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治疗甲状腺结节、斑秃、乳房胀痛、贝尔麻痹

 阅海书馆 2023-03-18 发布于浙江

一、针灸治疗甲状腺结节

中医诊断:瘿病(气滞痰凝证);
西医诊断:甲状腺结节。
针刺治疗,取穴以阿是穴、任脉及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操作:
①患者仰卧位,头略后仰,75%乙醇消毒皮肤。选用0.30 mm×4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直刺双侧扁外(微仰头,当结喉上方,廉泉旁开2寸处)5 mm、人迎5 mm、合谷5~ 8 mm,列缺沿手太阴肺经向肢体近端平刺10 mm,均行捻转泻法,留针30 min。
②左手持止血钳夹持75%乙醇棉球,点燃,靠近颈前肿物,距皮肤10~15 cm,右手拇、示、中三指夹持0.35 mm×25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2支,以握笔式持针,将针体前1/5深入外焰烧至白亮,在颈前双侧手足阳明经范围内间隔0.5 cm迅速垂直点刺颈前肿物及其周围阿是穴,点刺深度1~2 mm,疾入疾出。
③同侧扁外、人迎穴接电针,连续波,频率60 Hz,电流强度2 mA,留针20 min。隔日治疗1次,每周3次。

二、针药结合治疗斑秃

采取原络配穴法,即选用病变经络的原穴及其表里经的络穴,配穴则较多选取同名经上的腧穴,取其“同气相求”之意。
01
调营卫之虚实

图片

       调营卫之虚实,可通过调整阴跷、阳跷二脉之盛衰实现。根据“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原则,卫气虚或营气盛则补阳跷而泻阴跷,卫气盛或营气虚则补阴跷而泻阳跷。其中,申脉、照海是调整阴跷、阳跷二脉盛衰的重要腧穴,两者均属于八脉交会穴,通过对两者的补泻可达到调节营卫虚实的功效。

      在原络配穴的基础上,杨教授采用三才提插补泻手法,起到调整脏腑虚实的作用。操作方法:

①补法,在天部(深度约12mm)重插轻提;
②泻法,在地部(深度25-40 mm)重提轻插;
③平补平泻手法,在人部(深度12-25 mm)均匀提插。
手法频率4-8 次/min,视病情的虚实选取补法、泻法或者平补平泻手法,并根据患者病情及接受程度调整刺激时长。
02
调局部营卫之运行

       局部营卫运行不畅,是导致斑秃患者脱发的根本原因,因此杨教授运用调和营卫针法时,常配合局部取穴。以斑秃病灶为主,视病灶大小,沿病灶边缘用0.25mm×25mm 针灸针呈15°角向病灶中心围刺3-10 针。

      除此之外,杨教授还选取合谷、百会、四神聪等具有升清降浊、通达气机之功效的穴位,以引领营卫之气运行上达头面。

03
中药治疗方案

       选用具有疏风解表、通经活络之功效的药物,如荆芥、藁本、羌活、鸡血藤、路路通等。

       斑秃属营气病且病情较轻者,针刺配合斑秃中药外洗方即可,可选取调和营卫、理气活血通络之药物,如桂枝、金银藤、赤芍等

       病程日久,脏腑气血虚极,或顽痰瘀血阻于经络难祛除者,多以中药内服,通常以桂枝汤为底方,根据病情累及的经络和脏腑不同进行加减。脾胃亏虚,经络气血不荣者,合用益气健脾和胃之剂,如四君子汤、理中汤、参苓白术散等;经络气血阻滞者,加路路通、地龙、川芎等药物活血通络痰湿、湿热阻滞经络者,加黄芩、薏苡仁、泽泻、茯苓、藿香等药物寒温并调、清热利湿。


乳房胀痛 '膺乳穴'治疗

经前乳房胀痛指在经前或经期出现乳房胀满疼 痛,或乳头胀痒疼痛,多伴随月经周期而发,行经前3-7d开始出现,经前2-3d疼痛达到高峰,月经来潮后胀痛明显消退。

01
临床资料

①多发生于月经行经前,伴随月经呈周期性发作,连续 2 个月经周期以上
②主要症状为乳房(或乳头)胀痛,甚则痛不可触衣,但无肿块,皮肤色泽无变化,月经来潮后疼痛逐渐消失
③伴随症状可为胸闷胁胀、时欲叹息、小腹胀痛、经行不畅等
④乳腺 B 超或乳腺钼靶检查可排除实质性肿块所致的乳房胀痛。  
02
治疗方法


针刺治疗

取穴:

①“膺乳”(患侧)   膻中   人迎(双侧)   

④肓俞(双侧)   太冲(左侧)⑥阳陵泉(右侧)

操作: 

      嘱患者仰卧位,医者先于患者“膺乳”穴(眉头与目内眦连线中点处,即攒竹与睛明连线中点) 进行揣穴,揣按穴位附近条索状物最明显的压痛点,先用拇指按揉30s-3min,同时嘱患者自行按揉乳房疼痛部位,若疼痛缓解则进行针刺;若疼痛未缓解,继续于穴区附近揣按,直至寻得按揉后使疼痛缓解的确切部位。“膺乳” 直刺进针,刺中条索状物或压痛点后将针尖倾斜与鼻骨呈 30°-45°角,行捻转手法,令患者自行按揉双侧乳房疼痛部位;余穴均行常规针刺,进针后不施行任何手法,留针30min。图片 

挑刺放血治疗

治疗部位:

      患侧天宗穴附近的阳性反应点,此类反应点多表现为粉刺、红色小丘状疹点或暗红色或青紫色的细小淤络。

图片

操作:

      常规消毒治疗部位后,医者左手挤压固定操作部位,右手持一次性无菌三棱针以30°-45°角斜刺入皮肤 1-2mm后上挑针尖,挑破反应点或皮下组织,稍稍挤压出血后快速将玻璃罐吸附于出血点上,留罐5min,起罐后用无菌纱布擦拭血迹,再用碘附消毒后覆盖无菌敷贴以防感染。 

治疗时间  

      于经前约10d开始治疗,针刺治疗隔日1次, 挑刺放血治疗每5天1次,月经来潮则停止治疗,1个 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四、“腰五穴”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

非特异性下腰痛(NLBP)广义包括腰肌劳损、腰背肌筋膜炎、第3 腰椎横突综合征、急性腰扭伤、梨状肌综合征、骶髂关节炎、肌纤维组织炎等多种急慢性腰部病变所致的腰痛及其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

图片


01
诊断标准

图片
①症状:局限性腰背疼痛及同侧肌紧张或痉挛(疼痛不放射至膝关节远端),功能活动受限,症状反复发作。
②体征:体格检查,竖脊肌有明显压痛,有时可触及肌肉异常痛点或条索状肌痉挛,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无明显肌力减退、感觉障碍,神经根牵拉试验(-);晨起、弯腰活动时、久坐或久站后疼痛加重
③影像学检查:常规检查X线片、CT 平扫等多无特异性提示。
④无腰背手术史、无明显脊柱椎间盘结构性病变。
02
治疗方法

图片
取穴:
①天枢、外陵、大巨、水道②五枢、维道③箕门④带脉⑤胃俞以上穴位附近最明显压痛点。
操作:采用一次性浮针针具,型号M。嘱患者仰卧位,暴露腹部及双下肢皮肤。
①医者站立于患者右侧,用右手拇指指腹在患者双侧腹直肌外侧缘自上而下按压,寻找最明显压痛点,多数患者会在足阳明胃经天枢、外陵、大巨、水道有明显压痛。双侧各选取2个最痛点,用进针器辅助浮针进针后医生行浮针手法扫散,同时嘱患者重复吸气鼓起腹腔做再灌注活动,以拉伸腹直肌筋膜。
②在患者右髂前上棘内下侧髂窝里,髂肌上寻找最痛点,一般位于足少阳胆经上的五枢、维道附近。医生用浮针进针、扫散,同时嘱患者右侧髋关节重复做“4”字屈曲抗阻及下肢髋膝关节屈伸运动的再灌注活动,以拉伸髂耻筋膜。
③在患者右侧股前区、大腿近端1/3 处前侧、缝匠肌内侧,寻找最痛点,一般位于足太阴脾经箕门穴附近。医生用浮针进针、扫散,同时嘱患者右侧膝关节稍弯屈外展位,助手在患者右膝内侧垂直加压,嘱患者右侧髋关节重复做“4”字屈曲抗阻的再灌注活动,以拉伸髂耻筋膜和股内收肌群筋膜。
④嘱患者左侧卧位,医生用右手拇指指腹在患者右侧髂脊和右侧十一、十二浮肋端之间按压,寻找最痛点,一般位于带脉附近。医生用浮针进针、扫散,同时嘱患者做右侧肩部和右侧髋关节逆向重复来回运动的再灌注活动,以拉伸腹斜肌筋膜。
⑤嘱患者俯卧位,右侧竖脊肌上,T12、L1 棘突右侧寻找最痛点,一般位于足太阳膀胱经胃俞穴附近,医生用浮针进针、扫散,同时辅助患者骨盆重复左右旋转运动的再灌注活动,以拉伸腰方肌、髂肋肌、腹外斜肌筋膜。右侧处理完后,所有的左侧处理同右侧操作。
       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3次为一疗程,其中急性腰扭伤患者只治疗1次即结束,其余患者接受1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结束后评定疗效。医生治疗完成,嘱患者回家,配合猫驼式、鸟狗式、侧桥、人面狮身姿势矫正性功能锻炼,每天2次,每次20min。

图片

五、贝尔麻痹的临床治疗经验

 针刺治疗

(1)肌肉松弛
当额纹不能恢复时,取阳白穴,并在阳白左右旁开1寸处各取一穴,共计3穴,针尖朝上斜刺,与额肌收缩方向一致,针刺5~8 mm。当闭目难合时,取攒竹、丝竹空、瞳子髎,斜刺5~13 mm;若眼轮匝肌恢复较差、流泪不止时,则以0.25 mm×40 mm针刺丝竹空、瞳子髎,平刺约25 mm,也可于四白穴附近取两穴,一针向耳侧、一针向鼻侧,针刺5 mm,以刺激下部眼轮匝肌。当鼻唇沟变浅、不能耸鼻时,取迎香穴,针尖朝内上方,针刺5~8 mm。当口角歪斜明显、鼓腮漏气、咀嚼无力时,取口禾髎、下关、夹承浆、颧髎、大迎,以直刺为主,肌肉丰厚处可针刺20~25 mm,浅薄处针刺5~8 mm,而地仓、颊车两穴则以针尖相对状态斜刺,针刺20~25 mm。若肌肉无力明显,可在咬肌、颊肌上局部针刺,以针尖朝上为主,针刺5~10 mm。若有些患者鼻唇沟形状和深度恢复较好、但肌力较差,出现鼻唇沟较健侧深,则减少在患侧口角附近穴位取穴,若出现倒错则在健侧适当取穴,一般以口禾髎、地仓、迎香、颊车、大迎为主,直刺5~10 mm。此外,方教授也讲究针具的使用,多选用0.18 mm×25 mm的毫针治疗面部疾患,减轻患者痛苦。
(2)肌肉僵硬
面瘫随着治疗时间变长逐渐出现表情肌僵硬、较早出现肌肉联动或治疗后出现不同部位表情肌的恢复程度差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对不同肌肉进行治疗。针刺取穴以局部取穴为主,在僵硬肌群附近适当增加针刺数量,针刺以直刺为主。如提口唇肌僵硬,上唇角表现为稍向上抬起,则针刺方向以向下为主;若降口唇肌僵硬,则反向针刺。总之,以受累肌肉为针刺主要部位,针刺方向与病变表现方向相反。
(3)特殊症状
当出现味觉障碍症状及唾液腺的分泌变化时,可在夹承浆、口禾髎的基础上,针刺地仓、颊车,两针尖相对针刺;当听觉过敏时,取耳门、听宫、听会,根据听觉障碍程度选择1~3穴进行针刺;当耳后乳突、外耳道疼痛及出现疱疹时,强调应用抗病毒结合抗炎治疗,需要规范用药且足量用药,避免病情迁延,增加治疗难度。
2.2  西药治疗
方教授认同指南对早期贝尔麻痹患者的治疗方案,即对发病72 h内16岁以上患者给予口服激素及抗病毒药治疗,可选择泼尼松或泼尼松龙30~60 mg/d治疗5 d,之后于5 d内减量至停药;通常选择阿昔洛韦或伐昔洛韦作为抗病毒用药,如阿昔洛韦口服0.2~0.4 g,每日3~5次,疗程7~10 d
2.3  其他治疗
(1)电针:一般以攒竹、瞳子髎为一组,以地仓、颊车为一组。当病情变化时选择症状最明显的受累肌群局部穴位进行电针治疗为主,如额纹恢复不明显,则将电针刺激部位集中在额部。急性期一般不主张使用电针或频率使用2 Hz,恢复期或后遗症期肌肉无力时,电针波型选择断续波,频率常用35 Hz,也可适当增大频率,如增大至40 Hz,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以恢复肌肉的力量;若以肌肉僵硬、联动为主要表现,可以选择连续波,频率2 Hz,以改善血液循环、营养肌肉;若肌肉出现抽搐,有向面肌痉挛发展的趋势,则选择连续波,频率100 Hz,抽搐范围较大时可以选择经皮穴位电刺激连续波,频率100 Hz,以缓解肌肉痉挛。
(2)灸法:应用时机多在于面瘫急性期后。选择艾条灸,在患侧局部进行艾熏治疗,也可采用热敏灸疗法,在热敏点进行悬灸,选择穴位一般是翳风;或选择隔姜灸,在受损面肌局部进行治疗。一般治疗15 min,至患侧微微潮红为度,可根据患者病情及病程适当延长治疗时间。

(3)梅花针:在恢复期应用,主要刺激肌力较差或僵硬的面肌,以局部皮肤潮红而无出血为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