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朝花夕拾 | 潘文龙:民船、烟篷与小火轮

 向度文化 2023-04-20 发布于山东

朝花夕拾

小火轮在民国时期是苏州地区的主要交通工具。有记载说,当时还发生过水上交通事故。

民船、烟篷与小火轮

文 | 潘文龙



最近在读包天笑的《钏影楼回忆录》,里面记述了清末民初的苏城百姓生活,亲身所历,非常真实。民国初年距今不过百年,回头再看当日百姓生活,与今已经是天差地别。刚巧前一阵写一点江苏交通史的稿子,顺便借包先生的回忆检点一下当时苏州上海一带的交通与出行情况。

清光绪十年(1884),包天笑9岁,第一次到上海去,乘的是民船。那时候从苏州到上海,还没有火车,也没有小火轮,更没有长途汽车。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雇佣民船。那时候的民船主要是大型木帆船,我们现在经常可以从清末老照片上看到这种船。全然不用机械力量,都是依靠人力和自然风力。“顺风张帆,逆风背纤”。苏州城南运河上经常有这种船,河岸上还有纤道,就是无风或者逆风时靠人力拉纤。当时从苏州到上海要走多久呢?包先生回忆,要经过三天两夜。这对如今百年后汽车一个小时,普通火车半个小时,高铁二十分钟的苏沪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不过,从中也要看到交通的变迁其实是很慢的,最近三十年才是天翻地覆。现在名闻天下的古镇周庄,居然是苏州地区最后一个通汽车的乡镇。上世纪八十年代,画家吴冠中从苏州到周庄去写生,杨明义等陪着,坐手摇船过去,居然也要大半天才能到,当天是不能来回的,只好住下来,第二天再返程。

却说包天笑先生回忆他们家雇佣的民船,叫做“无锡快”,估计是一种型号的帆船。船的设施还不错,在船上坐卧还算舒适。那时候去趟上海也算出了远门,亲戚们都过来送“路菜”,就是路上方便吃的熟食,无外乎是酱鸭、熏鱼、火腿和皮蛋之类的。饭是船上自己烧的,那时因为包天笑的父亲生病在上海,一家人去看望,所以母亲和祖母路上也吃不下饭。

当时的民船规矩是白天开行,晚上停泊。众多的民船都有固定停泊的地方,船家们也都彼此认识,“船乡邻”们在一起交流信息,相互有个照应。当时包家雇佣的这艘船一共走了三天两夜,第一夜停在昆山正仪,第二夜泊在青浦黄渡,第三天薄暮才能到上海的苏州河码头上。由此可以判断,当时苏州到上海的水路是走吴淞江的,因为那是苏州河的上游。

到了民国初年,苏沪之间的交通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火车虽然未通,但是已经有了机械动力的小火轮了。从苏州到上海,旅程由三天二夜的六十多小时,缩短为十五六个小时了。

小火轮每天下午三四点钟苏州开船,到第二天早上七八点钟就到了上海。小火轮不载客,只是一个动力船,后面拖船载客。按照包先生的记述,小火轮拖的船分为三个层次:最好的叫“大菜间”,其实并无大菜可以吃,就是非常宽敞,一个舱里可以睡四个人,类似于我们火车上的软卧;最差的是烟篷,就是在拖船的顶上,人进去头也抬不起来,只能放个行李睡觉。类似于火车硬卧的上铺,不过不是单间,是一个大通铺;介于二者之间的叫散舱,价格适中。

烟篷的票价也不贵,当时只要二角五分。有年军阀开战谣言传来,包天笑临时匆匆返苏,当时船票紧张,烟篷价格已经涨到四元了,足足翻了十几倍。

当时出行艰难,即使如苏州到上海这样的旅程,也要带很多行李。包天笑回忆,至少要带四样东西:一是铺盖卷,船上和旅馆的卧具,那时候都没有,需要客人自备;皮箱,里面长袍马褂,皮的棉的;三是网篮,就是竹编的篮子,外面罩上一层网。旅行者称之为“百宝箱”,里面脸盆、手巾、雨衣雨鞋、纸伞等杂用之物都放在里面,还有读书人的书箱也是它,里面无外乎笔墨纸砚;四是最有意思的,就是便桶。苏州人不蹲野坑,旅馆里都是没有厕所的,马桶也要自己带。据说讲究的人还要带一个夜壶箱,方方正正的箱子,里面放一个青花瓷的夜壶,上面还有一个抽屉,可以放笔墨纸砚。有一位考究的老先生的夜壶箱上还刻了一句话:“诗清都为饮茶多”。包天笑不解询之,老先生答曰:苏州话“诗”与“尿”字不是同音嘛。今日读来,令人莞尔。

包天笑在烟篷上还有过一次艳遇,或者说奇遇。就是和他同铺的是一位上海弄堂里的青楼女子。在上海时就彼此认识,住所是斜对面的楼上,苏州人,叫阿金。他与她交换铺位,防止身边的男人不怀好意,阿金也分享食物给他。后来半夜,包先生尿急,不好意思跨过阿金的身上,只好忍着,到实在忍不住了,可是半夜里爬到黑乎乎的船舷上撒尿很危险,这可怎么办?辗转反侧之际吵醒了阿金,只好以实相告。阿金想了一个办法,用衣服带子把包绑在柱子上,才算解决了困窘之境。

这段小艳遇,后来也没有下文,回到苏州后没有联系。再到上海,包天笑询问对面楼上姑娘,说阿金已经回苏州嫁人了。返回上海,船过金鸡湖时,想起阿金姑娘的一夕之缘,包天笑口占一绝:短蓬俯瞰碧波春,一梦温馨岂是真?两岸青山看不尽,眉痕一路想斯人。他后来还多次寻找阿金,结果上海青楼中叫阿金的好几个,都不是。包天笑后来还为此写了一篇名为《烟篷》的小说,以纪念这段短暂的邂逅之恋,也算是一段烟篷佳话。

小火轮在民国时期是苏州地区的主要交通工具。有记载说,当时还发生过水上交通事故。南社社员朱梁任,也是包天笑的好友,两人曾经一起白天打着灯笼去狮子山为民国招魂,留下一段传奇。1932年,叶恭绰等人重修保圣寺佛像后举行典礼,别的客人都安然抵达,只有朱梁任父子却迟迟未来。原来是他们乘坐的小火轮发生了翻船事故,朱氏父子在内共四人均翻船淹死,是当时轰动苏沪一带的交通惨剧。

如今,上海大都市圈划定后,苏沪同城化的目标即将实现。这几年两市打通了许多断头路,苏州还有两条地铁支线与上海对接。双城交通无碍畅通,人流物流日趋方便。重翻前人旧录,感慨时光变迁与百年变局,依稀恍然隔世。

配图:网络 / 编辑:闺门多暇


潘文龙,作家,策划人,吴文化研究学者。现居苏州。出版有《手艺苏州》(合著)《医药苏州》《苏州名人故踪》《典范苏州之名士贤人》,编著《梅事儿》等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