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梅根》:关于机器的觉醒、反抗与复仇

 星期五文艺 2023-03-18 发布于山东

文:太不虚

编辑:Mr.Friday

图片:网络

星期五言:我们在谈及科幻电影中那些人工智能、克隆人以及非生命体的觉醒、反抗与复仇话题时,首先要保持中立态度,否则就会陷入某种意识形态或政治阶层引导的陷阱。
中立后你会发现:所有这些电影中的机器乃至非生命体都具有“拟人化”的象征性意义,所有这些人工智能都是走了一个从机械服从、没有灵魂到争取自由、释放自我的过程。因此说人工智能类科幻片不惧商业类型元素那是不可能的。

▲《梅根》剧照(以下图片若不加说明,均为此片剧照)
但不管怎样那都是对某一部分人而言的,是相对的。(要知道推销科技的商业可不这么想)
回到正在上映的这部美式科幻惊悚片《梅根》上。说实话,它的套路和框架在英美电影里早已司空见惯了,它探讨的主题也几乎涵盖了西方半个世纪了。因此从剧本构思与思考角度而言这部电影算不上有创意与见解独到。

▲《机械姬》剧照,2014 
但正如所有西方丧尸类电影一样,它对观众的吸引力屡试不爽,它表现形式之下藏的是当下人的需求与忧虑。需求的当然是这类电影所带来的恐怖惊悚以及暴力美学刺激,焦虑的是科技与网络日趋发达下的不可控性以及它们对人类生活、本能需求的无底线替代性。
由此我们首先看到了电影《梅根》中机器服务于人类的这一前提职能设定。注意,几乎所有同类电影包括上世纪中期的《2001太空漫游》,包括世纪末的《银翼杀手》、《人工智能》,乃至近二十年的《机器纪元》、《机械姬》等都有这样一个剧情设定,那就是:机器要无底线服从人类命令!

▲《人工智能》剧照,2001
这在现实中似乎没什么不妥的。但那些机器在电影中经过“拟人化”处理后,作为观众的我们便会觉得“不那么人道”啦!这也便是此类电影在科幻题材中所植入的“人权”概念。(你发现了吗,几乎所有人工智能都很漂亮、可爱,包括《梅根》里的小女孩,《机械姬》里的女机器人,甚至《Her》中那台性感的甚至连脸都没有露的电脑)
一旦机器被拟人化进而被跟人权捆绑到一起,接下来便是觉醒与复仇啦(想想《人工智能》里的大卫,《月球》里的山姆·贝尔,《银翼杀手2049》里的K……)。
从讲故事的角度这是制造矛盾冲突,从市场的角度这是在释放观众的闷气,毕竟现实中看这类电影的人群多半被别人压迫惯了,面对那些机械工作也腻烦了。
那些“机器”或“克隆人”暗喻的正是现实生活中的那一部分人。
▲《银翼杀手2049》剧照,2017
这种反抗与复仇通常存在于所有商业类型科幻片里,于此同时,这类片还会融入另一层东西:对科技的批判与反思
这一点基本体现在电影中人物的自我毁灭上,自我毁灭是双向的,包括“机器”以及“机器制造者”。等于说科技发明者最终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自我毁灭”会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桥段出现在所有“人工智能”类科幻片中,唯一不同的是,较主旋律的科幻片会最终来个“大团圆”,让主角(机器或机器制造者)重生,进而认识到爱的不可替代性以及灵魂的宝贵(比如说《机器人瓦力》、《机器纪元》之类)。而反主流的片子会让“自我毁灭”成为电影的结局(比如《机械姬》、《战斗天使阿丽塔》)
但不管怎样,“批判效果”是在了。
纵观《梅根》类科幻片里机器的觉醒、反抗与复仇,终归我认为这是一种西方主流艺术创作者思想的体现,它们在大众对科技产品、人工智能、网络媒体日趋推崇乃至依赖的时候发出了忧虑与警示,因此这些片子整体体现出的是一种阴暗、暴力、忧郁、悲观的调性。
但愿这类电影不会单单沦为“暴力美学”式的娱乐宣泄片,但愿观看它们能给我们一些现实中的警示。

▲《梅根》国内上映电影海报

▼▼▼ 往期相关文章,你可能会喜欢:

 关于基因、克隆、生化类的10部科幻片推荐

 科幻片发展的奇葩规律(本文纯属虚构,严肃者慎入!)

 恐怖片VS惊悚片,你到底爱的是哪个?

 「推荐」西方人是怎样解读意识灵魂的,10部电影告诉你

 隐藏在丧尸片背后的社会情绪

 “暴力不美学”电影是怎么回事,以及它跟“暴力美学”的差别在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