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元正纪大论》及辨证论治(二)----马有煜

 水木年华138 2017-06-11
第三节  寅申之纪的辨证论治
    一、运气纲要
    【原文】
    少阳之政奈何?岐伯曰:寅申之纪也。
    少阳  太角  厥阴  壬寅同天符  壬申同天符  其运风鼓,其化鸣紊启坼,其变振拉摧拔,其病掉眩,支胁,惊骇。
    太角初正  少徵  太宫  少商  太羽终
    少阳  太徵  厥阴  戊寅天符  戊申天符  其运暑,气化喧嚣郁燠,其变炎烈沸腾,其病上热郁,血溢,血泄,心痛。
    太徵  少宫  太商  少羽终  少角初
    少阳  太宫  厥阴  甲寅  甲申  其运阴雨,其化柔润重泽,其变震惊飘骤,其病体重,胕肿,痞饮。
    太宫  少商  太羽终 太角初  少徵 
    少阳  太商  厥阴  庚寅  庚申  同正商  其运凉,其化雾露清切,其变肃杀凋零,其病肩背胸中。
    太商  少羽终 少角初 太徵  少宫
    少阳  太羽  厥阴  丙寅  丙申  其运寒肃,其化凝惨凓冽,其变冰雪霜雹,其病寒,浮肿。
    太羽终 太角初 少徵  太宫  少商
    【串讲】
    1、少阳之政奈何:少阳司天的年份,以寅申作标纪,与五个阳性天干配对,得壬寅壬申,戊寅戊申,甲寅甲申,庚寅庚申,丙寅丙申,共计十个阳年的常变气化规律。
    2、壬寅壬申年:上临少阳司天,中值太角木运,下加厥阴在泉,这是壬寅壬申两年的宗司。壬木与厥阴风气在泉同化,故为同天符年。又因为壬木与司天相火合化,木生火,故运气风阳鼓动,与壬辰壬戌的寒风不同。其病变也多从风火阳化,除了掉眩之外,还多了两胁支撑胀满,惊恐骇怖,肝阳亢盛之象。不过,其化“鸣紊启坼,其变振拉摧拔”之中运气化,以及客主加临的气化位序,完全与壬辰壬戌岁纪相同。    
    3、戊寅戊申年:上临少阳司天,中值太徵火运,下加厥阴在泉,这是戊寅戊申两年的宗司。中运与司天同化,故为太过天符年,火运绝对专胜,“其运暑”,比戊辰戊戌平年的“其运热”的气温更高。郁热病变也更严重,有大量出血甚至心火暴痛病证。不过,“其化暄暑郁燠,其变炎烈沸腾”之中运气化,以及客主加临的气化位序,完全与戊辰戊戌岁纪相同。    

   4、甲寅甲申年:上临少阳司天,中值太宫土运,下加厥阴在泉,这是甲寅甲申两年的宗司。气生运,火生土,“其运阴雨”表示湿热重,其病变也从湿热气化,身体沉重,浮肿,腹部痞满,或者饮热陷胸汤证候。这与甲辰甲戌寒湿相遘的“其病湿下重”是不同的。不过,“其化柔润重泽,其变震惊飘骤”之中运气化,以及客主加临的气化位序,完全与甲辰甲戌岁纪相同。    
    5、庚寅庚申年:上临少阳司天,中值太商金运,下加厥阴在泉,这是庚寅庚申两年的宗司。气克运,火克金,化为金运平气年,故“同正商”。运气为正常的清凉气化,病变部位在肺脏所主的“肩背胸中”。比庚辰庚戌的“背瞀胸满”的病情要轻一些。不过,“其化雾露萧瑟,其变肃杀凋零”之中运气化,以及客主加临的位序,完全与庚辰庚戌岁纪相同。
    6、丙寅丙申年:上临少阳司天,中值太羽水运,下加厥阴在泉,这是丙寅丙申两年的宗司。运克气,水克火,不和之年,运气寒肃,水火相争而动变,以致全身浮肿。与丙辰丙戌天符年的“其病大寒留于谿谷”有动静之别。不过“其化凝惨凓冽,其变冰雪霜雹”之中运气化,以及客主加临的位序,完全与丙辰丙戌岁纪相同。

二、岁气概要
    【原文】
    凡此少阳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天气正,地气扰,风乃暴举,木偃沙飞,炎火乃流,阴行阳化,雨乃时应。
    火木同德,上应荧惑岁星,其谷丹苍,其政严,其令扰,
    故风热参布,云物沸腾,太阴横流,寒乃时至,凉雨并起,
    民病寒中,外发疮疡,内为泄满,故圣人遇之,和而不争,往复之作,民病寒热,虐,泄,聋,瞑,呕吐,上怫,肿色变。
    【串讲】
    1、气候风火:凡是少阳主政的年份,都是气化早于时令,在大寒节前13天,就已经是少阳阳司天迁正的日期。少阳相火司天加临三之气,相火叠加为“天气正”,少阳司天则厥阴风木在泉,为“地气扰”。故全年的气候特征是风气时常暴发,树木倒伏,飞沙走石,并且炎热流行。其变化是阳加于阴,雨水应时而降。
    2、火木同德:是寅申岁纪的物候特征。“德”即化生万物的正常气化,如“天之大德曰生也”。火和木都是万物不可缺少的五行物质,二者结合即“火木同德”,其物候特征,在天上火星和木星明亮,在地上丹色和青色的岁谷丰登,因天气酷热而化生丹色岁谷,因地气风温而化生青色岁谷。
    3、气化由阳转阴:风火属阳,相互参布,因而云物沸腾,变化为雨水横流,并且四之气的客气是阳明金凉,五之气的客气是太阳寒水,横流的雨水从寒凉而化,故气化由阳转阴,寒潮时常发生,凉雨伴随而起。
    4、岁气病证:风火伤外,寒凉伤内,内寒外热,故外发疮疡,内生泄泻腹满。表里两感之证,以表里双解的和法治之为贵。故良医遇到此证,采用和法,免其寒热交争而反复发作。又如寒热往来如疟疾,肝气乘脾的泄泻,少阳病的耳聋,眼花,呕吐,热郁于上面头部的红肿色变之病,都可以采用和解少阳相火的治法。

三、客主加临概要
    【原文】
    初之气,地气迁,风胜乃摇,寒乃去,候乃大温,草木早荣,寒来不杀,温病乃起。其病气怫于上,血溢,目赤,咳逆,头痛,血崩,胁满,肤腠中疮。
    二之气,火反郁,白埃四起,云趋雨府,风不胜湿,雨乃零,民乃康。其病热郁于上,咳逆呕吐,疮发于中,胸嗌不利,头痛身热,昏愦脓疮。
    三之气,天政布,炎暑至,少阳临上,雨乃涯。民病热中,聋瞑,血溢,脓疮,咳呕,鼽衄,渴,嚏欠,喉痹,目赤,善暴死。
    四之气,凉乃至,炎暑间化,白露降。民气和平。其病满,身重。
    五之气,阳乃去,寒乃来,雨乃降,气门乃闭,刚木早凋,民避寒邪,君子周密。
    终之气,地气正,风乃至,万物发生,雾露以行,其病关闭不禁,心痛,阳气不藏而咳。

【串讲】
    1、初之气,地气迁:客气逆时针方向右旋,司天右旋迁正,在泉右旋退位。上一年是太阴司天则太阳在泉,故“地气迁”是指上年的太阳在泉右旋退位到五之气,即“寒乃去”如是少阳司天则厥阴在泉的气化格局成立。厥阴在泉的左间为初之气(正月二月),其客气是少阴君火,加临主气厥阴风木,风胜动摇,木火相生,于是气候大温,草木提前发荣,春寒不甚,温病于是发生。风温怫郁于上,口鼻出血,目赤,咳嗽气逆,头痛,或火气下迫,妇女血崩;或风火伤肝,胁痛胀满;或风火犯腠理,生疮疡。
    二之气,火反郁:主气顺指针方向左旋,由初之气旋转至二之气(三、四月),适值客气太阴湿土迎面而来,加临主气少阴君火,火气被郁。此际风木主气已经衰退,风不胜湿,出现白色水气上升的景观,即“白埃四起”。谚语“有雨四边亮”即是。当下大雨的时候,也是四方天底贼亮,天顶乌云奔驰,这是雨季的气象,故说“白埃四起,云趋雨府,雨乃零。”“雨府”即雨季,这里指谷雨节前后。正常雨季当令不生病,故说“民乃康”。如果雨水过多,火气郁甚,人应之,热气郁于上,咳嗽气逆,呕吐,甚至内脏生痈肿,胸膈咽喉不利,头痛身热,严重时,内痈溃脓,神志昏迷。
    三之气,天政布:主气左旋至三之气(五、六月),适值少阳相火司天加临主气少阳相火,就叫做“天政布”。由于少阳相火临上而叠加,炎暑气候到来,雨季结束即“雨乃涯”。所以人们发生内热病证,耳聋眼花,火迫血溢,生脓疮,鼻出血,喷嚏呵欠,口渴目赤。火性急迫,容易很快死亡。
    四之气,凉乃至:主气左旋至四之气(七、八月),适值客气阳明凉气迎面而来,加临主气太阴湿土,间或炎暑气候交错发生,但时令到了白露,天气就凉爽了,则“民气和平”。若是仍旧暑热不退,人应之暑热伤气,胸部满闷,身体沉重。
    五之气,阳乃去:主气左旋至五之气(九、十月),适值客气太阳寒水迎面而来,秋见冬季气候,阳热天气已去,寒雨时降,万物生长的气门已经关闭,树木提前凋枯。人们应该趋暖就温,居处四周密闭,避免寒邪侵袭。
    终之气,地气正:主气左旋至终之气(十一、十二月),适值厥阴在泉加临主气太阳寒水,就叫做“地气正”。冬行春令,风温气至,万物发生,地气蒸腾 于低空,雾露流行。人应之,阳气关闭不严,发生心痛,肾阳不藏而咳嗽。

四、治法概要
    【原文】
    抑其运气,赞所不胜,必折其郁气,先取化源,暴过不生,苛疾不起。
    故岁宜咸辛,宜酸,渗之泄之,渍之发之。
    观气寒温以调其过,同风热者多寒化,易风热者少寒化。
    用热远热,用温远温,用寒远寒,用凉远凉,食宜同法,此其道也。有假者反之,反是者病之阶也。帝曰:善。
    【串讲】
    1、抑其运气,赞所不胜:寅申之纪属太过阳年,治法当补虚泻实,所以一方面抑制太过的运气,一方面赞助虚不胜邪者。具体而言,必直折致郁的实邪,首先得资取虚者的化源,才能抵御实邪,因而避免太过之气发生,不引起严重的疾病。
    2、故岁宜咸辛,宜酸,渗之泄之,渍之发之:司天火气太过,以咸寒泻火养阴,所谓“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咸软之”。在泉风热太过,治以辛凉解表而养肺金,以酸凉写风热而养肺金。所谓“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写之”。并且,寅申之纪,相火生湿热,“太阴横流”,故宜酸淡渗泄湿热。至于“渍之发之”,即用热水洗澡发汗,以祛湿邪。
    3、观气寒温以调其过:此概述寅申之纪的运气相临的药食法则。寅申之纪属阳年太过,当视运气相临的寒温程度而调和太过之气。壬木太过与在泉风木同化,戊火太过与司天少阳相火同化。风火皆阳,人感受风火生病,当多用寒化药食。而土金水三运太过者,与风火异化。水胜火,金胜木,土耗火气而反侮木气,皆削弱了风火阳气,人感应之,心肝阳气不及,则寒化之品宜少用。此也即“和其运,调其化”也。
    4、辨寒熱温凉论治:与辰戌之纪内容基本相同,从略。还有一个问题,这里没有食岁谷和食间谷的内容,是岁气风火皆阳,不宜多食单一的风火岁谷,当杂合他年的岁谷食之而养真气,御邪气。

第四节  丑未之纪的辨证论治
    一、运气概要
    【原文】
    太阴之证奈何?岐伯曰:丑未之纪也。
    太阴  少角  太阳  清热胜复同,同正宫。丁丑  丁未  其运风清热。
    少角初正  太徵  少宫  太商  少羽终
    太阴  少徵  太阳  寒雨胜复同。癸丑  癸未  其运热寒雨。
    少徵  太宫  少商  太羽终  太角初
    太阴  少宫  太阳  风清胜复同  同正宫。己丑太乙天符  己未太乙天符  其运雨风清。
    少宫  太商  少羽终  少角初  太徵  
    太阴  少商  太阳  热寒胜复同。乙丑  乙未  其运凉热寒。
    少商  太羽终 太角初 少徵  太宫
    太阴  少羽  太阳  雨风胜复同,同正宫。辛丑同岁会  辛未同岁会  其运寒雨风。
    少羽终  少角初  太徵  少宫  太商

 【串讲】
    1、太阴之政奈何:太阴司天的年份,以丑未作标纪,与五个阴性天干配对,得丁丑丁未,癸丑癸未,己丑己未,乙丑乙未,辛丑辛未,共计十个阴年的常变气化规律。
    2、丁丑丁未年:上临太阴司天,中值少角木运,下加太阳在泉。这是丁丑丁未两年的宗司。由于运克气,木克土为不和凶年,“正化度”难以维持,故以“同正宫”警戒之,若能够保持“同正宫”,则“其运风清热”,若不能够保持“同正宫”,则“清热胜复同”,具体内容可参考丁卯丁酉年。时运的客主加临也与丁卯丁酉相同,从略。
    3、癸丑癸未年:上临太阴司天,中值少徵火运,下加太阳在泉。这是癸丑癸未两年的宗司。由于运气火土相生,为小逆年,“正化度”较易维持,所以“其运热寒雨“,若“正化度”不能维持,则 “寒雨胜复同”。具体内容可参考癸卯癸酉年。时运的客主加临也与癸卯癸酉相同,从略。
    4、己丑己未年:上临太阴司天,中值少宫土运,下加太阳在泉。这是己卯己酉两年的宗司。运气同化为太乙天符年,“正化度”难以维持,故以“同正宫”警戒之。若能够保持“同正宫”,则“其运雨风清”,若不能保持“同正宫”,则“风清胜复同”,具体内容可参考己卯己酉年。 时运的客主加临也与己卯己酉相同,从略。 
    5、乙丑乙未年:上临太阴司天,中值少商金运,下加太阳在泉。此是乙丑乙未两年的宗司。气生运,土生金,为天顺平年,“正化度”容易维持,则“其运凉热寒”,若“正化度”不能维持,则 “热寒胜复同”。具体内容可参考乙卯乙酉年。 时运的客主加临也与乙卯乙酉相同,从略。 
    6、辛丑辛未年:上临太阴司天,中值少羽水运,下加太阳在泉。此是辛丑辛未两年的宗司。气克运,土克水,为天刑年,“正化度”难以维持,故以“同正宫”警戒之。若能够保持“同正宫”,则“其运寒雨风”,若不能保持“同正宫”,则“雨风胜复同”。具体内容可参考辛卯辛酉年。 时运的客主加临也与辛卯辛酉相同,从略。 

二、岁气概要
    【原文】
    凡此太阴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后天,阴专其政,阳气退避,大风时起。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原野昏霿,白埃四起,云奔南极。寒雨数至,物成于差夏。
    民病寒湿,腹满,身(月真)愤,胕肿痞逆,寒厥拘急。
    湿寒合德,黄黑埃昏,流行气交,上应镇星、辰星,其政肃,其令寂,其谷黅玄。
    故阴凝于上,寒积于下,寒水胜火,则为冰雹,阳光不治,杀气乃行。
    故有余宜高,不及宜下,有余宜晚,不及宜早,土之利,气之化也,民气亦从之,间谷命其太也

【串讲】
    1、气候湿寒:是丑未岁气的气候特征。凡是太阴主政的年份,都是气化晏于时令,在大寒节后13天,才是太阴司天迁正的日期。太阴司天,上半年气候反而阴气专政,阳热退避。并且初之气为客主风木叠加,故上半年大风时起。因为湿气司天加于主气相火,火蒸湿气上腾为云气,阴凝云气为雨水下降,风雨相伴。因而乌云蔽日,原野昏暗,四边天际白气闪亮,为雨季即雨府的物候特征。“云奔南极”,是说太阴司天在南,也就是夏季雨水特别多的意思。
    太阳在泉主持下半年的客气变化。虽然四之气的客气也是相火,火生湿而雨水多,但受太阳寒水在泉的控制,水胜火,雨湿从寒变,故“寒雨数至,物成于差夏”,即寒湿气候使生物化成迟缓,谷物晚成。“差夏”即寒雨气化与正常的长夏湿热气候有明显的差别,谷物收成不好。    
    2、寒湿病证:湿寒伤脾肾阳气,气不化水,气滞水蓄,故腹胀满。因此肺气也不能通调水道,身(月真)胀而喘息,如经云“浊气上逆,则生(月真)胀”“诸气愤郁,皆属于肺”。甚至身体浮肿即“胕肿”。“痞逆”指水痞证,小便不利,心下痞,口渴烦躁,可用五苓散治疗。若寒湿之邪传入厥阴,则四肢厥冷拘急,可见于小儿慢脾风证。
    3、湿寒合德:天之大德曰生也,能耐湿寒的生物应运而生。黄色应太阴司天的气化,黑色应太阳在泉的气化,故黄黑的埃云昏暗,流行于天地之中。上应土星和水星光明,下应黄色和黑色的岁谷生成,这是因为司天在泉的气化政令寒肃寂静的缘故。
    4、寒杀万物:虽然正常的寒湿合德可生物,但太过也能杀物。太阴司天,至阴凝于上;太阳在泉,寒水积于下,湿寒相遘,水胜火,虽当盛夏也发生寒潮而下冰雹,阳光不能普照,寒杀万物。
    5、因时因地制宜:辰戌之纪寒湿,丑未之纪湿寒,岁气上下互换。但是辰戌是阳年有余,气化运行先天,开春得早,虽然地高也不甚寒,可以选择高地扩大种植面积,即“有余宜高”。丑未岁是阴年不及,气化运行后天,开春得晏,虽然低地也不甚热,可以选择低地扩大种植面积,即“不及宜下”。阳年气化早于时令,晏些日子待时令到来才播种不妨,即“有余宜晚”。阴年气化晏于时令,也必须及时播种,不误农时,即“不及宜早”。总而言之,要充分利用地利和天时而务农事,使嘉谷丰登。人与天地相应,也需要因时因地制宜而养生防病治病,如丑未岁可以食用“间谷命其太也”以养生。因为太阴司天属少,其左间是少阳相火,右间是少阴君火,皆是属太的火气,皆化生丹色的间谷,食之能养阳气,抵御岁气的寒湿而不病。

三、客主加临概要
    【原文】
    初之气,地气迁,寒乃去,春气正,风乃来,生布万物以荣,民气条舒。风湿相薄,雨乃后。民病血溢,筋络拘强,关节不利,身重筋痿。
    二之气,大火正,物承化,民乃和。其病温厉大行,远近咸若,湿蒸相薄,雨乃时降。
    三之气,天政布,湿气降,地气腾,雨乃时降,寒乃随之,感于寒湿,则民病身重,胕肿,胸腹满。
    四之气,畏火临,溽蒸化,地气腾,天气否隔,寒风晓暮,蒸热相薄,草木凝烟,湿化不流,则白露阴布,以成秋令。民病腠理热,血暴溢,虐,心腹满热,颅胀,甚则胕肿。
    五之气,惨令已行,寒露下,霜乃早降,草木黄落,寒气及体,君子周密,民病皮腠。
    终之气,寒大举,湿大化,霜乃积,阴乃凝,水坚冰,阳光不治,感于寒,则病入关节禁固,腰脽痛,寒湿推于气交而为疾也。

【串讲】
    1、初之气,地气迁:客气逆时针方向右旋,司天右旋迁正,在泉右旋退位。上一年是少阴司天则阳明在泉,故“地气迁”是指上年的阳明在泉右旋退位到五之气,如是太阴司天则太阳在泉的气化格局成立。太阳在泉的左间为初之气(正月二月),其客气是厥阴风木,加临主气厥阴风木,客主皆是春气正位,冬寒已去,于是风温气候到来,生气布化,因而万物以荣,人气条达舒畅。风气与司天湿气相争,风胜湿,故春雨延后发生。风温伤肺,口鼻出血,风气伤肝,筋络拘急僵硬,或者关节屈伸不利,身体沉重,筋脉痿弱。
    2、二之气,大火正:主气顺指针方向左旋,由初之气旋转至二之气(三、四月),适值客气少阴君火迎面而来,加临主气少阴君火,火气增强即“大火正”。此火顺承初之气而来,开始时火气尚不炽烈,万物承化,故人气和平。待到二之气的中期,大火递增,又接受司天太阴雨府政令,火蒸湿气升腾为云雨下降,气候高温而潮湿,以致瘟疫流行,无论远近男女老少,病状相似。
    3、三之气,天政布:主气左旋至三之气(五、六月),适值太阴湿气司天加临主气少阳相火,就叫做“天政布”。主气相火蒸腾湿气为云雨时时下降,寒水复气随之到来。人体感受寒湿,身体沉重,浮肿,胸腹满胀。        
    4、四之气,畏火临:主气左旋至四之气(七、八月),适值客气少阳相火迎面而来,加临主气太阴湿土,四之气已经立秋,秋金畏惧火刑,故“畏火临”。由于太阴湿气司天,从二之气到三之气,火土相生,雨水特别多。到了四之气的初期“畏火临”,湿热气化更加重,所以说“褥蒸化,地气腾”,雨水也应该多,但这里并没有说“雨乃时降”,雨水不会持久下降。而是说“天气否隔”,意即天地气化不交泰,湿气气蒸腾却不下雨。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时令已到秋令,早上和夜晚气化凉爽,即“寒风晓暮”,虽然有“蒸热相薄”,但金凉之气阻碍地气上腾到高空,只见“草木凝烟”的雾气缭绕,所以没有大雨下降即“湿化不流”,而白露阴气敷布,以成秋令气象。人外感秋凉,内热蕴蒸,故腠理发热,迫血妄行,寒热疟疾,心腹胀满发热,全身皮肤胀即“胪胀”,甚至浮肿。张景岳注:“胪,皮也。”            
    5、五之气,惨令已行:主气左旋至五之气(九、十月),适值客气阳明燥气迎面而来,客主燥气叠加,大凉惨令已经流行,寒露、霜降节令司气化,物候表现草木黄落,寒气侵袭人体,由皮肤腠理而入内脏,所以明智的人及时将居室环境修理,避免寒邪侵袭。
    6、终之气,寒大举:主气左旋至终之气(十一、十二月),适值客气太阳寒水在泉加临主气太阳寒水,寒水气胜,因而寒气大举流行,湿从寒气大化,寒湿相推于天地之中,霜寒阴气凝积于地上,流水结成坚冰,阳光不能普照大地。人感受寒湿邪气,深入关节,禁固不能随意屈伸,伤害太阳经脉发生腰臀疼痛。
    值得注意,丑未之纪,太阴司天,初之气厥阴风木叠加,二之气少阴君火叠加,五之气阳明燥金叠加,终之气太阳寒水叠加,风火与凉寒形成强烈对化,在寒湿相遘的岁气里也有内热外寒之病,甚至瘟疫流行。如《气交变大论》大论说:“气寒气凉,治以寒凉”,不可概以祛寒湿之法治病。


四、治法概要
    【原文】
    必折其郁气而取化源,益其岁气,无使邪胜。食岁谷以全其真,食间谷以保其精。
    故岁宜以苦燥之,温之,甚者发之,泄之,不发不泄,则湿气外溢,肉溃皮拆,而水血交流。
    必赞其阳火,令御甚寒。从气异同,少多其判也。同寒者以热化,同湿者以燥化,异者少之,同者多之。
    用凉远凉,用寒远寒,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假者反之,此其道也。反是者病也。帝曰:善。
    【串讲】
    1、必折其郁气而取化源:此是补虚御邪的食疗法则。丑未之纪为阴年气化不及,容易被胜复之气乘侮,所以必须直折致郁的胜复邪气。为了避免邪胜,首先得补益不足的岁气,资取岁气的化生之源。最好的办法是食用岁谷以保全肾中真气,其谷黅玄,入脾肾而保全其真气。并且食用“间谷命其太也”以保肾精。“间谷”是指太阴司天的左右间气化生的丹色谷物,前面已经讲解过了。
    2、故岁宜以苦燥之温之:此是直折邪实的法则。岁气寒湿太过,宜以火化的苦温药物燥湿温寒。甚者当用辛苦温热的药物发散寒湿,或用温下法泄去寒湿。若是不采用发散和泄下的治法,则湿邪外溢,以致皮肉溃烂,脓水与污血混杂流淌。
    3、必赞其阳火:寒湿伤害心肾阳气,所以必须赞助阳火,以抵御大寒。根据运气相临的同化或异化,判断用苦温药物的轻重多少。辛丑辛未年为同岁会,寒化重,故“同寒者,以热化”“同者多之”。己丑己未年为太乙天符,湿化重,故“同湿者,以燥化”“同者多之”。若中运是丁木,癸火,乙金者,运气异化,削减了寒湿气化,就得少用苦热之药,即“异者少之”。
    4、辨寒热温凉论治:与各岁纪相同,从略。

 第五节  子午之纪的辨证论治
    一、运气纲要
    【原文】
    少阴之证奈何?岐伯曰:子午之纪也。
    少阴  太角  阳明  壬子  壬午  其运风鼓,其化鸣紊启坼,其变振拉摧拔,其病支满。
    太角初正  少徵  太宫  少商  太羽终
    少阴  太徵  阳明  戊子天符  戊午太乙天符  其运炎暑,其化暄曜郁燠,其变炎烈沸腾,其病上热血溢。
    太徵  少宫  太商  少羽终  少角初
    少阴  太宫  阳明  甲子  甲午  其运阴雨,其化柔润时雨,其变震惊飘骤,其病中满身重。
    太宫  少商  太羽终 太角初  少徵 
    少阴  太商  阳明  庚子同天符  庚申同天符  同正商  其运凉劲,其化雾露萧瑟,其变肃杀凋零,其病下清。
    太商  少羽终 少角初 太徵  少宫
    少阴  太羽  阳明  丙子岁会  丙午  其运寒,其化凝惨凓冽,其变冰雪霜雹,其病寒下。
    太羽终 太角初 少徵  太宫  少商

【串讲】
    1、少阴之证奈何:少阴司天的年份,以子午作标纪,与五个阳性天干配对,得壬子壬午,戊子戊午,甲子甲午,庚子庚午,丙子丙午,共计十个阳年的常变气化规律。
    2、壬子壬午年:上临少阴司天,中太角木运,下加阳明在泉 ,这是壬子壬午两年的宗司。因为壬木与司天君火合化,木生火,故运气风阳鼓动,与寅申风火相同。其病变也多从风火阳化,但比少阳相火的病情轻一些。不过,其化“鸣紊启坼,其变振拉摧拔”之中运气化,以及客主加临的气化位序,完全与寅申岁纪和壬辰壬戌岁纪相同。    
    3、戊子戊午年:上临少阴司天,中值太徵火运,下加阳明在泉,这是戊子戊午两年的宗司。中运与司天同化,故为太过天符年,火运绝对专胜,“其运炎暑”,与戊寅戊申的“其运暑”没有什么区别。也有上热血溢的病证,但无心痛,表示病情轻一些。不过,“其化暄暑郁燠,其变炎烈沸腾”之中运气化,以及客主加临的气化位序,完全与寅申岁纪和戊辰戊戌岁纪相同。    
    4、甲子甲午年:上临少阴司天,中值太宫土运,下加阳明在泉,这是甲子甲午两年的宗司。气生运,火生土,“其运阴雨”表示湿热重,与甲寅甲申相同,其病变也从湿热气化,身体沉重,腹部痞满,但无浮肿,或者饮热陷胸汤证候,表示病情轻一些。不过,“其化柔润时雨(重泽),其变震惊飘骤”之中运气化,以及客主加临的气化位序,完全与甲寅甲申岁纪和甲辰甲戌岁纪相同。    
    5、庚子庚午年:上临少阴司天,中值太商金运,下加阳明在泉,这是庚子庚午两年的宗司。庚金与阳明在泉同化为同天符年,故“其运凉劲”,比庚寅庚申和庚辰庚戌的“其运凉”,还要凉一些。“其病下清”即身体下部清冷病变,也与庚寅庚申的“其病肩背胸中”的病位不同。不过,“其化雾露萧瑟,其变肃杀凋零”之中运气化,以及客主加临的位序,完全与庚寅庚申和庚辰庚戌岁纪相同。
    6、丙子丙午年:上临少阴司天,中值太羽水运,下加阳明在泉,这是丙子丙午两年的宗司。水运临子,故丙子年为岁会。并且丙水与阳明在泉金水相生,故“其运寒”也比丙寅丙申的寒气重一些,在泉在下,故“其病寒下”。不过,“其化凝惨凓冽,其变冰雪霜雹”之中运气化,以及客主加临的位序,完全与丙寅丙申岁纪和丙辰丙戌岁纪相同。

二、岁气概要
    【原文】
    凡此少阴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地气肃,天气明,寒交暑,热加燥,云驰雨府,湿化乃行,时雨乃降。
    火金合德,上应荧惑太白。其政明,其令切,其谷丹白。
    水火寒热持于气交而为病。始也热病生于上,清病生于下,寒热凌犯而争于中。
    民病咳喘,血溢,血泄,鼽衄,目赤,眥疡,寒厥入胃,心痛,腰痛,腹大,嗌乾,肿上。
    【串讲】
    1、寒交暑,热加燥:凡是少阴主政的年份,都是气化早于时令,在大寒节前13天,就已经是少阴司天迁正的日期。阳明在泉金气清肃,故“地气肃”,少阴司天君火明,故“天气明”。先述地气,后述天气,预示该岁并不因为少阴司天而阳气专政,因为少阴统主水火,寒水升于上,火热降于下,以成天地交泰的卦象。所以阳明在泉金生水,水克火,寒肃气化也可能发生在上半年;少阴司天火克金,燥热气化也可能发生在下半年。故说“寒交暑,热加燥”是子午岁气的气候特征。也正因为天地水火交泰,四之气为雨府气交,又是客主太阴湿土叠加,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雨府季节的云雨比往年多。即“云驰雨府,湿化乃行,时雨乃降”。
     2、火金合德:是子午岁纪的物候特征。“德”即化生万物的正常气化,如“天之大德曰生也”。火和金都是万物不可缺少的五行物质,二者结合即“火金合德”,其物候表现,在天上火星和金星明亮,在地上丹色和白色的岁谷丰登,因天气政明,所以化生丹色岁谷,因地气风令,所以化生青色岁谷。
    3、岁气病机:少阴统主水火,倘若火热不能下降,寒水不能上济,则“水火寒热持于气交而为病”,始者热病发生于上,得不到寒水的制约,继者清病生于下,得不到火热的救济,这是因为上下的寒热格拒于气交中位,即“寒热凌犯而争于中”。
    4、岁气病候:热病生于生上的病候有咳喘,血溢血泄,鼽衄,目赤,眥疡,嗌乾,肿上,寒病生于下的病候有腰痛,腹大。寒热格拒于中的病候有寒厥入胃,心痛。

三、客主加临概要
    【原文】
    初之气,地气迁,燥将去,寒乃始,蛰复藏,水乃冰,霜复降,风乃至,阳气郁,民反周密,关节禁固,腰脽痛,炎暑将起,中外疮疡。
    二之气,阳气布,风乃行,春气以正,万物应荣,寒气时至,民乃和。其病淋,目瞑,目赤,气郁于上而热。
    三之气,天政布,大火行,庶类蕃鲜,寒气时至,民病气厥心痛,寒热更作,咳喘目赤。
    四之气,溽暑至,大雨时行,寒热互至。民病寒热,嗌乾,黄疸,鼽衄,饮发。
    五之气,畏火临,暑反至,阳乃化,万物乃生,乃长荣,民乃康,其病温。
    终之气,燥令行,余火内格,肿于上,咳喘,甚则血溢。寒气数起,则霿雾翳,病生皮腠,内舍于胁,下连少腹而作寒中,地将异也。

 【串讲】
    1、初之气,地气迁:客气逆时针方向右旋,司天右旋迁正,在泉右旋退位。上一年是厥阴司天则少阳在泉,故“地气迁”是指上年的少阳在泉右旋退位到五之气,同时送走上年的初之气阳明燥金到今年的在泉正位,即“地气迁,燥将去”。“将”,送也。如《庄子·知北游》:“无有所将,无有所迎”,没有送走,就没有迎来。送往迎来,今年的初之气(正月二月)的客气是太阳寒水即“寒乃始”。春行冬令,虫兽继续藏匿,流水结冰,霜寒继续下降。因而主气风木时令至而不至,风阳气郁,人们居于密室避寒,倘受寒邪则关节疼痛不能活动,腰臀痛。而且春伤于寒,待到二之气风热气盛之时,内蕴之热发作,内脏及皮肤发生疮疡。        
    2、二之气,阳气布:主气顺指针方向左旋,由初之气旋转至二之气(三、四月),适值客气厥阴风木迎面而来,加临主气少阴君火,风火皆阳故“阳气布”,至此,被寒水抑制的风木得伸,风温流行,春气正常,又当春分和初夏时节,万物欣欣向荣。并且,由于寒交暑的原因,时常有寒气来调和阳热气候,故人气和平。但寒来也有副作用,若寒热格拒于中,肺气不肃降则淋病,热气郁于上则目瞑,目赤。       
    3、三之气,天政布:主气左旋至三之气(五、六月),适值少阴君火司天加临主气少阳相火,就叫做“天政布”。由于君相二火火叠加,故大热的气候流行,万物长化鲜明茂盛。寒交暑故寒气时至,寒热交争故气机厥逆心痛,寒热更替发作,咳喘目赤。         
    4、四之气,溽暑至:主气左旋至四之气(七、八月),适值客气太阴湿气迎面而来,加临主气太阴湿土,故“溽暑至”。“溽”是潮湿,“暑”是炎热,湿热蒸褥,“太阴雨化,施与太阳”即雨化必有太阳寒水参与,故大雨时行,寒热互至,持于气交而生病。热病生于上,营卫不和而发热恶寒,湿热黄疸,鼻塞衄血,或发生水饮蓄留于胸腹。       
    5、五之气,畏火临:主气左旋至五之气(九、十月),适值客气少阳相火迎面而来,加临主气阳明燥金,金气畏惧火刑即“畏火临”。秋天反而见夏暑气候,阳热生化万物,长气荣华,人们不生凉燥病即“民乃康”,只生温病即“其病温”。
    6、终之气,燥令行:主气左旋至终之气(十一、十二月),适值阳明在泉加临主气太阳寒水,冬见秋令即“燥令行”。由于下半年“热加燥”,接五之气的燥热而来,故有“余火内格”于上,头面生肿毒,咳喘,甚者血溢。但是在泉金水相生,故引起寒气时常发生,此时地面有浓重的雾气蔽日,是金水引领天气下降之象,显示燥热的地气将要寒变即“地将易也”。寒伤太阳经,则“病生皮腠”,病位发生在营卫腠理,寒伤厥阴经,则病气“内舍于胁,下连少腹而作寒中”。      

四、治法概要
    【原文】
    必抑其运气,资其岁胜,折其郁发,先取化源,无使暴过而生其病也。食岁谷以全真气,食间谷以避邪气。
    岁宜咸以软之而调其上,甚则以苦发之;以酸收之而安其下,甚则以苦泄之。
    适气同异而多少之,同天气者寒清化,同地气者温热化。
    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寒远寒,食宜同法。有假者反之,此其道也,凡是者病作矣。帝曰:善。

    【串讲】
    1、必抑其运气,资其岁胜:此是补虚御邪的食疗法则。子午之纪为阳年气化太过,容易乘侮不及之气,所以必须抑制太过的运气,资助不足之气以对抗岁运太过的邪气。为了避免郁气发生,首先得资助不及之气的化源,如寒加暑,暑热不及,就得资取木气以生火;如热加燥,凉燥不及,就得资取湿土以生金。这样才能预防暴过的运气病。先天元气不足者,最好的办法是食用岁谷以保全肾中真气,其谷白丹。同时食用“间谷命太者”以防御邪气。少阴司天属太过,阳明在泉属不及,在泉的左右间所化生的谷物为属太者。左间是太阳玄谷,右间是少阳丹谷。
    2、调治上下寒热的治法:是岁寒加暑,少阴热化气郁发作病生于上,故宜咸寒清火软坚治热病,火气郁甚者,以辛苦温发之。是岁热加燥,阳明燥化气郁发作病生于下,故宜酸味收敛燥热,甚者以苦寒泄之。
    3、适气同异而多少之:根据中运与岁气的同化或异化,而采取治热或治寒的药物的多少。中运戊火岁运与司天同化者,用清寒气化的药方治之。中运庚金与在泉同化者,用温热气化的药方治之。
    4、辨寒热温凉论治:与各岁纪相同,从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