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碱性磷酸酶与酸性磷酸酶有啥区别? 4 大误区一文讲清楚

 mhhs065 2023-03-18 发布于北京

前不久有个同事问我:碱性磷酸酶 VS 酸性磷酸酶有什么区别呢?据说很多人都不清楚二者的区别,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



01 碱性磷酸酶(ALP)

大家对它比较熟悉,ALP 分子量为 56 KDa,是一种含锌的糖蛋白,广泛分布于人体肝脏、骨骼、肠、肾和胎盘等组织经肝脏向胆外排出的一种酶。这种酶能催化核酸分子脱掉 5' 磷酸基团,从而使 DNA 或 RNA 片段的 5'-P 末端转换成 5'-OH 末端。

但它不是单一的酶,而是一组同工酶。目前已发现有 ALP1、ALP2、ALP3、ALP4、ALP5 与 ALP6 六种同工酶。其中 ALP1、ALP2、ALP6 均来自肝脏,ALP3 来自骨细胞,ALP4 产生于胎盘及癌细胞,而 ALP5 则来自小肠绒毛上皮与成纤维细胞。

图片
图源:网络

肝功能检查里面我们经常看到 ALP 这个项目,但你真的了解 ALP 吗?

误区 1: ALP 升高 = 肝损伤?

既然它被放在肝功能里面,肯定与肝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的确用于肝胆疾病诊断的酶不下于几十种,在我国 ALT、AST 是应用最广泛的酶,其次就是 ALP、GGT、LDH、5-NT 等,可见 ALP 的重要性。

ALP 增高主要是反映胆汁淤积为主,尤其在肝硬化的患者,由于肝内胆小管受压致胆红素和胆汁盐分泌减少,导致高胆红素血症和 ALP 等升高 [1] 。那么 ALP 增高就一定是肝胆疾病吗?

显然不一定,大家不要忘了,前面已经讲了碱性磷酸酶 ALP3 来自骨细胞,血清中的 ALP 约 50% 来自骨组织的成骨细胞,被称为骨性碱性磷酸酶(B-ALP),是骨形成的特异性标志物,B-ALP 增高常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恶性肿瘤、恶性肿瘤骨转移、佝偻病、骨折、软骨病、骨质疏松等。

肝胆疾病时,血清总 ALP 活性增高,但是 B-ALP 正常。B-ALP 测定不仅在骨病早期诊断中有价值,而且对疗效的评价和预后的判断均具有重价值。B- ALP 增高见于 Paget 病、修复活跃的骨质疏松、骨质软化症、佝偻病、骨营养障研、骨质溶解转移、肢端肥大症以及其他增加骨形成的病症;其他还可见于甲状腺毒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B-ALP 也可用于骨转移癌患者的病程和治疗效果的监测。

总结一下 ALP 升高多见于(1)肝胆疾病如肝外胆道阻塞、ICP(妊娠期内胆汁淤积综合征)、肝癌、肝硬化、毛细胆管性肝炎等;(2)骨骼疾病如佝偻病、软骨病、骨质疏松、骨恶性肿瘤、恶性肿瘤骨转移等;(3)其他疾病如甲状旁腺机能亢进。

ALP 临床意义可以总结归纳为下表:

表 1:血清 ALP 增高常见原因
图片


误区 2:ALP 升高 = 疾病?(肝胆疾病)

那么升高就代表有肝胆、骨骼系统疾病吗?答案仍然是 NO。

在一个特殊人群中,尤其是儿童及青少年,升高具有一定的生理学意义,一般儿童在生理性的骨骼发育期,碱性磷酸酶活力可比正常人高出 1 ~ 2 倍。其次,处于生长期的青少年以及孕妇和进食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后均可引起 ALP 不同程度的升高。ALP 的参考范围,不仅仅有年龄之分,还有性别差异,其正常参考区间 [2] 为:

男性:1 ~ 12 岁 < 500 U/L;15 岁以上,40 ~ 150 U/L;
女性:1 ~ 12 岁 < 500 U/L;12 ~ 15 岁,< 750 U/L;25 岁以上,40 ~ 150 U/L。

因此,一定要因人而异,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及饮食生理等情况,才能正确解读。同时,还可以出现 ALP 降低的情况,常见于重症慢性肾炎、儿童甲状腺机能不全、贫血、呆小症、维生素 C 缺乏症等。


02 酸性磷酸酶(ACP)

它是在酸性条件下能催化磷酸基转移反应的酶,主要存在于细胞的溶酶体中。广泛存在于体内各组织、细胞和体液中。血液中的酸性磷酸酶主要来源于前列腺、肝、脾、肾、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骨骼等,以前列腺含量最为丰富。

图片
图源:网络

正常男性血清中 1/3 ~ 1/2 的 ACP 来自前列腺,女性血清 ACP 主要来自肝脏、红细胞和血小板。血清 ACP 水平主要用于诊断前列腺癌。

误区 1:ACP 升高 = 前列腺癌?

ACP 广泛存在于体内各组织,在前列腺含量最丰富,因此,在前列腺癌,特别是有前列腺癌转移时,血清酸性磷酸酶可明显增高。然而,当在其他组织病变时也可能导致 ACP 升高,如骨肿瘤、肝脏疾病,血液系统等疾病时 ACP 也可增高。

总结一下 ACP 增高:
(1)主要见于前列腺癌,特别是有前列腺癌转移时,血清酸性磷酸酶可明显增高。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炎、急性尿潴留等 ACP 也可增高。
(2)骨骼疾病原发性骨肿瘤、恶性肿瘤骨转移、代谢性骨病等 ACP 增高。
(3)肝脏疾病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 ACP 增高。
(4)其他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戈谢病、巨幼细胞贫血等 ACP 也可增高。

误区 2:ACP 增高 = 疾病?

ACP 增高时,不一定就是以上列举的疾病状态,在前列腺活检、膀胱镜检查、直肠检查等情况下也可使酸性磷酸酶活性增高。因此,酸性磷酸酶检测的具有一定的适应证:
① 可疑前列腺癌、骨肿瘤及转移。
② 戈谢病。但由于其不稳定,检测困难,目前已被其他前列腺癌标志物,如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PSA) 所取代。


总结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对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有所了解了呢?简单来说,碱性磷酸酶目前运用比较广,主要是肝胆骨骼系统疾病;而酸性磷酸酶已逐渐被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取代,应用较少了,但仍具有临床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任何指标单独检测,临床意义均有限,比如 ALP 在怀疑肝胆疾病时,往往需要结合肝功能的其他指标如胆红素、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氨基转移酶等;在排除骨骼系统疾病时,需要结合血钙、血磷、活性维生素 D、骨钙素等指标综合判断。
ACP 也一样,需要结果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前列腺癌 B 超及活检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