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省龙岩市东肖镇中心小学内,有一个利用革命旧址白土桐冈书院设立的名人专题纪念馆,那便是邓子恢纪念馆。 在纪念馆的正中央,安放着邓子恢同志的塑像,同时纪念馆分为8个展区,展出图片96幅、文物76件。 ![]() 邓子恢作为革命前辈,和毛主席有着深厚的情谊,同时是闽西革命根据地和苏区的主要创建者及卓越领导人之一,为探索我国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道路倾注了毕生精力,被誉为党内的农业、农村工作专家。 今天,我们便来说说关于邓子恢的故事。 1896年8月17日,邓子恢出生于福建省龙岩站(今新罗区)东肖邓厝村,家里兄弟姐妹共8人,他排行老二。 当时大清日落西山,加之列强入侵,百姓们的日子过得很差,但邓子恢的父母开明,知道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因此,邓子恢小时候被送到了桐冈小学读书,17岁时考入了龙岩中学堂丙班。当时辛亥革命刚刚结束,邓子恢受到了影响,心中有了关于救国救民的种子。 ![]() 在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邓子恢考取了公费留日的项目,于1917年前往东京东亚补习学年留学,可由于家庭条件无法支持,他自己身体情况又不太好,留学生活只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 回国后,邓子恢先是在母校任教,但薪资却不足以养活一家人,他只好来到江西堂兄开设的杂货店当店员。 作为一个有文化的青年,邓子恢自然不满足这种庸庸碌碌的生活,便在五四运动爆发后与很多进步青年一起组织了奇山书社,创办《岩声》月刊,传播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 后来北伐战争爆发,北伐军进入赣南地区,邓子恢便加入军队担任常务委员,26年年底加入我党。 不久后大革命失败,邓子恢由于共产党员的身份遭到通缉,只好回到老家并担任龙岩县宣传部长的职务。 八七会议召开后,邓子恢根据会议思想参与领导了龙岩后田暴动,建立了闽西第一支农民游击队,开始了创建闽西苏区的斗争。 1929年3月,邓子恢以中共闽西特委书记的职务领导地方武装,配合毛主席、朱老总的红四军入闽作战,他们一起歼灭了国民革命军福建省防军第一混成旅陈国辉的2000人部队。 ![]() 当年6月底,毛主席不再担任红四军的主要领导职务,他便在闽西修养,这段时间里,毛主席和邓子恢交往密切,经常一起讨论马列主义理论和根据地的建设问题。 邓子恢把毛主席视为良师益友,毛主席也非常看重邓子恢。这段时间里的毛主席处境非常不顺,遭受排挤不说,还患上了疟疾,邓子恢悉心照料,托人买来牛奶、白糖,同时每天给主席炖牛肉汤、老母鸡汤补充影响。 不久后,主席痊愈并重新走上新四军的领导岗位。1934年时,毛主席带领主力红军长征,邓子恢留在南方继续斗争,两人就此分别,足足12年未见。 1946年毛主席与邓子恢延安重逢时,毛主席高兴的送了老朋友一张照片和一条毛毯。 留在南方坚持斗争的日子里,邓子恢组建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先后担任宣传部部长、财政部部长、民运部部长、副主席兼财政部长等职务,与张鼎丞、谭震林等人领导群众进行游击战争。 ![]() 抗战全面爆发后,闽西南红军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邓子恢担任新四军政治部副主任兼民运部长,后历任中原局委员、华中局委员、新四军第四师政委、淮北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等职务,坚持并发展了淮北抗日根据地,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解放战争时,邓子恢进行土地改革、战争后勤、剿匪反霸、群众减租减税工作。因为这段工作经历,邓子恢在建国后担任中南军政委员会第一副主席,领导中南地区人民出色的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等艰巨任务。 在农村土地改革和群众工作方面,邓子恢有独到见解,因此在1952年时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两年后又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负责国家的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等相关工作。 在农村工作中,邓子恢一直坚持包产到户,建议农业合作化不要过快,因此在1955年时被定位“右倾机会主义”,受到批评。 ![]() 1961年时,邓子恢在下乡调查后仍坚持保留土地责任制、进行包产到户,因此被批评为“修正主义纲领”,遭到严厉批评并被撤销了中共中央农村工业部的工作。 特殊时期时,邓子恢受到诬陷,他坚持斗争,可惜的是,由于长期受到迫害和歧视,邓子恢于1972年12月10日在北京病逝,享年76岁。 后来,国家肯定了邓子恢曾经提出的建议,并为他平反和恢复名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