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δ96少阴二气:二之气,阳气布,风乃行,春气以正,万物应荣,寒气时至,民乃和。其病淋,目瞑目赤,气郁于上而热。

 黄帝内经参详 2023-03-18 发布于山东

少阴之政初之气的情况已参详完毕,本篇推文继续参详少阴之政二之气的情况。

先附录原文如下:
二之气,阳气布,风乃行,春气以正,万物应荣,寒气时至,民乃和。其病淋,目瞑目赤,气郁于上而热。

一、二之气,阳气布,风乃行

少阴之政二之气,厥阴风木加临主气二之气少阴君火,历经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四个节气,如下图所示:

厥阴为风温阳气,少阴为火热阳气,阳气施布,厥阴、少阴客主加临之气皆标阴而本阳,是以“阳气布”。

“风乃行”隐指风气先抑而后扬。少阴之政初之气,客气太阳寒气窒抑主气厥阴风气,风温之气反成风寒之气。少阴之政二之气,客气厥阴风温之气司令,主气少阴君火之时,风火相煽而化热,热盛则胜寒,寒气去则风温之气行,是以“风乃行”。

二、春气以正,万物应荣

春气于少阴之政二之气时受太阳寒气所抑,风寒气盛,是以春气不正,到了少阴之政二之气时,风令乃行,阳气施布,又得少阴司天热气之助,春生之气遂得以恢复正常,春分、清明、谷雨等仲春季春之节气应时而至,是以“春气以正”。

春气正则阳生阴长,春意盎然,生机勃发,万物因应之以生荣,是为“万物应荣”。

三、寒气时至

春气既然“以正”何以又会言之“寒气时至”呢?历代注家对此也是众说纷纭,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以张介宾和高士宗为代表。

张介宾注曰:“司天君火未盛,故寒气时至。”按照张氏一贯的司天在泉分太过不及之原则,少阴之政气化运行先天,则少阴君火司天,其气太过,阳明燥金在泉,其气不及。少阴君火司天而太过,又何以会“司天君火未盛”呢?难道非要等到少阴司天三之气时才能盛?倘若如此,少阴君火司天其气太过又何以体现?此注由于自相矛盾,故不足取之,况且张氏亦并未明确说明司天君火何以会“未盛”。

高士宗注曰:“春气虽正,万物虽荣,天气犹寒,故寒气时至。”春气既“正”,则不应再“犹寒”,因为“犹寒”则指示着春气不正,春气正与犹寒不能并立,高氏将析取式强行解读为合取式,亦不仅令人信服。

第二种以张志聪为代表。

张志聪从“标本中气”的角度进行了解读,其注曰:“按少阴之上,君火主之,少阴标阴而本热,二气三气皆君火司令,而曰寒气时至者,少阴从本从标也。”首先,张志聪之注直接批驳了张介宾的观点,因为三气少阴司天为君火,二气主气少阴亦为君火,二君火同气同气相求,再叠加风温之气的影响,君火当盛,而非如张介宾所谓之未盛,其次,少阴君火气盛则热,少阴君火固然从本从标,少阴之下,中见太阳,太阳之上,寒气主之,但是,主气二之气少阴君火位处君火正位,少阴君火司天上临三之气主气少阳相火,君火为君,相火为臣,君临臣相得又相顺,少阴之上,热气主之,此处又怎么可能会从太阳寒气之中见呢?与理不通,与时不适,故不足采信之。

第三种以方药中为代表。

方先生从“胜复”的角度进行了解读,其注解说:“第一,少阴君火司天之年,二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内,司天之气是少阴君火,主气也是少阴君火,少阴主热。其客气为厥阴风木,厥阴主温。温热属于一类……第二,既然司天之气、主气、客气都属于热,气候甚热,因此也就必然会由于'胜复’的原因而出现寒气来复的气候变化。'有胜则复’,这是运气学说中的一个基本规律。” 方先生的解读颇有新意,但却仍然不能解释热胜寒复与春气正的矛盾,一方面,春气正,说明二之气这段时间的气候在正常波动范围内,还达不到“气候甚热”的矛盾,另一方面,气候既然由于春气正的缘故而不甚热,自然不能“有胜则复”,而只能是“无胜则否”。此注解令人半信半疑。

此三种观点皆不能令人满意,姑且提出第四种观点以待商榷。

“春气正”与“寒气时至”的矛盾之所以难以解决,既在于“寒气”的来源没有弄清楚,也在于“春气正”是否会允许“寒气时至”这种特殊情况的出现。

首先,此“寒气”来自少阴之政初之气,上文有言“寒乃始,蛰复藏,水乃冰,霜复降”,此乃客气太阳寒气胜主气初之气厥阴风气之故。

其次,初之气寒气胜则春来晚,春来晚则“倒春寒”现象相应地出现的也晚。

寒气抑郁阳气,但春天毕竟是阳生之季,寒气属阴寒气,厥阴风气和少阴热气皆属阳热之气,阴阳相薄或寒热交争,由于阳热之气又得少阴君火司天之助,终究阳生一筹,是以“春气正”。

但是相薄交争之状态并未真正结束,如上文所谓“水火寒热持于气交而为病始也”,初之气也是天地气交之位,水火寒热交争于气交,“持于”二字说明这种相薄交织状态也有可能会发生于二之气,倘若阴寒之气在二之气时偶胜阳热之气,则难免会发生“寒气时至”的情况。但需注意,“寒气时至”不是寒气应时而至的意思,寒气出现于二之气乃反时之气,其意思当理解为寒气偶尔不定时而至。

四、民乃和

春气正却又寒气时至,寒热交争,又怎么可能会“民乃和”呢?既然“民乃和”,和当不病,下文又何以言之以“民病……”呢?这岂非自相矛盾。

倘若将视野局限于二之气,自然会自相矛盾,但倘若将时间线延伸至初之气,则矛盾自消。

少阴初之气寒水胜风木,阳气反郁,民气郁郁不得舒而病“关节禁固,腰脽痛”,少阴二之气,春气正,阳气布,万物生荣,阳气由郁转舒,民气因应之而阳气充和,病情舒缓,是以“民乃和”。

五、其病淋

由于在“阳气布”同时又有“寒气时至”的情况,故此“淋”既有可能是多数注家所认为的是热淋候,也有可能是少数注家如张志聪和黄元御所认为的是寒淋候。

热淋者,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淋病诸侯·热候论》讲:“热淋者,三焦有热,气博于肾,流入于胞而成淋也。其状,小便短赤。”少阴之政二之气时,主气风温、火客火热之气叠加少阴君火热气司天,气候偏热,介于热与暑之间,如上文初之气时讲“炎暑将至,中外疮疡”,热气郁积于内,由三焦传导于肾与膀胱,是以有热淋之政。

寒淋者,又称冷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淋病诸侯·热候论》讲:“寒淋者其病状,先寒战然后尿是也。由肾气虚弱,小焦受于冷气,入胞与正气争,寒气胜则战寒而成淋,正气胜则战寒解,故得小便也。”由于原文“寒气时至”与“民病淋”衔接,是以张志聪以“寒气时至”这种偶发情况为据注之曰:“其病目瞑者,寒气之为病也。经云:阳盛则瞠目,阴盛则瞑目。”瞑目之证,暂且不论。黄元御注曰:“若寒气时至,束闭皮肤,风木遏阻,不能疏泄水道,则生淋病。”

由于少阴之政二之气热、寒夹杂而兼有之,故民病热淋或寒淋皆有可能,二者立论角度不同,皆有一定道理,并非冲突之论,况且岐伯本就模糊此辞,笼统言之以“淋”。

六、目瞑目赤,气郁于上而热。

此处的“目瞑目赤”当是热证,张志聪却认为“目瞑”是寒证,其所引“阳盛则瞠目,阴盛则瞑目”出自《灵枢·寒热病》,讲的是奇经八脉中的阴跷脉和阳跷脉之间的关系,阴跷脉,阴盛则瞑目,阴虚则目不瞑。但是,热胜同样亦可目瞑而不欲睁,如急中风者之目瞑牙噤、肝阳上亢之眩晕目瞑等,况且少阴之政二之气客气为厥阴风木,风木在脏为肝,肝开窍于目,肝风内动而掉眩目瞑、目赤。肝开窍于目,目即为心之窍又为心之使,少阴之政二之气,厥阴应肝,少阴应心,肝心俱关联于目,今肝木与心火相煽,是以“目瞑目赤”。

民病淋、目瞑是寒证还是热证问题,岐伯最终给出了答案:气郁于上而热。上文少阴之政初之气也明确说明“炎暑将之,中外疮疡”,少阴之政二之气,客气、主气、司天之气等皆为阳热之气,热气升上,是以“气郁于上”,但张志聪还是抓住“寒气时至”不放,依然认为“气郁于上而热者,寒气上乘也”,只是在不得已的时候才承认“目赤者,君火之气也”。

少阴之政二之气的情况已参详完毕,明日继续参详少阴之政三之气的情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