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湿温病与新冠无关

 阅海书馆 2023-03-18 发布于浙江
许仙言医漫话中医:多雨季节,湿温病流行,中医辩证有良策
01


湿温病的病机:脾虚有湿,外感温湿邪气

图片

最近有一种感冒多发,而且较难治愈,它属于湿温病。很多人担心湿温病跟瘟疫有关。这是误解,它虽然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但不一定会形成瘟疫。细究病机,湿温病跟五运六气以及当前高温湿热气候有很大的关系。

    湿温病属于温病的范畴,《伤寒论》讲得较少,吴瑭的《温病条辨》讲得较多。湿温病一年四季内均可发生,以夏秋季多见。临床以始恶寒,后热,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为提纲。其病因感受湿热之邪而发,故名。从5月20日到7月5号,这一阶段雨水特别多,人极易受外部湿邪的侵袭,再加上身体本身存在的湿气,湿热夹杂,就很容易患湿温病。湿温病目前比较多见,有些学校很多孩子已经感染上了。学校一见到学生发烧就诚惶诚恐,如临大敌,立即将其隔离,然后做核酸检测。其实,湿热病跟新冠无关。因为它的病机第一是湿,第二是暑热;即脾虚有湿,外有湿邪入内,在外感和内湿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疾病。中医在治疗湿热病的时候,根据病情所表现的程度,一般把它分为三种症型:

02


 三种症型,症状各异

第一种症型是湿重热轻,第二种是热重湿轻,第三种是湿热并重。图片

举例说明,一个孩子发高烧到40℃,是热重,湿气轻;如果是低烧,烧的温度不高于39℃,孩子的表现是精神疲倦,肢体困重,饮食下降,舌苔水滑并且舌中出现灰腻苔,周边舌质呈红色,这种情况就属于湿重热轻;第三种就是湿热并重,既有高热症状,也有湿的症状。

古代的温病学家总结了非常多的关于治疗温病的方剂,如薛生白、叶天士、吴瑭、张锡纯等。化湿方法归结为两种:第一种芳香化湿法,甘淡渗湿法。第二种是解表退热和清里热。很多中医喜欢用麻杏薏甘汤,我刚开始也用此方剂做加减,但是效果不佳。依据对历代温病学家的总结,结合我的见解,我给大家分享一个最佳的化湿打底的方法。 

03


 三件利器打底,功效显著


   不管针对哪一种症型,这三味药必不可少。第一味药是蝉蜕,第二味药是石膏,第三味药是浮萍。图片

蝉蜕可以透发身体的热;浮萍将热和湿从里往外顶,在皮肤的表面打开通道,去除肌肤表面的湿,还能通利水道。浮萍兼有麻黄的发表祛湿的作用,但发表比麻黄弱一点,祛湿效果比麻黄好。石膏既可以清里热也可以解肌。这三味药打底配合效果显著。

当然,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如果一个人高温炽热,舌尖发红可以用淡竹叶,甚至可以加点黄连。芳香化湿类药可用:藿香,佩兰,白豆蔻,滑石。如果病人皮肤发烫,以后背热为主,是膀胱经之热,用滑石粉可以泻掉足少阳膀胱经之热。这些药,基本上能够化开中焦的湿气。如果下焦有热,症状表现为舌苔水滑,这时要择机使用泽泻,猪苓,茯苓通草这几味药。掌握了这几件利器,湿温病就非常好治疗了。另外要注意,药里面一定要用甘草,并且量要稍大。因为这种病是脾虚所致,所以要用甘草来填补中土,不然就会导致脾阳不足。很多患者不明就里,自己去抓药,这种做法不仅于病无益,还会反受其害,一定要找中医辩证治疗

为什么治疗感冒往往一剂而愈,而湿热病却用时较长?古人说:所谓湿邪如油裹面。这就是湿温病的治愈比其它的感冒治愈用时长的原因。中医认为:人体阴阳不平衡才会导致生病,需要用药物的偏性纠正人体的偏性,而这个纠正调理的过程需要时间。所以,患者不应在治疗的短时间内,因为没见到明显的效果就立马换方子。

关于湿温病的知识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