下施土黄色的化妆土,二次低温烧成;一部分素胎器上仅见化妆土,为黄绿釉的半成品。器形有碗、盘、碟、盏、杯、钵、盆、罐、壶、盏托、水注、执壶、灯、炉、瓶、枕、砚、砚滴、军持等。瓷器装饰有刻划、剔刻、模印、堆贴、雕塑、绘画等多种;纹样图案有花草、祥禽瑞兽、云雷、几何形等;以龙纹最有特色。
磁灶金交椅山窑址[5],时代为北宋中期至南宋。2002、2003年发掘,总面积约1500平方米,共揭露窑炉遗迹4座,均为长条形斜坡式龙窑,作坊遗迹1处。出土陶瓷器有青瓷、酱釉瓷、素胎瓷。器物胎质呈灰色,夹砂,淘洗不够精细。青釉以灰青、青绿、青泛黄为主,大多数釉面莹润,玻璃质感强,开细碎冰裂纹。酱釉瓷数量比青釉瓷器略少。器形有碗、碟、执壶、水注、盒、器盖、罐、盏、灯盏、网坠、灯架、砚台等。
3、惠安窑[6]
惠安县银厝尾窑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惠安县,惠安县距离泉州22千米。1984年发掘,面积130平方米,时代为南宋至元代。发现斜坡式龙窑(84HHY1),方向185°,北高南低,残长23.5米。烧制粗瓷,多灰白胎,青釉或青黄釉,还有白瓷、青白瓷。器形四系罐最多,还有壶、碟、盆、碗等。
4、南安窑[7]
南安位于福建省东南部,距离泉州30千米。1951、1971年调查,时代为宋代。发现瓷器以青瓷为主,有少量白瓷。器形有碗、皿、盘、杯、瓶、壶、罐、钵、炉、盒等。窑具发现有匣钵、渣饼、支烧具及模型具。
二、60~90千米以内的窑址
即第一个同心圆和第二个同心圆之间的环形地带,这个区域涉及北到莆田,南到厦门,西到安溪的四个窑址,以“珠光青瓷”为特色。
1、同安窑[8]
同安窑位于厦门市同安区(同安区原为同安县,同安县宋至清代属泉州管辖)。距离泉州60千米左右。1956、1958年调查,时代为南宋至元代。窑址位于同安县东十五里的上埔村,遗物大量分布在汀溪的南岸。主要生产青瓷和青白瓷,青瓷居多。
2、安溪窑[9]
安溪地处福建南部、晋江上游。距泉州60千米左右。1974年调查[10]。主要发现桂瑶、魁斗、吉山沙坑、福昌、银坑、翰苑、珠塔姚等窑址。桂瑶窑时代为北宋,产品以青白瓷和青瓷为主,少数黄釉、白釉和灰釉,碗、洗、盏多见,纹饰系刻划而成的简单水波纹、篦梳纹、卷草纹、莲瓣纹,胎呈浅灰或灰白色,圈足底露胎,烧法为单件匣装。魁斗窑时代为南宋或稍晚,产品以青白瓷为主,出现印花、堆花技术,盒、洗、碗与德化窑产品类似,但质地较德化窑略差。装烧方法有层格匣钵复烧和支钉叠烧。调查安溪地区其他窑址,采集均为青花瓷,时代为明清时期。
3、厦门碗窑[11]
碗窑窑址位于厦门市集美区后溪镇北约4千米的碗窑村。距离泉州约80千米。2001年发掘一座龙窑(Y1),时代为北宋后期至南宋。Y1斜长59.8米,内部实测长57.8米。出土瓷器以青白瓷为主,青瓷次之。胎多坚致较细腻,青白瓷釉色多呈乳浊状,青瓷釉色较为清亮。器形有碗、盘、执壶、盒、瓶、罐、杯、盏、炉、枕等,碗占70%。纹饰多素面,有少量的篦划纹和弦纹。
4、莆田窑[12]
莆田位于福建东南沿海。距离泉州90多千米。莆田窑主要分布于庄边镇、西天尾镇及灵川镇一带。1976、1979、1986年调查,庄边窑、西天尾窑时代为南宋早期至元代,灵川窑时代为南宋晚期至元代。庄边窑址采集的瓷器标本,胎体坚实,含少量细砂,质量略显粗糙而厚重,多呈灰色或灰白色,兼有灰黄色。釉层较薄,莹亮透明,以青灰色为主,青绿、青黄色次之,器物普遍施半釉。器形以碗、盘、碟居多,还有杯、盅、执壶、炉、瓶等。装饰盛行刻划花和印花工艺,装饰粗率,纹样有篦梳状线条纹、篦点纹、莲花、莲瓣、菊花、菊瓣、牡丹、双鱼、鱼藻以及几何线条图案。此类青瓷为同安窑系青瓷,工艺效仿龙泉窑风格。在日本发现的“珠光青瓷”中,也可能包括有莆田窑的产品。西天尾窑址胎釉、成型、装饰等与庄边窑相同,采集标本器形有折扣或敛口盘、折腹盘、盅、胆式瓶、双耳小罐等。灵川窑址采集瓷器标本,胎体呈灰白色,质量较轻薄,釉层薄呈青白偏灰色,器物多施釉不及底。器形常见碗、洗类,兼有杯、瓶等。
灵川的古松柏窑址,2006年发掘[13]。揭露两座窑炉长条形斜坡式龙窑,Y1北宋晚期至南宋早中期,Y2元代。东区Y1内出土遗物较少,大量瓷器出土于窑外的废品堆积中。青白瓷居多,少量青瓷。釉色以青灰色为主。胎色米白色,釉呈黄灰色或灰中泛白。多素面无纹饰,少量装饰箅梳纹、篦点纹、刻划直线纹、卷草纹及网格纹等。器物主要以碗为主,还有罐、盏、炉、钵、器盖等。窑具有匣钵、匣钵盖、托座、垫饼、火照等。Y2旁废品堆积出土青白瓷、少量白瓷。器物均为芒口,胎灰白、灰色、白色。釉色白中泛黄,且开细小冰裂纹。装饰纹样为模印荷花、莲瓣纹、竖条纹、栅栏纹等。器类有碗、盘、洗、碟等。
三、100千米以上的窑址
第三个同心圆窑址虽仅德化窑一处,但窑址分布地点很多,生产时间较长,产品也最具地方特色。宋元时期生产青白瓷、白瓷,明清时期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猪油白”、“象牙白”产品,有“中国白”的美誉。
德化县位于福建省中部,地近东南沿海。距离泉州130多千米。截至97年德化县已发现238处古窑址,分布在17个乡镇、68个村,最早是唐至五代时期的。如按年代分,唐~五代共1处,分布在1个村;宋元时期共42处,分布在17个村,明代30处,分布在12个村;清代177处,分布在62个村;民国时期55处,分布在15个村[14]。德化古代窑址大多跨两三个时代,按照窑址分布及器物之间风格的密切程度,将其大致分为盖德窑址群、浔中窑址群、三班窑址群、水口窑址群、上涌窑址群及杨梅窑址群6个窑址群。其中盖德窑群以碗坪仑窑为代表,时代为宋元时期;浔中窑群中屈斗宫窑甲址和甲杯山窑址均有发掘,前者是南宋至元代制瓷的重要代表,后者是元明时期的重要代表。[15]
盖德碗坪仑窑址[16],时代你为北宋晚期和南宋时期,两个时期的器物特点分明。北宋晚期出土瓷器以白瓷和影青瓷为主。大多数不用匣钵而采用叠烧法。很多器皿由于瓷质软而烧变形,成功的器形胎薄质坚,釉色莹润无开片,有的有极细的鱼子纹。影青釉薄者近白色,深者呈淡绿色。纯白釉有洁白者,亦有白中泛青者。器形以特大的海碗、盘、果盒、粉盒、香炉、撇口矮圈足小碗和深腹带盖碗为特色。花纹刻印精致,种类繁多,如不同形式的牡丹、菊花、葵花、莲花、兰花、马兰花、芦苇、水波鱼纹等,尤以莲花最习见。其中种类最多的是碗类,数量最多、花纹最精美的为盒类。盖德碗坪仑南宋时期出土瓷器主要以青灰釉为主,影青釉瓷次之。其余有酱褐釉、黑釉、黄釉等。器形主要是各式大小不等的碗、盘、碟为最多。其次有瓶、罐、壶、军持、器盖等。花纹很少,不如下层精致,多简单的荷花、莲瓣和卷草式的图案。
浔中屈斗宫窑址[17],时代为元代初年,出土瓷器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品,器形有碗、盘、碟、壶、盅、高足杯、罐、瓶、洗、粉盒等,质地好,火候高者,胎质洁白,细致坚硬。釉色主要是白釉或近于影青的青白釉。白釉细腻温润,与明代乳白釉相似。青白釉呈水清色,釉厚处呈淡绿色,光泽度很强,洁净莹润,花纹从釉层中映现,尤为淡雅。有一些或灰或黄或浅等不同的色调,都是生烧或火候未达到适当温度造成的废品。另外,各窑室内的堆积内发现几件比较特殊的器物,如印有“丁未年”的匣钵、类似八思巴文及汉文“天”字的三足小垫饼、“长寿新船”、“金玉满堂”“卍”字盒盖等。
甲杯山窑址[18],时代为明代,出土的瓷器绝大部分是白瓷,釉色有白、乳白、青白等,以乳白为最多。器形有碗、盘、碟、盏、杯、洗、炉、瓶、罐、匙、灯、盒、砚、砚滴、执壶、水注、印模以及瓷塑的人物、动物等。
四、“九个窑址、三个同心圆”所代表的区域经济体
上述九个窑址以泉州为中心形成了三个同心圆,具有三类特色不同的产品,或者说每个同心圆形成的区域都以一类产品为主。同心圆的第一圈有磁灶窑、东门窑、惠安窑和南安窑,尚未形成区域明显特征,产品面貌较为多样,有白釉、青釉、影青釉、酱黑釉、黄绿釉、素胎器等,磁灶窑产品最具特色。同心圆的第二圈有同安窑、安溪窑、厦门(碗窑)窑、莆田窑,产品以青白瓷和青瓷为主,珠光青瓷是其特色产品。同心圆的第三圈有德化窑,宋元时期生产青白瓷,明代白瓷是特色产品。九个窑址,除了磁灶窑开始于南朝以外,窑业都是从宋代开始,主要繁荣时代在南宋、元代,安溪、德化窑则明代以后仍然繁荣,个别窑口的时代较短。
在城市遗址和沉船遗址中也发现有上述窑址的产品,如泉州清净寺遗址[19]、泉州德济门遗址[20]发现有磁灶窑产品,泉州南外宗正司遗址发现有磁灶窑、东门窑、南安窑、安溪窑、德化窑、同安(汀溪)窑产品[21],晋江溥济庵遗址出土有磁灶窑、同安窑、德化窑、安溪窑产品[22]。广东南海I号沉船遗址出水陶瓷器涉及福建的有德化窑青白瓷,磁灶窑黑瓷、酱釉瓷、青瓷和绿釉瓷,闽清义窑青白瓷和青瓷,少量闽北窑口龙泉窑系青瓷、福清东张窑黑瓷等[23]。
国外遗址发现的中国陶瓷器,以泉州以及周边窑址为代表的的闽南地区产品数量较多。由于大量产品的同质化程度较高,很多产品尚无法明确其准确窑口,常以三个圈层中代表窑口来称谓,即磁灶窑产品、同安窑系产品、德化窑产品。
第一圈层的磁灶窑特色产品在日本各地相当于宋元时期的窑址中,出土较多,如磁灶窑土尾庵窑址的绿釉瓷器、磁灶窑童子山窑址的黄釉下铁绘花纹盆(或盘),蜘蛛山窑所窑址的绿釉剔花器和绿釉黄斑器物等等。[24]同时,南洋群岛的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国,也都发现了磁灶窑的产品,数量还相当可观[25]。其他如柬埔寨、埃及也有发现[26]。
第二圈层的特色产品珠光青瓷在日本有发现,产地或为同安窑[27]、厦门碗窑[28]、莆田窑[29]。
第三圈层的德化窑瓷器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发现较多,在印度、日本、伊朗、阿拉伯以及非洲沿海等国家也有出土[30]。
九个窑址、三个圈层的产品除供应周边日常生活外,大部分窑址生产外销瓷。以泉州及周边为代表的的闽南地区是外销瓷的重要产地,在短时间内窑业得以在较大范及周围内快速发展起来,一方面与泉州及周边的地理、历史因素相关,另一方面则是瓷器外销贸易刺激下快速升级的产物。泉州所处的闽南地区处于东南沿海的山区丘陵地带,山林植被覆盖率高,同时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土资源,这些矿土资源多分布于山岭、溪流之间,便于就近取用。六朝时,泉州海外交通刚萌芽,文献载泉州仅言其宗教活动,很少涉及对外贸易。唐统一后,泉州港的海外交通有了较大的发展,其时泉州已由丰州东移至海边。唐天宝以后,陆路交通阻塞,海道代兴。唐末中原战乱,大批官员士大夫避祸入闽,福建已设置建、福、泉、漳、汀五州25县,山区和沿海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31]。五代王审知割据福建,尽“招来海中蛮夷商贾”[32]。宋代对外贸易活跃,宋室南渡后,以宗正寺作为管理宗室的南外宗正司经到泉州,作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促进了泉州海内外贸易的发展繁荣。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设立泉州市舶司。进而,元代泉州成为世界性的港口。在这一系列人口、政治、经济条件下,陶瓷手工业生产的诸多前提得以具备。
“九个窑址、三个同心圆”是对泉州及其周边窑业主观认识的形象表达,泉州及其周边窑业正是以泉州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区域经济体,而实际窑址更多。从整体上说,九个窑址生产的陶瓷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大部分产品没有明显的个体辨识度,这为外销提供了持续的规模空间,而规模效益商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从局部上说,三个同心圆是对泉州周边不同空间内陶瓷产品特点的概括。规模与特点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了地域经济的高度整合,也正说明了泉州海上贸易促成了区域内的外销瓷产业。

For More Readin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